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谈谈“空杯心态”在亲子沟通中的运用

作为一名中学心理教师,从教二十多年,在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我也会遇到一些有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他们会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问的最多的就是亲子沟通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很多家长会积极思考,努力学习,却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单纯的方法和技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以正确的沟通心态为前提,才能让亲子沟通更为顺畅。

正确的沟通心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空杯心态,它来源于一个经典小故事:说的是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前去拜访。刚开始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回答:“是啊,既然已经满了,干嘛还倒呢?”

智慧的家长朋友,你是否已经明白老禅师的用意了呢?当一个人被固有的执念填满时,是容不下任何新知识、新理念的,也就是说此时的沟通交流,毫无收获!而只有当一个人能够清空执念,虚怀若谷时,才能有更多的吸收和纳入,才能听进去、学进去,才能有所收获。亲子沟通不也正是如此吗?

如何做,才能怀有空杯心态呢,我将它归纳为三个“放下”。

一、放下权威角色

很多父母在家庭之外可能是单位的领导,公司的高管,也可能是威严的法官、严肃的警察。而当我们面对孩子时,就要回归家庭,进行角色转换,因为在孩子面前你只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要避免带有职业特征,运用说教、训斥和指责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以上是一种权威角色,还有一种权威角色更加的根深蒂固,这就是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至上的权威意识,孩子应该尊敬父母,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并不能因为你是父亲,你是母亲,你说的话,做的事就完全正确,孩子就要绝对服从,这样就失去了沟通的基础,造成了权威角色的滥用,同时长期带有权威角色的亲子沟通也会导致孩子越来越沉默,不说话或者说假话。

最近大家普遍关注的鹿道森,一位杭州的摄影师,跳海自杀了。他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如何呢,我们无法全面了解,但就孩子一道超纲的题目写不出来,父亲就踹上一脚的现象,绝对是个权威意识超强的人,而他的母亲呢?控制欲极强,常常会在晚上12点给鹿道森打电话,询问是否休息,如果没有睡,母亲就是一顿言语“问候”,如果睡了,不接电话又是一堆信息“问候”。当然这里的问候是带双引号的,实际上是对鹿道森的批评、指责甚至谩骂……由此可见,这对强权意识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无疑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

所以,父母们就需要放下权威角色意识,与孩子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你会发现他们会越来越愿意交流,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二、放下消极标签

有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通常会用概括化、绝对化的语言给孩子贴上消极标签,比如,我的孩子他就是懒,就是笨,就是怕动脑筋、就是不想写作业,就是喜欢拖拉等等,这些负性的消极标签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先来看看什么是标签效应。二战期间,因作战人员紧缺,美国招募了一批囚犯入伍,心理学家让这批人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的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行动、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被贴上“懒”、“笨”、“拖拉”或者“不求上进”的消极标签,就会做出与标签内容一致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的消极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情绪体验也会越来越差,他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呢,自然也是越来越消极。

写作业慢,是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你的孩子有这样类似的行为吗?你有没有想过他写作业慢的原因呢?是他条理性差?追求完美?故意磨蹭?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其他原因呢?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家长因为他的慢愁的不行,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甚至每次写作业都看着他,结果就是比别人慢,于是家长带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结果五分钟不到就发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呢?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难相信,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居然还用练毛笔字的方式写作业!可想而知,这样的方式速度肯定快不了。有家长就纳闷了,***妈不是陪着孩子写作业吗,怎么还会出现如此简单的错误呢?这其中,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孩子还没上小学就给它报了书法班,拿铅笔的错误方式一直没有纠正过来,更为重要的就是家长的消极标签!一直认为孩子就是懒,不愿写作业,所以家长就从指责、打骂,催促着手,从而放弃了对其根本原因的探究。这也说明了“消极标签”的巨大危害,不仅加重了孩子的消极行为,还阻断了父母对问题行为的深入探究。

就像我们很多家长担忧的手机成瘾问题,你看到的是孩子在没完没了刷手机玩游戏,甚至由此而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但是这些都只是表像而已,只是巨大冰山显露的一角。如果简单地给孩子贴一个消极标签,将原因归结为贪玩、偷懒、不愿学习。你就永远无法对冰山下的原因进行探究,就永远想不到孩子做这些事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甚至是遭受了校园欺凌,正在承受巨大的痛苦等等,也不会有意愿探究问题的心理成因,从而耽误了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三、放下过高期待

什么是“过高期待”?来咨询的家长常会无比委屈地说,我对孩子的期待并不高啊,我并不要求他考第一,只是班级前十名而已或者有的家长会说,我只是要求他考试及格而已......

是啊,这些要求看起来都不是很高,但无论你的期待如何,它与孩子的事实差距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他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呢?如果不是,那就是过高的期待!所以你的期待要以孩子的现状为基准,而不是你自以为的“是”或者“不是”,更不能以其他孩子的水平为基准,自古以来,我们的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摧毁了多少“自己家的孩子”,数不胜数啊!在我们的亲子沟通中,还有一种现象,也是过高的期待。有的家长与孩子沟通,看似是征询孩子意见,想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却是不自觉的已经做好了决定,只是需要孩子认同而已。如果孩子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便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进行“沟通”,直到孩子同意为止。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沟通是带双引号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劝说而已。

比如,家长想带孩子周末出去玩,在确定出行地点时,孩子说想去公园喂鱼,家长就会说,你都这么大了,还想着玩小朋友的游戏,去博物馆吧,或者去图书馆,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学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沟通的意义何在?要么以沉默收场,要么不欢而散,甚至会发生争执。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总是说“随便”的女孩,这是一个初三的女生,因为种种原因,她感觉难以在现在的班级继续呆下去,想尽快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动漫专业,刚开始家长对孩子还是百般劝说,要求她一定要考高中,后来看看实在是希望渺茫,就放弃坚持,同意让孩子去读她喜欢的动漫专业。因为这种情况需要办理一些相关手续,学校就让孩子和家长商量好具体时间。第二天去办手续,结果等了两天,孩子没上学也没有去办手续,打电话联系家长问情况,家长就抱怨孩子没法沟通,总是对自己说随便,那具体情况如何呢?原来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一直劝孩子等到这学期结束再去职业学校,而孩子却想要现在就去,一天都不想留在现在的班级,一次、两次,三次家长每次问,孩子都这样回答,后来再问,孩子便不说话了,至多就两个字“随便”。因为她知道,家长已经做好了决定,自己的意见无关紧要,说和不说也没啥区别,于是就无奈地选择了“随便”。

当你的孩子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愿意和你沟通交流时,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原因呢?你做到三个放下了吗?你和孩子沟通交流时怀有“空杯心态”了吗?当然,放下绝不等于放弃,它是要求家长清空自己的固有思维,消除偏见,对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其他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融洽,家庭生活更和谐!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