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青春期的孩子得了抑郁症,我该怎么帮助他?

摘要:孩子处于青春期,且被确诊心理疾病,除去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之外,家庭作为孩子压力的缓冲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关爱、支持和陪伴,帮助孩子面对心理疾病,进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的狂风暴雨。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疾病,亲子沟通

 

案例:

    王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教学经验的中学老师,来到咨询室寻求方法帮助自己高二在读的孩子小智。目前小智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伴随部分精神病性的症状。接受药物治疗2个月,症状得到控制,但是出现了很多让王老师困扰的现象。一是小智有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每个事情都没法坚持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报名参加了音乐培训班、自学经济学、参加某些选拔赛等等。二是有时候小智又总是过度担心,担心自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出息,有可能会被社会淘汰。三是虽然家长仔细叮嘱过,不要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有心理疾病的事情,但是小智还是在班级告诉同学,在学校告诉心理咨询师,从而导致学校建议孩子休学治疗。王老师非常的苦恼,觉得小智初中都好好的,怎么现在就变成这样了?我该帮他转校,还是继续按照他的期待回到现在的学校学习?

 

家长访谈:

回顾过往,重新看待孩子的成长

通过和王老师的交流,了解到小智的成长氛围,也看到小智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因为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工作比较忙,小智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小智出生后身体就不太好,容易有湿疹、感冒等。爷爷奶奶更多的是在物质上提供照顾,很少能够关注小智的情感需求。王老师作为爸爸,觉得自己是不太擅长交流情感的人。小智的妈妈是比较急性子的人,对小智也是要求多于照顾,用小智的话来说,就是“高压管控”。每次身体不好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发生激烈的争吵,互相指责对方没有照顾好孩子。

小智因为身体不好,幼儿园的大部分时间是被关在家里的,避免外出活动太多导致生病。小学是在妈妈所在的学校就读,四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是节目主持人。对此小智是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的,因为必须提前彩排、背台词,而且还不能出错。在六年级的时候提出来能不能不去做主持人的节目,被妈妈拒绝了。

小升初成绩很好,进入到较好的初中,成绩一般在30-50名。大概初三刚开始,他的成绩就一直下滑,原本年级30名的,一直滑倒了年级200名左右。当时他要从最好的班级退出来,去到下一个层级的班级。小智班级的老师都说让坚持一下,没有一个孩子主动从好的班级退出的,更没有教师子女从好的班级退出。王老师想了想,他那个成绩也不适合在这个班级了,一直在班级最后一名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同意了小智的要求。转班级之后小智开心了很多,成绩维持在200名左右,成绩没有进步也没有再继续下滑。中考通过特殊渠道进入到市里最好的高中,但是学习一直跟不上,高二开始出现明显抑郁的症状。

初二开始,小智的班主任会给学生留一个任务:每个学期给父母写一封信。小智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就有点“灰暗”的感觉,会提到“死”之类的字眼。对此王老师是觉得不舒服不想去看,也觉得自己不善于沟通,就让小智的妈妈和孩子沟通。但是王老师推测小智的妈妈沟通的应该是“这样写不好,你不能这样写”,并没有给与及时的理解和支持。

自此小智遇到任何困难也不再和父母沟通。初三班主任告诉王老师,小智目前是全校唯一一个还不会做广播体操的学生。对此王老师回忆起来,从小就给小智报了很多培训班,游泳、足球、篮球等。但是小智没有一个能够坚持。有一次王老师看到小智游泳的场景,别的孩子都在练习游泳,只有小智一个人扒在泳池边,经常是这样2、3个小时,教练也没有搭理小智。对于这个场景,王老师是震惊的,试着去教小智学游泳,但是小智已经处于放弃的状态,不想去学习了。篮球、足球也是如此,跟不上小伙伴的步伐,没人愿意和小智一起打球,王老师试着带小智打球,小智也不愿学习。

 

立足现在,正确理解青春期

过去的认知中,青春期12-18岁,近年的学术探讨中,倾向认为大部分孩子会在9-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前期,通常会与身体发育的起点有关。而青春期也会晚于18岁才结束,现在学界倾向认为青春期25岁甚至30岁才会结束。青春期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

青春期前期: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些与身体发育迹象相关,有些不相关。比如,四五年级的孩子开始关注有谁开始穿内衣了?一些男孩子会开始喜欢展示自己的肌肉等。孩子不管有没有发育,都会有个脑区开始活跃起来,会无比在意别人的看法,对自己形象的注意会高过以往的任何阶段。比如孩子原本可能不爱刷牙,到了这个阶段会因为担心别人的目光而开始喜欢刷牙了。

青春期早期:孩子通常会忤逆父母,妈妈体验或许会更为深刻。过去,你在孩子眼里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现在,可能会各种挑你的刺,各种贬低你。有时候会开玩笑说,青少年的大脑中好像有个“翻白眼”的神经中枢一样。

到了真正的青春期(“正”青春期):14-18岁,具体开始的年龄段个体差异挺大的。很多孩子可能会开始谈恋爱、追星、迷恋小众文化等。这些行为通常是为了脱离过去依恋的对象——爸爸妈妈或者特别重要的照料者、权威,等等。孩子开始找新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男女朋友,有可能是偶像、认同的团体等。

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还需很多时间去探索,也许某种程度上都还处于青春期晚期的阶段。青春期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是流动、开放的,但总体上来说,大部分人还是会在25岁前后进入性别身份的稳固期,也就意味着青春期正式结束。

