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足不出户,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自然就多了起来,从之前的难得一见到现在的朝夕相处,比如说在一起吃饭这事,就因为此次的疫情让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用一句孩子的话:终于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了!
的确,当下的快节奏,让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更让在一起吃饭变成了一种不敢想的奢侈行为。想起一位朋友:工作较忙,孩子较小,暂由老人照顾,每天的状态几乎都是家长回来,孩子睡了,第二天早晨孩子醒了,家长又走了。有时候想想,要不是这次疫情,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个梦想。
如果单论一顿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时间充足了,饭菜丰富一些,时间仓促了,饭菜就简单一些。不管哪种,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围坐一起,在享用美食的同时顺便聊聊天,沟通一下彼此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觉得很轻松,很舒服。
回忆起自己小时候,长辈们总是要求家人要在一起吃饭,比如要等大家都到齐了才开饭;节日里,家里人要坐在一起等等。现在想想,这些除了礼教的成分以外,还有家人情感的融合与联结,通过吃饭这个活动把大家聚在一起,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建立了彼此的关系,只有在一起了,彼此情感的融合才有可能。这就犹如成人的“饭局”—-吃饭不是目的,主要是建立关系。
当彼此的关系建立了,教育或影响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养成分享的习惯,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
此外,有了关系的融合,还可以消解家人的压力,因为当个体无论在外遇到多少委屈,都知道家里是温暖的,都会给予支持,那么这个支持就会转化成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遇到的困难。我们经常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估计就是这个意思吧,这个港湾不单单是有形的,如房子,爸爸妈妈等,还有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与支持这些无形的。
当个体既有了与家人的情感联结,也能够获得家人的支持,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的内心就会有温度,有善意,内心有温度的个体,就不至于走得太远,行为上不会太极端,那么社会上就会少一些诸如杀人、自杀、虐待、欺凌等情况,虽然他们的行为各有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内心是冰冷的,有些甚至是冷若冰霜,毫无温度。如果追溯一下原因,就会发现他们的家庭给予的就是冷冰冰的东西:与家人的情感联结是中断的,家人给予的支持也是空白的。一个没有感知过温度或温暖的人,怎么可能给别人带去温暖呢?物质的支持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但是内心的温度却是久久为功的事情。
当下,不少人初为父母都觉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就去各种早教班之类的学习。其实这就违背“初心”了,因为小孩子不会想那么多,如果家长对其说的:我这么辛苦的加班都是为了你,他们感到的是害怕;他们需要的是更具体的行为,比如:爱我你就抱抱我,亲亲我,如果没有这个行为,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妈妈才不陪我。
回想过去的很多家庭,很多父母没有上过学,但是教育出来的子女都很优秀,既成了人,又成了才,我想他们一定是没有忘记亲子相处的“初心”吧。
有一次听专家讲座,说是经常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大脑神经元及彼此的连接发展明显较快,看来说得相当准确。
既然如此,打算建立亲子关系的家长,不妨试试从在一起,或者是在一起吃饭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