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金 英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邳州221300)
摘 要:寄养儿童是指那些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的特殊条件或其它原因,不能同子女共同生活,把子女寄托在别人家里的未成年人,包括农村寄养儿童和城镇寄养儿童。寄养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辈或其他亲属监管, 由于体力、 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力求“不出事”就好,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所以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探讨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寄养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寄养儿童是指那些父母由于工作、生活的特殊条件或其它原因,不能同子女共同生活,把子女寄托在别人家里,由父母出资提供子女生活抚养费的未成年人,包括农村寄养儿童和城镇寄养儿童。寄养经历给这部分儿童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寄养儿童不能和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爱抚,严重的亲情饥渴使他们性格冷漠、孤僻、内向,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寄养儿童不同于留守儿童,寄养儿童不生活在自己家中,而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寄养儿童和留守儿童同样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代理监护人”大多数年事已高,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各个学校的调查结果中不难看这种群体在农村地区很普遍尤其在偏远落后的苏北农村地区占有很多。在城市,也有很多被父母交由亲戚、朋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寄养儿童”,正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寄养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应该引起人们关注。
由于寄养在别人家中,这些儿童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这就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尽管亲威朋友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是他们的关心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关注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孩子毕竟不属亲生,在管教上多有顾忌,很难把握管教的尺度,担心如果管得太多太严了,孩子把事情告诉亲生父母,反而不利于亲戚关系的维持,吃力不讨好。所以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根据近两年笔者对寄养儿童的观察走访,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亲子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难以建立
寄养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双方之间缺乏交流,尤其是幼儿,长时间对父母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很难融入环境,对父母也很难建立依赖感。在访谈中笔者遇到一个典型案例:小洁在家排行老二,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小洁在2岁时被寄养在舅舅家直到上初中,在她记忆中,每次她和舅舅家的孩子一起玩时,舅妈喊孩子们吃饭只喊舅舅自家的孩子,从不喊小洁,而且每当小洁生病时舅舅不是把她带到医院看病,而是把她送回小洁父母那儿,这让敏感的小洁非常难过,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伴随小洁的整个童年。在小洁上初中时回到了父母身边,但这个家对她是太陌生了,她很难再融入这个家,“爸爸妈妈”对她来很陌生,对小洁来讲他们只是姐姐和弟弟的父母,不是自己的,由于从小没人管,她的学习成绩不好,备受父母宠爱的弟弟经常嘲笑她,欺负她,父母也经常训斥她。她觉得在这个家里,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因此,她的心理充满了怨恨,在整个青春期小洁和父母的冲突不断。小洁在谈到其母亲时充满怨恨,在对她进行空椅子治疗时,她对着椅子(假想中的母亲)哭诉,一遍遍质问母亲当年为什么把她送到舅舅家,这让她的童年充满忧伤,而且一辈子都走不出被寄养的阴影。
寄养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其他大多数儿童都能享受到的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寄养儿童来说却是遥不可及,他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处诉说,生活中也不能处处得到父母的小心呵护,所以,寄养儿童很难与父母有效沟通,感情也较为疏远。不仅如此,寄养儿童与代理抚养人之间因为只是代为抚养的关系也很难立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寄养在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或保姆家,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到抚养人的家庭。在研究中发现,近1/3的寄养儿童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寄养在别人家里,寄养儿童不免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抚养人尤其是非直系亲属的抚养人因为种种原因对寄养儿童难免有所疏忽,而寄养儿童即使有委屈也选择忍受,对抚养人只有尊敬没有亲近。因此,不管是对于父母还是代理抚养人,寄养儿童的感情相对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较为淡漠,还有可能形成内向,甚至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忽视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只关注孩子文化课的学习,忽视孩子身心全面发展,难以实施素质教育。寄养儿童尤其是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代为抚养,老人缺乏卫生保健意识,常常会出现有病不能医或者乱服药的问题,威胁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老人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 同时,受身体健康因素和年龄限制,由祖父母等隔代教育的孩子缺乏游戏机会,甚至没有机会进行游戏。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及“一般和孩子进行什么形式游戏时”,大部分代理抚养人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对儿童心理知之甚少,加上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更不会有意识的对儿童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此外,抚养人只管养育孩子而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绘画、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兴趣和天分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孩子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不到良好地发展。即使代理抚养人认识到了,父母也尽可能提供学习条件了,但这些业余爱好一般都会增加代理抚养人的劳动量,比如额外的接送等,代理抚养人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结果还是孩子的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还有可能会遗憾终生。
(三)代理抚养人文化水平低,忽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寄养儿童不管是寄养给保姆还是孩子的祖父母,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非常不利。学龄前儿童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加以适当引导,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遗憾的是大多数保姆或者孩子的祖父母因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并没有认识到此问题。比如吃饭问题是一个令很多父母都极为头疼的问题,孩子不爱吃饭、边吃边玩的现象非常普遍,代理抚养人不仅不矫正,反而认为孩子还小,吃饭都是这样的,长大了就好了,父母虽然知道这种做法不对,可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再比如,很多代理抚养人(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对寄养儿童非常娇惯,家里好吃的、好喝的都是给孩子吃,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笔者就曾见到一个5岁的孩子还让奶奶抱着,奶奶的另一只手还提着满满一袋蔬菜。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是一个尊老爱幼、宽厚友好的孩子,会是一个敢于承担的有责任的孩子。
