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就要牺牲自己?
——论父母的自我照料
侯瑞灵 东莞市光明中学 13423196889
摘要:孩子出生以后,我们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仅再是自己,生活重心会迅速而猛烈地转移到孩子身上。我们努力地去抚养、照料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甚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放弃了自我的需求与成长,比如为了孩子辞职陪着孩子上学,或为了孩子的课外班,放弃自己出差或者外出旅游的机会,再或是为了照顾孩子,连朋友、同学聚会也不参加了。我们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这样做,对孩子、对自己真的好吗?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我们除了是父母,更是我们自己,同样需要被照料。
关键词:自我照料 过度付出 觉察 表达
一、什么是自我照料
(一)自我照料是一种意识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作为父母的第一要务就是照顾好孩子,只要孩子好自己就好了。但如果孩子的好是以父母牺牲自己为前提的,孩子真的能“好”吗?记得在我的一个“我和李焕英”故事分享课上,有学生提到“我的妈妈其实是一个很爱玩的人,可是周一到周五她要上班,周末又要陪我和弟弟,感觉她很辛苦,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希望妈妈多爱自己一些,希望妈妈能有自己的时间,而不是把时间都付出在我们身上”……班上有不少同学表示赞同。学生对于妈妈的付出是感到幸福的,可同时内心也充满着担心和对妈妈的内疚,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和弟弟让妈妈牺牲太多。
所以,自我照料首先是一种意识,是意识到,我们在成为某种角色前,首先是我们自己,要先照料好自己。
(二)自我照料是一项能力
有了自我照料的意识,并不代表能够很好地自我照料。自我照料是需要不断培养不断实践的一项能力。在成为父母的路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的育儿知识,也习得了很多的育儿技巧,知道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挑战,需要情绪稳定,需要好好沟通,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在孩子出问题的时候情绪失控,可能暴跳如雷,可能惊慌失措,可能焦虑不安,可能自我挫败,表面上看似是我们的情绪出了问题,实际上作为父母,我们可能没有觉察到这个时候的自己其实特别需要自我照料。所以,自我照料的能力首先是能够体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不断满足自己的需要。此外,我们还要能够经常主动自发地关心、善待自己,能够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全面客观的看待自己。
二、为什么要自我照料
(一)我值得
尽管我们拥有各种各样的角色,但在所有的角色(包括父母)前提下,我们首先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被爱、被好好对待,我是“一切”的基础。
(二)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
当我们身心愉悦,内心富足,我们对待孩子会更温和,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也能更好地保持温暖而敏感的觉察力,从而更好地照顾孩子。相反,如果我们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忽略自己的感受,行动上可能是在陪伴孩子,但内心会非常难受,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发作,把一次本应愉快的亲子时光弄成了抱怨或愤怒大战。
这时候,你身后的那个孩子,看到这样的一个状态的你,他会好么?他能明白发生了什么吗?孩子可能会感觉很茫然,也不理解父母的感受,他可能会既困惑又受伤。那还不如让他面对真实的父母,起码他会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和喜好,做自己才是最快乐的!而且,我们的自我照料,让自己活出生机和色彩,这也是给孩子做出的最好榜样!
(三)过度付出对孩子是一种压力
当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以孩子为中心、围着孩子转,甚至以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就会产生一种过度付出感。付出的同时我们会期待孩子有相应的回馈,比如说听话、懂事、学习好等。我们可能会经常跟孩子说,“你看,我为了你这样,我为了你那样,你却这么不懂事”、“爸爸妈妈省吃俭用给你读那么好的学校,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这会让孩子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自己要更努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父母的付出可能是孩子的动力。但,当这些愧疚和压力超过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尤其是父母的付出变成一种控制而又跟孩子内心的渴望不一致时,孩子便会产生无力感或愤怒感,怨恨父母,厌弃自己,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受到损害,甚至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知名心理咨询师慢慢曾说,没有人能心安理得地,让别人为自己而活,在这样的关系中,一开始会感受到爱,但久而久之,我们体验到的更多是压力和控制,因为不懂得爱自己的人,给出的爱就像是“无源之水”,常常弥漫着委屈的味道。
三、如何自我照料?