在反反复复的青春期中,孩子们主要需要应对两大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分离个体化的完成。

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是青春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快要看到,小智很想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但是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没法定下来,他还不知道自己现在快要做什么。

此外我们会观察道青春期孩子的典型行为特定是“孩子又想要离开,又想要回来”,这个过程让他们很纠结,很抓狂。我们称之为“分离个体化”——孩子首先要脱离最早的依恋对象:父母,才能找到自己。他们的任务是使爸妈的位置被其他东西替代,替代对象并不是一个人,有可能是偶像、团体、cosplay、电竞,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想要把父母的位置留给其他事物的体现。对小智来说,他一方面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做决定了,另外一方面又表现出依赖,每一个决定都想要父母的支持,还没有完成分离个体化的任务。

 

理解当前阶段孩子的处境

首先我们要理解,青春期的情绪特点是有大脑结构因素的。Sarah Jayne Blakemore教授是剑桥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教授,也是伦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名誉教授,尤其是在青少年大脑研究中,Blakemore教授绝对是翘楚级人物。她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演讲主题就是青春期的大脑发育。

这是一张脑部发育图,分别代表了5岁、青春期前期(9-12岁)、青春期(13-19岁)、20岁人脑的发育情况。红色/黄色的区域代表尚未完全发育,而蓝色/紫色区域则代表完全发育成熟。

不难看出,从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岁,大脑一直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而且各个部位发育的时间是有先有后的。正是这种发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见的“情感”与“理智”间的矛盾。所以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叛逆、冲动、自制力差有可能真的不是他们自己想要那样的

其次我们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三大矛盾心理:渴望独立却又仍然依赖,想要成熟却又冲动莽撞,渴望尊重却又自我中心。在此期间,我们要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策略起作用的前提,家庭支持系统也是孩子面临压力的重要缓冲区。我们还需要理解孩子自身的梦想,而不是我们期待的梦想,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她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

三是我们要理解孩子当前面临的现实压力。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父母的青春期而言,承受了更多的学习压力。就武汉市来说,初中生的普高升学率在50%左右,而且要求高,就语文阅读量一项的要求是中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还有就是时间紧,孩子们已经被各类培训班、特长班、培优班占据了课外的时间。当我们看到孩子的压力的时候,才可能给她们提供支持。小智初中开始已经表现出学习能力的瓶颈,调整到一般的班级,在调整的过程中,王老师给了小智极大地支持,让小智顺利度过了初三。但是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到高层次的学校之后,小智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困难。

最关键的是,孩子出现心理疾病的时候,提醒我们需要去全面关注孩子,而不只是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回顾孩子成长历程的过程中,王老师意识到自己和妻子对于孩子的情感支持是严重缺失的,也从家庭环境里看到孩子一直都是那么的懂事,想要获得家庭的肯定和认可。但是在这条路上倍受挫折:父母总是有更高的要求,在学校哪怕有老师肯定自己,也会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自己的父母都是老师。小智从来没有体验过自己成功的体验。

 

咨询师建议

合理期待,从一点点的小改变开始。

小智目前休学在家,父母很着急希望小智能够早日返回学校正常学习,甚至期待小智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减少之后,心理疾病可以自然康复。

对于这个目标,我们只能说是最后的理想目标。但是目前阶段,小智停留在“自我同一性”困难中,他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未来的路。他会确定很多的目标,需要家长帮助他一点点尝试,让他体验到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发展住自己的目标和意义,这之后才有可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事情是要帮助他制定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是切实可行的,是可以做得到得,并及时给与反馈。我们可以利用“甜甜圈”效应,看到周边已经有的东西,而不是关注中间缺乏的内容。

对于家长而言,很困难的一点,但不得不去面对得一个事实是,孩子们不一定能够如我们所愿得那般优秀,我们允许他做他自己,帮助他向着更好得自己去努力。

积极探索,发现自己的优势资源。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以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成功还是失败,这是比较片面的。生病之前小智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出小智的智商至少是正常水平的,另外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小智自身的资源,哪怕小智生病了,他的这些资源并没有失去,仍然可以帮助他重新面对学习。我们在和孩子交流中,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引导孩子去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去发掘孩子的优势资源。比如小智对于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他会自学一些书籍,像经济学、表演,还会参加“明日之星”选拔赛等。虽然在家长看来,这些都是没用的,甚至肯定会失败的事情,但是对小智而言,他是在不断的尝试,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探索自己可能走的路。家长害怕他遭受失败后更加难过的心情可以理解,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阻止他,而是陪着他正确看待成败,找到他的优势。

正视疾病,重新建构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会希望孩子的病好起来,但是会发现,孩子并不愿意配合,似乎是不想好起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青少年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小智的父亲在陪孩子治疗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成长和反思,他知道了孩子的问题缘由,一部分是和家庭相关的。那对于这部分,小智的父亲积极进行改变,配合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的建议,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小智父亲也注意到,目前自己还没法和小智母亲沟通孩子生病的事情,是他们夫妻的问题,这是需要他去努力的地方。孩子也意识到没法告诉母亲自己生病不能上学的事情,因为害怕母亲会失望,会崩溃。可能后续母子关系也会面临考验。这些都在提示我们,疾病背后有很多的联系,需要我们真的去正视并进行改变。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