(四)代理抚养人教育观念落后,忽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大多代理抚养人对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活动也是知之甚少,对社会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一无所知,而这恰恰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与此不同的是却很关注孩子的认知能力,调查中,在问道“您是否经常问孩子今天在学校里都学什么?”70%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其中有近80%的是祖父母或者曾祖父母,还有一位孩子的爷爷直言不讳的说“来学校不就是为了学习吗?中国的教育历来都是关注认知能力提高的,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对于学龄前儿童,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里是否快乐?创造性思维是否能得到发挥?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约翰·迪弗郎教授在《美国家庭中幼儿创造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中谈到,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方式,儿童父母对此要加以重视。可见,抚养人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寄养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采访中,很多父母对于把孩子交给他人照顾表示非常无奈,也有不少家长表示,把孩子交给父母长辈等有经验的人来抚养,比自己没有经验“瞎折腾好”,但更多人对于不断出现的“寄养儿童”现象表示担忧。社会学家王开玉分析认为,“寄养儿童”虽不一定都送往外地,从空间上看不少寄养儿童大都和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或每周见一次,但实质上,由于父母没有全力投入关爱孩子,把养育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损害,但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成为影响孩子今后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给整个家庭带来养育的麻烦。笔者认为,“寄养儿童”的不断出现主要缘于在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一方面是家庭有能力雇用保姆照顾孩子,另一方面是本身就娇生惯养长大的年轻父母或压力大无暇照顾小孩,或不敢甚至害怕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或仍然向往自由生活,把孩子交给父母养育。针对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一)父母要重视寄养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增加和孩子共处时间
教育专家尹建莉认为,在父母认为独自抚养孩子有困难时,也应该由父母克服困难而不是由孩子来承担。比如可以让代理抚养人住在自己家里,孩子仍然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容易产生安全感,父母尽可能增加和孩子共处时间,可以是对话或者做游戏或者读书,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建立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
(二)提前让孩子和抚养人建立感情,加强与孩子之间的联系
对于父母确实没有办法独立抚养孩子需要寄养的,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减轻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让孩子临时抚养人住在一起,生活上多加照顾从而建立感情信任,父母和孩子分别的日子里最好约定固定时间给孩子打电话,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承担痛苦,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不和孩子住在一起的父母至少每周看望孩子一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父母大都很关心孩子的饮食和睡觉,好像只要吃得好、睡得好就没问题,其实孩子更期待的是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尤其对于寄养儿童,心里敏感而脆弱,对于抚养人的感情微妙而复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照顾者为被照顾者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是依恋的最重要、最可信赖的条件。抚养人要经常对孩子进行目光的注视,孩子感受到抚养人充满爱的目光后会从内心感受到爱和关注。同时还要经常进行身体的抚触,比如洗澡,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更容易建立情感。此外,语言的交流也很重要,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语言发育,对思维、情感的建立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是一个相互反馈和相互信任的过程。因为寄养关系,寄养儿童遇到问题往往并不直接提出而往往是用委婉的语气进行暗示,代理抚养人要善于听取和捕捉孩子发出的信号,正确地解释和对待这些信号,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孩子在感受到抚养人做出的反应后,就发展成为一种对寄养家长的信任和预见,以后再遇到问题也会乐于从抚养人那里寻求帮助,信任关系从此建立。寄养儿童与代理抚养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赖促进了寄养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育。
(三)强化父母或者代理抚养人的家庭功能
家庭对于儿童而言发挥着养育、教育和情感培养的功能,对于寄养儿童来说,家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寄养儿童更多时间见到的是代理抚养人,代理抚养人代替寄养儿童父母在实施监护权,因此除了选择合适的代理抚养人之外,还要提高代理抚养人对抚养儿童的教育意识,特别要注意代理抚养人与寄养儿童的交流,尤其要关注寄养儿童的心理成长。代理抚养人可以让寄养儿童和自家的孩子一样参加家庭事务管理,比如家庭所在社区正在进行一项“保护地球”的公益活动,可以让寄养儿童和自家的孩子一起想办法参与环保事业,也可以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遇到问题民主解决等等,这些方法能让寄养儿童觉得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从而增强寄养儿童的家庭意识,主动参与家庭事件,完善家庭功能。
同时,父母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定期和孩子交流。父母养育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种种原因把孩子交于他人代为抚养本就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为了尽可能减少寄养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遗憾,父母要采取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情感问题要及时关注,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还要与寄养儿童的代理抚养人和学校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发展状况,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仍然非常爱自己,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四)强化学校对寄养儿童的教育与关怀
学校应格外关注寄养儿童,尤其是寄养儿童大量存在的地区,比如农民工的集中输出地等。 针对寄养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年龄特点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建立寄宿制学校,强化学校教育对寄养儿童的积极影响才能真正缓解寄养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寄养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一样存在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在农村建立寄宿制学校的经验也可以用于寄养儿童,借助学校教育体现对寄养儿童的关怀。此外,学校针对寄养儿童易敏感、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还需要格外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专门开设针对寄养儿童的心理课程,为寄养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记录和跟踪寄养儿童的心理状况,并与寄养儿童家庭经常保持联系,报告寄养儿童的心理和学习状况等,从而为寄养儿童的心理建立一道有力防线。
对于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真正重视起来,养育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把孩子全权交给他人,自己只顾忙自己的事,漠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度和质量,固然他们也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却不肯对孩子用心,使得孩子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成长境遇。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罗国芬,邓喜芬.寄养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比较视角中的图像[J].青年探索,2003(1):20-23
[2]罗国芬,邓喜芬.寄养:到底有什么影响[J].青年探索,2002(6)7-11
[3]罗国芬.走向“问题化”的儿童寄养[J].青年探索,2004(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