除了最基本的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外,我们还可以去做一些满足自己的安全享乐或精神需求的事情。
(一)关照自己的内心,觉察需要自我照料的信号
当我们感觉累了、事情太多、烦躁、沮丧、无力时,或者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小状况很容易抓狂,再或者迫切想逃离当下的一切时,说明我们此刻需要的是自我照料。这时候,想做一个好爸妈的角色是非常难的。所以,当觉察到自己的这个状态,允许自己先照顾自己。同时,问问自己,我现在是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的言语和行为能受控吗?此刻,我的需要是什么,对方做些或说些什么我会感觉好一些?我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来舒缓当下的感受?
有些事情我们也许做的不够好,但人非圣贤,我们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失误就苛责自己,我们只是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好。
当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请记得不要去压抑或者对抗,允许它的存在,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一个信使,有它存在的意义。提醒自己,去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并想办法满足。
(二)做真实而非完美的父母
当自己的状态不佳时,试着真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执意做一个面面俱到的完美父母。比如,当下班回到家特别累而孩子还要求陪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的需要是要休息一会,那就可以跟孩子说,“妈妈已经忙了一整天了,妈妈好累好累,需要休息一会,过半小时陪你玩或者明天陪你玩好吗?”如果孩子不愿意,可以抱抱孩子,继续温柔而坚定地表达“来,妈妈抱抱!妈妈真的好累了,都快抱不动了,妈妈要休息一会,恢复能量再陪你玩!”然后稍事休息,等精力恢复了再去陪孩子。如果我们忽视自己的需要,拖着疲累的身体勉强陪孩子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或许还会因为孩子的一点点不当行为而迁怒于孩子。
我们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就像我们要送别人一个苹果,那么起码自身必须拥有至少一个苹果,否则,就算想给,我们也给不出。所以,勇敢而真实的表达自己,让孩子理解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很重要,也有自己的需要。
(三)适当放权,创设专属时光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中的成员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父母要相信伴侣或祖辈等其他家庭成员,不必时时事事都亲力亲为。适当放权,在不涉及大原则的前提下放手让其他家庭成员帮忙承担一部分家庭养育事务。或许,你会发现,他们做的还不错,与你的养育刚好优势互补,会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此外,适当放权,能够提升伴侣和其他家人参与家庭教育的胜任感和积极性。随着其他家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增多,他们会越来越了解孩子,更懂得如何跟孩子相处,孩子也会更愿意亲近他们,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也会更上一层楼。
其次,作为父母,还要时常给自己一点儿可以缓冲、为自己赋能的时光。可以花时间放松,如享受大自然风光、听音乐、泡温泉、旅行等;也可以是享受一段亲密关系,从中感受支持和爱,如朋友聚会、二人世界等;也可以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书、电影、甜品、演出等。专属时光的质量越高,我们的身心就越愉悦,也就越容易带着满足、幸福的心情对待家人。
结束语
著名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阐述教育的本质时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作为父母,我们永远无法帮助或者代替孩子解决掉他所有的“问题”,但作为影响孩子的“这棵树、这朵云、这个灵魂”,如果我们能懂得尊重自己、关爱自己、照料好自己的身心需求,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也会从我们的身上看到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幸福是什么色彩的!
请谨记:当不当父母,我们首先都还是我们自己,然后才有其他属性,如父母、伴侣、子女等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不管是面对孩子,还是面对伴侣,不要过度的自我牺牲,而是要先学会照料自己,因为生命本是如此,你值得拥有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陈忻.整体养育.第1版.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9月.99-102
[2]苏拉·哈特,维多利亚·霍德森.李红燕,苏娅.非暴力沟通亲自篇.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年6月.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