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双减”后,家长如何为孩子助力

“双减”政策出台后,社会上好评如潮。不少家长在拍手称快的同时,内心又隐隐地担忧:“没了校外辅导,孩子学习怎么办?”还有的焦虑:“作业在学校完成了,孩子的自由时间增多,如何安排?”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没了校外辅导,孩子学习怎么办

之前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别无选择又及其负责地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失去了方向,反而感到紧张不安:没了辅导,孩子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

2. 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

3. 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也许重复性学习会有一定成效,但新高考重思维、重能力、重情境、重价值观的导向,会让刷题式学习逐步丧失红利。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

二、双减后,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在家时间

(一)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

世界经合组织有一项研究报告认为:阅读素养是所有学生当下教育及今后工作、生活能够成功所需的一项核心技能。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阅读饥饿期”的说法。他认为,孩子对阅读的饥饿感形成于14岁之前,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以后的历程,只不过是前面14年阅读的东西的展开。喜欢阅读的孩子,词汇量更丰富,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是用语言思维的动物,语言越清晰,思维越清晰;而且喜欢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不读书的人快得多。从长远看,丰富的阅读可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

从孩子的考试成绩来看,参加高考阅卷的教师透露,通过卷面作文和现代文阅读题解答,完全可以判断出一个考生阅读量。阅读量大的学生,大抵语言是灵动的,思维是深刻的,得高分也是自然而然的。

孩子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如影随形”。高年级的孩子,尽管不需要父母与其同步,但如果父母把孩子需要阅读的作品提前读过,并在轻松氛围里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孩子一起聊聊,可以想象这样的阅读能释放多大的能力。

(二)扩展艺术修养的体验度

有人说,艺术是心灵的避难所。柏拉图甚至有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年,不少父母也认识到了艺术“成人之美”的效用,也在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参加一些艺术类的培训。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进入初中后,就开始与艺术类的培训、体验活动渐行渐远。比如我们学校有些学生有不错的唱歌才能,他们在小学中年级时曾代表学校获得过市级合唱比赛的奖项,但后来退出了学校音乐社团,问他们原因,回答是家长不让参加了,怕耽误学习。后来在音乐教师的竭力劝导下,这些孩子重新回到了学校合唱队。山东省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事实证明,我们学校参加合唱队的那些孩子成绩也没有掉队,甚至在班里名列前茅。本来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能在学生时代表现出来,那说明他这方面的才能是比较突出的,也许将来他的成就也就在这方面。但是我们却把他修剪掉了,实在是可惜呀。

所以,无论是冲着提高学业成绩,还是涵养孩子的灵气,“双减”后,父母不妨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支持他参加学校社团。另外,学校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四点钟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空间,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当然,家长们不要忘了抽点时间,陪孩子听会儿音乐、看看电影、逛逛画展等。

(三)留给孩子思索的自由度

一听到自由度,有的家长可能会质疑:你刚才说要让孩子增加阅读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等等,这会儿又说要给孩子自由,那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说的自由度是指思索的自由度,并不是说家长完全不管,让孩子放飞自我。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停地学习,从早到晚跟在孩子后面,每一件事都要指指点点。无法忍受孩子有空闲的时候。孩子失去了仰望蓝天、享受独处的快乐,甚至学习的时候,笔一停都要招来批评。家长们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高效率地完成作业、孩子为什么做着做着就发呆。其实我们人从出生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渐渐地,我们开始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经验与世界建立联系,形成独特的意识经验。例如,在床头挂一个彩球,婴儿就会长时间凝视它。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五、六岁以后,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需要它。相反地,成年人很难真正地静下来。所以冥想、打坐或瑜伽等活动会如此受欢迎。许多伟大的沉思家所做的事,其实和小孩子一样,只有完全地陷入自我世界才能获得智慧或灵感。因此,如果你有冥想、打坐或瑜伽的经历,了解孩子的这种状态就容易多了。这是一种放松,让孩子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系,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喜悦。即使想象情节异常紧张激烈,他仍能从中体会到快乐和放松。这对他的情绪健康很有好处。同时,“发呆”是孩子梳理思维、学习经验的过程。在学校,各门课程安排得比较紧密,还要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因此,孩子在学校用于思索的时间非常有限。那么,孩子回到家后,家长不要着急安排其他作业,留给孩子回味和思索一天的课业及活动的时间。他们需要思索一整天的活动,包括老师讲的一些知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思索的过程,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过程。

除了刚才提到的三点,我们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务劳动、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庭小游戏、聊聊生活中的趣事、与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携孩子走出家门观赏自然风光、品尝家乡美食、体验家乡风尚等,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

 

各位家长,我们总会看到父母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但自己却做不到。比如要求孩子多看书,自己却捧着手机刷抖音;鼓励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自己却宅在家里直接躺平……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这个结论大家都知道,但是它的原理在哪里?

有一个关于分享的实验,实验者把小学三到五年级孩子随意分成四组。第一组,成人劝说孩子好的东西自己留着,成人也没有分享自己的好东西。第二组,成人劝说孩子要学会分享,成人也带头分享。第三组,成人只劝孩子分享,但是自己没有分享。第四组,成人劝孩子好东西自己留着,成人自己却分享了。这个实验里存在两个条件,一个是言语的劝说,一个是行为的榜样作用。结果第二组的效果是最好的,成人不但劝说孩子要学会分享,而且成人也带头分享了。第四组的效果也要好于第一组和第三组,因为第四组虽然言语上劝说不要分享,但实际上有行为榜样的作用。也就是说,口头劝说对儿童没有明显的影响,实际行为的影响更加重要。所以父母自身要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教材。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双减”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旨在通过“双减”,恢复教育生态,避免应试化、短视化教育,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这是一件好事。第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空闲时间,比如增加亲子阅读时间,发展孩子的一、两项兴趣爱好,带孩子体验生活、学习生活技能,同时适度地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最后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成功的教育背后,从来没有偷懒的父母。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