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相声节目——《如此家长》,它生动展现了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带着孩子穿梭在各种补习班、培训班之间,既苦了孩子,也苦了家长。确实,这是一个“小孩不好过,家长更为难”的时代,从名人家长到普通老百姓家长,不同程度地都面临着同样的诸如指导孩子学习适应、人际沟通、情绪调节、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家庭教育困扰。家长如果家庭教育处理不好,后续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在各种媒体中找到不少类似的儿童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的个案。相关的实证调查也表明,儿童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良有着密切关系[1]。在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也发现,不少学生表现在外显的问题行为,其实具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我们知道,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面对凸显的家庭教育问题,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国家有关部门目前也正在着手起草《家庭教育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高中专职心理教师,我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会充分利用平时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会,通过个体心理辅导约见家长、家长会发放家庭教育资料、开展家长讲座、举行特色心理活动等多种方式,融入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本文以高中专职心理教师的角度,将在总结分析学校校园心理漫画作品和一次调查访谈部分高中生及家长的基础上,对今天如何做家长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一、家长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形象——来自高中生的心理漫画作品分析
校园心理漫画是表达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心理感悟等心理活动的漫画,即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心理。学校曾经举办过两届校园心理漫画。在第一届校园心理漫画大赛中,我们对主题没有严格的限定。本次大赛共收到有效作品121份。统计后发现,学生表达家庭教育的主题有29份,占整个有效作品的约四分之一。在第二届校园心理漫画大赛中,我们则将主题直接限定为“关注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75份。对这些作品,我们按照性质划分为积极形象的家长和消极形象的家长。所谓积极形象的家长,就是无条件地关心接纳孩子,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消极形象的家长,就是有条件地关心接纳孩子,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甚至批评打骂孩子。统计的结果发现,在两届校园心理漫画中,分别有72.4%和77.3%的学生投射出消极的家长形象。
在校园心理漫画结束以后,我们还举行了校园心理漫画的分享会。分享会中,我借用了毕淑敏老师《心灵游戏》一书中的一个游戏——再换我的父母[2],升华了分享会。具体做法是:假如现在你有机会换掉自己的父母,你会选择谁呢?因为这只是一个游戏,所以选择父母的范围不需要考虑现实因素,他们可以是当代人物,也可以是历史人物。他们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拟人物。我们预期绝大多数学生应该会选择换掉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在心理漫画中已经投射出对父母的负面形象。但是,结果令我们感到意外,只有19名学生愿意换掉自己的父母,67名学生不愿意换掉自己的父母,还有6名学生放弃参与本游戏。从心理漫画和游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父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反感父母爱自己的方式。
二、家长负面形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来自高中生及其家长的调查和访谈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的最重要他人。但是通过学生心理漫画的作品分析,我们遗憾地发现,家长在多数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消极的。我们不禁要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于是,在心理漫画大赛结束以后,我借鉴华南师范大学高岚教授在一次亲子沟通主题讲座中,提供的对孩子了解程度的家长自测题目,设计了亲子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生卷和家长卷,各10道题目。这10道题目设计相互对应,比如在学生卷中问题是“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在家长卷中对应的问题是“您孩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通过对学生和家长双方的调查与访谈,我们可以从结果的对比中,寻找到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具体如下:
(一)家长缺乏对孩子选择的自由
在我们的亲子调查中发现,家长缺乏对孩子选择的自由。有两道学生卷的两道题目分别是“你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你最不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有一些学生写到,最不喜欢的事情是被逼着干讨厌的事情,被安排。最喜欢的事情就是Freedom。进一步地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他们觉得父母对自己的限制太多,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大到交什么样的朋友,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这些让他们觉得有一种不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进一步地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家长并不觉得这些是限制,而是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隔阂由此产生。
(二)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了解与沟通
在我们的亲子调查中还发现,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了解。不少家长绞尽脑汁,不知道如何填写,他们不清楚自己孩子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孩子最信任和最崇拜的人是谁?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即使有些家长认真填写了,并且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填写的与孩子一致,但是当与孩子共同分享答案时才吃惊地发现,他们并不了解孩子,比如,一个孩子最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生日礼物是钱,而家长认为孩子最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是植物的种子。比如,还有一个孩子最希望全家出去玩一次,而家长认为是一部手机。
(三)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赞扬和鼓励
在我们的亲子调查中还发现,多数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赞扬和鼓励。有一道题目是“如果父母送生日礼物给你的话,你最希望得到什么?”一些孩子的答案让我们吃惊,他们最希望的不是流行的ipad或iphone,而是“父母的关心、鼓励、或者肯定的一句话”。他们最讨厌的是听到是家长将自己与其他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在学生访谈中,有一些很自卑的学生,在与他们深入交谈中,经常会发现,他们的头脑中记忆的基本上是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很少记得父母的赞扬和鼓励,因此,这些学生的自我价值感都明显偏低。
(四)家长缺乏对孩子积极的榜样和示范
