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成长型亲子关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孩子进入中学阶段,意味着步入了发展变化最为快速的成长期,尤其在心理变化方面,承担着教养责任的父母很难用教育孩童的旧有经验来应对,时常因孩子的变化无常感到束手无策乃至焦虑不已,有父母说“不知道自己的哪一句说得不对就会触动到孩子,搞的家里天翻地覆,真是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绝大部分的父母发觉再也回不到孩子小学时代的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了。运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孩子快速变化的步伐,如果一个孩子在他(她)的学业上还得不到好的表现或者比较糟糕的话,往往就埋下了亲子之间纠缠与冲突的导火线,在家庭互动中随时都有可能会引爆,处理的不当还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学业前景。
一、构建成长型亲子关系父母要成为同步成长主体。
在传统家庭教育的观念里,把成长仅仅看作是孩子一方生长的必需,学业上的进步、健康体魄的磨炼、心灵与道德的滋养,这些成长内涵往往需要家庭做出大量的倾注。倘若作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或称之为“重要他人”的父母,其成长视角只关注“外在的孩子”---不断的期待再期待,而忽视“内在的自己”,一种自我期待与成长,如父母那一方由教养引发的自我觉察、自我反思、沟通方法、教育方式乃至教养理念的更新等,父母总以“教育者权威”自居或者是行使家长制作风,固守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旧式教养观念和方式,不愿成为亲子关系中的同步成长主体,总是认为,“长大只是孩子自己的事”,那么孩子的成长步伐或多或少会受到牵绊,甚至变得缺乏内在动力,发展变得不可持续。有的家庭还可能在某一个成长节点原先亲子关系的平衡状态突然被无情的打破,给家庭蒙上了阴影。以下为家庭中呈现的成长困扰:家长A说,“我的孩子现在读初二年级,在家不愿意与父母多沟通,多问几句就嫌烦,父母很想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无奈只能向老师去了解,不过这只是单向的。 第二方面,发现孩子现在有撒谎的情况,偷偷玩游戏,还死不承认、私自涂改英语默写本的成绩,不止一次被英语老师发现。最为关键一个问题是不管我们父母怎么教育他,孩子就是不能理解读书学习有什么意义,根本不想花功夫认真投入。怎样才能让孩子醒悟,变得自己想学习呢?”三个问题是一位被亲子困扰很久的母亲真实的表达,在字里行间能体会到身为父母的强烈期待与无奈,表面上看问题确实出在孩子身上,不认真、无追求、还撒谎,但是我们细细想来,事情并非如此。这位母亲的期待里面弥漫了消极的负面指向---指向孩子缺点并带有道德性评价语言,好像孩子生来就长满了缺点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也出了问题。这里固然有孩子的主观因素,但是孩子的发展并不是单向的、线性的和静态的,而是多年来在家庭互动中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行为表达、习惯养成还是品质涵养无疑都带有深深的父母烙印和家庭影响,如过多的使用批评与指责,缺少鼓励与帮助、过多的关注成绩与结果,缺少耐心与等待,孩子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防御心理来应对父母,改成绩、说假话、不愿多说一句话等,看似是孩子的错,但是这恰恰是“缺乏成长的父母”在毫无自我觉察的情况下沿袭“传统教育方式”把孩子推向了反面,正是这种毫无觉察的长期的负向互动模式,削弱了孩子的成长力量。
小程同学是某校初三男生, 在访谈中据小孩母亲陈述,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二上学期学习方面可谓硕果累累,每个学期都能荣获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年级排名总能保持在前三,学习习惯非常好,平时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发展了多种兴趣爱好,学校老师给予的反馈也都是对孩子的肯定与称赞,父母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很少操心,从跨入小学阶段开始,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父母也没有花费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与刻意培养,用其母亲的话来说,“孩子天生比较喜欢学习,会自己学习”。但是就在初二下学期,在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打破了家庭的平衡。在期中考试中小程同学因为传小字条协助别人作弊,被监考老师当场发现,班主任在询问事情经过时,他表示,对于小字条上的内容他并不知情,否认纸条是他写的,只是帮人传一下而已,并且拒绝回答纸条传给谁。德育处的老师认为这个孩子态度恶劣拒不承认错误,最终给予他该学科成绩以零分处理并通报批评。当得知这样一个结果时,孩子感到非常愤怒,表示处理结果有失公允无法接受,更让孩子无法接受的是父母在面对整个事件的态度,完全没有给孩子机会好好倾听他的真实想法,而是不问青红皂白把孩子严厉责骂了一通。孩子一气之下卧床不起并拒绝上学,不管是父母的劝说还是同学老师来做思想工作,他都拒绝沟通一言不发,整整一个星期未下床。在这个案例当中,孩子的行为显然是违反了考试规则,批评教育理所当然。但是,批评教育中如果夹杂着大量的情绪能量,抗拒已然事件、焦虑、恐惧、愤怒、对未知的担心......批评教育就变成了大人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把孩子推向了反面,要么变得更加叛逆对抗,要么就变得缄默不语,有的时候表现出行为的怪诞和无法理喻,这样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批评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要让孩子在挫折事件中吸取深刻教训获取心灵成长。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中建构起成长型亲子关系,就是父母首先要成为“教养无意识”中的觉醒者与觉察者,教育下一代一定是有意识的、需要学习的高品质活动。多鼓励少指责、多正面引导少讲大道理、多做协助者少做评判者、倾听孩子真实内心、接纳、共情与包容......大人的改变带来孩子的变化。这些都是成长型亲子关系的应有之义。
