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未来已来,家长如何为孩子的生涯奠基--从六一八购物节说起

每年的6月18日,我们都会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淘宝购物狂欢节,全年最低价不断地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使得无数人疯狂剁手。而在这数亿人的数千亿次的商品点击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高科技产品:阿里AI“鲁班”。

“鲁班”是由阿里巴巴智能设计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一款设计产品。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大量数据训练,机器学习设计,“鲁班”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banner图、海报图和会场图的设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用户只需任意输入想达成的风格、尺寸,“鲁班”就能代替人工完成素材分析、抠图、配色等耗时耗力的设计项目,实时生成多套符合要求的设计解决方案。

2016年“双十一”活动中“鲁班”首次亮相,共制作了1.7亿张商品展示广告,商品点击率提升了100%。如果同样的工作量换做人工设计师来完成,假设制作每张图片需耗时20分钟,那么在有100个设计师的情况下,也要连续制作300年!

对此,人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当你立志做设计师后,有哪一刻你想要放弃”?有人回答“阿里AI鲁班出现的时候”。确实,当人工智能以极高的速率刷新我们的工作方式和节奏时,我们不禁有一种紧迫感: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我的工作?而对于家长,我们也不禁思索,如果现在人工智能就如此厉害,那20年后,我的孩子在社会可还有立足之地?

对此,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给了我们一丝安慰。这份研究针对人工智能的不足,列举了200多个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并将此分为了三大类:

1. 情感交流类职业。这类职业注重于大量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是缺乏情感的人工智能所无法代替的。这类职业包括保姆、育儿嫂、教师、心理咨询师等。

2. 创造类职业。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往往基于以往的大数据积累,并不具有创新性。因而,很难取代诸如工程师、作家、导演、美术家等创造型职业。

3. 感知操作性职业。人工智能尚且很难像人一样感知精细的人、事、物变化并做出灵活处理。因而诸如医护人员、发型师、化妆师、飞行员等感知操作型职业都很难被替代。

分析以上职业,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职业对情感力、想象力、感知力、创新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快速的深度学习能力,要想赶超人工智能,也需要我们的孩子有自主的学习力,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未来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力、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和自主学习力,统称未来核心素养。

1. 情感力。指能清晰地觉察出自己的感受,并真实地表达。在生活中,能维持至少一段以上稳定而积极的人际关系;在逆境期,能表现出积极的心理韧性和快速的心理复原力。

2. 想象力。想象力是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一般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受限的,想象力则包容着整个世界。

3. 感知力。指能通过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敏锐而精确地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4. 创新力。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自主学习力。指有自我驱动,自主规划的学习力。

 

那具体怎么培养呢?我们家长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反观我们自身,不难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留下了很多父母性格、思维等特质的烙印。作为孩子生命最重要的参与者,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而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发展出某些优秀特质,那么父母就需要自己先做出榜样。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葆有未来核心素养,那么父母需要首先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一个对世界敏感,乐于挑战和创新的人,和一个坚持终身学习的人。

二、给学生提供学校以外的学习机会。现在有个流行词叫做“内卷”,大概意思是很多人被社会压力裹挟不得不去去付出大量的努力,以适应和参与功利化的竞争。被内卷的人是痛苦的,但这个痛苦其实根源不在于竞争,而在于狭隘的教育观、择业观。只有当我们都选择“中考”“高考”“名企”等这些独木桥时,我们才会走上内卷之路。但实际上,生活,或者说是生命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一份考卷,更不在于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在于在有限的生命里,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热爱,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正面的社会价值。有钱的人不一定幸福,但眼中有光的人会。

因此,为了防止内卷,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应该从普世的竞争中探出头来,给孩子一些更宽广的教育,提供一些不止步于学校的教育,提供关于全人的教育。比如和孩子看看“无用”的书,带领孩子去大自然感受天空海洋的宽广,去城市的各个角落去观察不同人的生活面向,去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去博物馆、书店去思考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告诉孩子生活不仅是考试,不仅是排名和KPI,而应该是对生活的全然体味,对生命深度的极致探索,鼓励孩子过上自己内心想要的生活,创造有意义的社会价值。

三、让孩子成为自己。乔布斯曾说过,死亡是最好的礼物。我想这是因为生命有期,所以我们会去反思,如何无悔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而如果这个问题有答案,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遵循内心过自己热爱的生活,这样才无愧于内心,对得起自己,无悔于过去。作为家长,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过上无悔的一生,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助力孩子成为自己”:了解孩子的喜好,性格,价值观,去支持孩子做他喜欢的事,并始终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永远做孩子背后的支持者,而不是干涉者、指挥者。

 曾经有个TED的故事很打动我。一个女孩因为多动,在很小时被妈妈带着去看心理医生。到了心理医生那里,医生并不急于检查或者开药,而是跟孩子说:“你在这里呆一会,我和***妈有事要聊”,说完就关上门,和孩子妈妈走到了门后。这时,医生发现孩子很自然地打开了桌上的收音机,并全然投入地跳起舞来。“你的孩子不是多动,她只是擅长在动态中学习和思考而已,她不需要任何治疗,让她去做她擅长、喜欢的事吧”。这个孩子的妈妈听从了医生的建议,把孩子送到了舞蹈专业学校。许多年后,这个小女孩长大成人,成为了英国皇家学院的舞蹈家,编舞了著名歌剧《猫》、《歌剧魅影》,她叫Gillian Lynne。

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我在于这个母亲很擅长于尊重孩子的天性,并提供了适合她的个性化教育,最后孩子也不仅获得了世俗的成功,更获得了她无悔而美丽的一生。而反观毕加索、郎朗的求学生涯,也不难看到父亲的尊重、支持对他们成功人生的巨大影响。

最好的教育不是普世的教育,而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目前的整个教育体系其实并不适应所有人,仅适合乖巧、记忆力好、对考试科目擅长的学生,而对于有艺术、体育等特长的学生其实是不公平的。被评为创造力和创新领域的全球杰出思想家,肯·罗宾逊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总结道,现在的教育模式只适合培养大学教授。

因此,如果您发现孩子有特殊的天赋,不妨打开思路,去做一些个性化的尝试,比如自学、特长教育等。当然,这样的选择注定小众。对于大多数的家长,其实更适用的尝试是,在选择学校、专业和工作时,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以自己的过往经验或愿望,包括“过来人的好意”去限制、约束孩子的选择,而是放手让孩子以自己的意愿去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

关于人工智能会如何改变未来职业社会目前我们很难得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未来的职业社会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在的无人驾驶、无人酒店、智慧零售中也都可见一斑。这些变化无法视而不见,更无法逃避思考未来我们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未来已来,在新的技术变革中,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再去低头用惯性去填补眼下的生活。在新的时代浪潮中,作为孩子家长应该放眼未来,去思索未来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去从现在起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改变,培养孩子的未来核心能力,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引领、创造时代的发展和变革,做时代的弄潮儿!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