在我们的亲子调查中也发现,多数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榜样和示范。大多数家长永远都是用权威的角色,要求自己的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但是自己却做不到。比如,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一个学生说到自己的父亲,总是要求我要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可是他自己的房间却从来都不收拾。比如,另一个孩子说,周末放学回家,妈妈总是要求我在房间里学习,可是她自己却在客厅里看电视。比如,还有一个孩子说,爸爸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冲我发火,搞得我心情不好也老想对别人发火。
三、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来自高中心理教师的几点建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3]:“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作为一名高中专职心理教师,下面我结合上述心理漫画和调查访谈反馈的信息,结合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家长要给孩子适度的自主权
在发展心理学中,孩子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独立发展时期,我们称之为“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发生在幼儿期,这一段时期的孩子由于可以自由的行走,他们要求行为上的独立。“第二反抗期”发生在青春期,这一段时期孩子由于生理的迅速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独立,他们不仅要求行为上的独立,而且要求人格的独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认识到,“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并不是孩子叛逆,故意跟家长对着干,而是他们独立成长的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家长还应该引导孩子的健康发展,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们适度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用家长的权威压制他们。
(二)家长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家长和孩子之间亦是如此。因此,家长不仅只是给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的物质条件那么简单,更重要地是要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在有效沟通中,让孩子体会到归属感和爱。那么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首先,全体家庭成员每周需要有共同沟通的时间作为保障,在共同沟通的时间内,亲子之间可以做一些家庭成员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郊游,或者一起完成共同的任务,比如一起做家务,这些共同时间内进行的活动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其次,家长和孩子之间需要双向沟通,家长和孩子的任何一方不能控制沟通,双方需要平等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不同,也需要学会包容。作为家长尤其要做好一名倾听者,先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再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家长要学会科学地赞扬和鼓励孩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得到家长赞扬和鼓励的孩子,具有更高的价值感。但是,最近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盲目地赞扬和鼓励孩子,不仅不会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会起到一些消极作用。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和她的同事们研究了表扬对于学生的影响[4]。他们选择了400个五年级的学生完成实验,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需要孩子们完成“把图画得最清楚”的实验。这个测试非常简单,每个孩子都能做好。当孩子完成测试,研究者告诉他们分数,之后给他们一个一句话的表扬。表扬分为两种,一种表扬他们很聪明,另一种表扬他们很努力。”之后进入实验的第二部分,本阶段需要孩子进行选择任务,他们可以选择更难的测试,也可以选择更容易的测试。结果发现,表扬他们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更难的测试,而表扬他们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测试。这个实验研究给我们家长的教育启示就是,在我们赞扬和鼓励孩子的时候,需要赞扬和鼓励他们的主观的可以改变的因素,比如个人努力,而不是简单地称赞他们聪明。另外,家长的表扬还要针对具体的行为,这样的表扬才让孩子觉得可信。
(四)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积极榜样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不仅包括直接学习,而且还包括观察学习。因此,班杜拉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人格魅力、榜样的言行、榜样与观察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都会影响到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班杜拉的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呢?有一个育儿专家在讲座的过程中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4]:首先,他让听众举起右手,他自己也举起右手。然后,他要求听众按他的口令做动作,“请大家都把右手放到下巴上去。”说完,他把自己的右手放在了额头上。结果大部分人都跟着他把右手放在额头上。也有少数人先把手放到下巴上,但是看到育儿专家把手放在额头上,就也把手放在了额头上。此时,育儿专家说:“我明明喊的是把右手放在下巴上,为什么你们都放在额头上?”大家都回答说是看他放了才放的。从上述育儿专家的这个小游戏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好榜样,身教大于言传,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尤其如此。所以当作为家长的你,当你再唠叨孩子不爱整理房间的时候,请先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平时整理好自己房间的习惯;当你再抱怨孩子不爱学习时,请先反观一下自己是否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当你感叹孩子的脾气暴躁时,请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是一个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的人。
当然,对于不少家长,要践行以上家庭教育的建议,做一名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家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家长以开放的心态树立成长性思维,不断学习与成长,而这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既是家长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更重要其实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关颖.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未成年犯调查[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2): 4-8.
[2] 毕淑敏. 心灵游戏[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105-125.
[3]教基一[2012]15号文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Z].
[4] 不适当的表扬吞噬“神童”的自信 [DB/OL].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678/
[5]请大家都把右手放到下巴上! [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2dc8f20100j3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