二、构建成长型亲子关系要摒弃缺陷的沟通方式。
一味指责、毫不留情,这种方式对亲子关系最具杀伤力,然而在家庭互动中却是司空见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而言,否定的语言环境只会扼杀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剥夺孩子的成长后劲。如果父母在互动中长期缺乏应有的觉察与自省,这一僵化的亲子模式,很容易导致孩子性格与情绪形成的不稳定,严重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发展路径与幸福体验。另一种是溺爱讨好、事事关注。这是一种没有原则的亲子互动方式,溺爱包办,圈囿了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空间,会抑制孩子的成长天性。表现在孩子的学习上,就很难做到独立自主的安排学习任务,难以形成自觉自发的学习习惯。长而久之使孩子的性格变得不自信、低自尊、缺乏独立处事能力。第三种,当以上二种方式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或者遭受到强烈的亲子冲突时,有的父母在沟通方式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管不问 任其自然。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方式,其本质不是放手而是逃避。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永远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无论是过去、现在亦或未来,并且父母自身也是在这样的家庭冲突中获得觉醒与成长。当家庭中矛盾呈现与亲子冲突,正是促发父母与孩子开始向内思考的时机,善加把握好好利用,也是转化矛盾冲突、重建良好亲子关系的机会,如果父母“一意孤行”采用这样的方式来面对问题,则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成长与情感需求,完全与成长型亲子关系背道而驰。
三、构建成长型亲子关系需要注重科学的互动原则与方法。
时刻不忘亲子间的沟通协商。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或者说试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需要我们的父母耐下心来、直面问题、带着同理心与孩子一起分析,查找错误原因。父母以这样的姿态与孩子一同面对困难,呈现出来的是给予孩子极大的包容与信任,在家庭中营造了平等平和的融洽氛围,会使孩子安下心来、放下防御、内观自身不足,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教育就起到了真正的作用,亲子关系也得以很好的修复。第二,以成长眼光替代凝固的眼光。我们的父母始终要坚定这样的信念,孩子遭遇学习失利、错误行为的发生都不是永久的、也不是静止的,它是会改变的。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长的力量,都有一颗向上向善之心,这颗心未曾改变。父母要做的是小心呵护这颗向上向善之心---接纳、支持、鼓励,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我,给予孩子正向的力量,会使孩子暗自较劲、生发图强之力。相反,如果每次遇到问题,父母大发雷霆、极度焦虑或者是责骂惩罚,就会在不经意中把孩子定格成失败者或失德者,一次又一次丧失了转变的力量。第三,教育的方法重于教育的内容。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父母迫切希望马上解决,要么在孩子的问题上“一言堂”千年说教,要么要求孩子立马写下保证书做出承诺,但是痛心的是孩子却“屡教不改”或者“消极抵抗”或者干脆“隐藏问题”,就犹如上面二位家长那样在孩子的问题上束手无策。答案是,父母也要和孩子一样,去获取一同成长的力量:
一是“谁焦虑谁治疗”,先处理大人的情绪再解决孩子的问题。当一个人充满焦虑时,思维就容易狭窄偏激,处理问题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倾向,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父母选择适时的离开或者静心止语,也许是最好的方式。
二是处理孩子问题,先处理情绪部分再处理事情本身。同理孩子情绪或者等待孩子冷静,理性思维就得以打开,再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的教育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学会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先跟后带”,在肯定中引导。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背后以孩子视角看待问题,父母就会有更多的理解、更大的耐心、产生更强的力量来教育孩子,就容易做到理性分析客观对待,对于孩子正确的部分先给予肯定与表扬,孩子少了戒心多了诚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这个时候再去引导展开教育的内容,孩子就愿意接受并改变自己。
四是无条件的接纳,包容最重要。接纳与包容是亲子关系中最具考验的,也是最难做到的,需要父母时刻保持这份教养的觉察心,每每问题发生或面对问题时要时刻不忘告诫自己--接纳包容、再接纳再包容,这样的教育虽然与传统的,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育介入迥异,殊不知正是这种“无为”的方式如春风化雨滋养心田,会给孩子内心注入极大的力量,感觉被父母完全的认同与尊重,反而激发了孩子不断回看自己、修正自我,奋发有为.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周卓明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