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校里学生的情绪问题可以说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工作难题,每所学校几乎都有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学生,自残、因焦虑失眠的人数也比过去多了很多,还有一些学生脾气暴躁,经常攻击同学;一些学生冷漠疏离,成了老师眼中“油盐不进”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情绪教育仍然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他们认为孩子天然就拥有处理情绪的能力。甚至有些家长觉得把压力、失望传递给孩子,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其转化为向上的积极动力。而实际上,我们大脑负责处理情绪的部位,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表达情绪虽然孩子天然就会,但是处理情绪的能力却需要学习发展。在大脑发展出完整的调节情绪的能力之前,孩子并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种情绪,对于情绪的管理与控制,孩子们是需要学习的。
那么,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增强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带着孩子认识情绪,增强孩子觉察情绪、调节情绪的能力。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过于保护孩子,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孩子去体验负面情绪,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顺心如意。这样的教育方式反而容易教导出以哭闹胁迫大人的孩子。孩子知道大人害怕自己出现负面情绪,就会通过负面情绪去挑战大人的底线,满足自己的需求。即便没有这样,孩子也会对负面情绪很陌生。还有一些父母会因为孩子年龄小忽视孩子的情绪体验,哄骗甚至强制孩子顺从大人的要求。这两种方式都不能帮助孩子掌握调节情绪的能力。
医院是一个给孩子带来不好情绪体验的地方,我的孩子一岁多时,只要进入医院就开始大哭大闹,哭闹起来简直除了离开医院别无办法。有一段时间,孩子生病总是不好,要反复就医,每一次强行按他到医生面前,他拼命挣扎到大人要出一身汗。有一次就医前,外婆抱着他反复和他“讲道理”,仔细说明一会要去做什么,不停说着“宝宝不要怕”,安抚他的恐惧情绪。那次去看医生时,他真的没有大哭大闹,只是在医生听诊时强忍着眼泪,努力对抗着他的恐惧。后来我们学聪明了,开始重视他的情绪体验,带着他一起去觉察他的情绪,安抚他。一次在做雾化前,我先带他观察一个乖乖做雾化的小姐姐是如何做的,告诉他不用害怕,只是一边吸雾气一边看电视,吸了雾气就有动画片出来可以看。然后轮到他做雾化时,他乖乖配合甚至自己拿着雾化器。旁边一个差不多也是一岁多的孩子,等待的时候爸爸妈妈用手机视频安抚孩子,等到做雾化时,孩子恐惧地完全不肯配合,被大人抱在怀里拼命挣扎着要跑开,他的父母还很疑惑,完全不难受的治疗过程,为什么小孩不配合呢?我想可能就是孩子的恐惧情绪没有被提前疏导吧!
孩子大一点时,家长要有意识教导孩子情绪处理的方法。小学陪伴作业肯定有很多不愉快的时刻,期间家长可能会使出浑身解数想改善孩子拖拉、不专注、粗心大意的毛病,孩子也在体验着各种负面情绪。但有的时候孩子并不能像大人期待的那样,为了避免负面情绪的出现而积极改善行为,反倒被情绪裹挟,阻碍了他们变好的步伐。有些孩子一提起作业就觉得痛苦、抗拒,那怎么能学好呢?
如果孩子不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那么情绪事件爆发后的善后,就是教育的契机。和孩子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带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些处理情绪的建议,都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好时机。我的孩子曾经告诉我,被吼着催完作业催上床躺下来,并不能很快睡着,用姥姥告诉他的方法——心情不好可以看看窗户外面的天空,很快他就平静能下来睡着了。
有些时候孩子的无理取闹,真的让大人很烦。家长能不能跳过表象看到事件背后的情绪呢?“人来疯”的孩子无法控制他的兴奋;闹着没玩够不回家的孩子无法处理他的依依不舍;不愿上学的孩子是面对不了他的恐惧焦虑;不听话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小情绪……共情孩子的情绪,引导着孩子学会处理与控制。这里不是说孩子第一时间有情绪了家长就必须处理,我们可以留给孩子处理情绪的时间和空间,只是不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决策。家长既不烦躁的批评孩子,也不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负面情绪而妥协,让孩子停留在他的情绪当中,去体验,然后做出改善情绪的选择。
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家长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感受自己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让孩子能够和情绪对话,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抉择。各种情绪出现都有它的意义,负面情绪也有好的作用,我们不需要压抑情绪,觉察它,和它对话,拥抱情绪,利用它的积极意义更好的生活。
其次,家长还要能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保持沟通渠道的顺畅,帮助其化解情绪。我们和孩子讲道理的方向并非情绪不该出现,而是如何改善情绪。家长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真实的情绪体验,包容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初一新生,入学后情绪低落、经常哭泣、食欲减退甚至失眠,表现的很像抑郁发作的样子。而她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就是因为家庭沟通渠道的不顺畅。她的父亲很专制,喜欢打压式的教育方式,很看重学习成绩,对她要求很严格。母亲是家庭主妇,产后抑郁一直要依靠药物入睡,她很依恋孩子,喜欢孩子多陪伴自己。孩子初中后开始住宿,一方面存在适应困难,另一方面无法放下母亲,对离开母亲怀有深深的愧疚。适应新环境的焦虑和愧疚情绪,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打压下去,一味逼迫孩子快快做好。孩子无法对抗强势的父亲,只能让自己表现出抑郁的症状。得了抑郁症,她就可以名正言顺走读不用住宿了。当我们看到她和父亲沟通渠道的不顺畅以及母亲的情感控制时,积极介入指导她的家庭教育方式,学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呈现出抑郁发作的情况就好转了很多。
最后,家长要有获得快乐的能力,注重自我情绪管理,避免把负面情绪倾倒在孩子身上。当父母不快乐时,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一味采用压抑或者忍耐的手段,要主动处理。特别是一些被家庭琐事绑住的妈妈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可以学着放下一些事情,寻求一些外力帮助。妈妈快乐了,整个家庭的情绪可能就好了。
当家长做的不好的时候,也可以坦诚地跟孩子分享:“我也是有情绪的,我也在努力调控。你有你的难题要应对,我也有我的问题要处理,大家一起努力。” 我们很难做到满分父母,让孩子看到我们努力生活的样子就好了。而父母的这些表现,就是孩子在家庭中可以观察模仿的情绪管理策略。
孩子的情绪管理是需要学习的,家庭中如果能够重视情绪教育,孩子就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更好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重视家庭中的情绪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