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让孩子与生活链接

 

这两年学校的心理辅导室里出现了越来越多有抑郁症状的孩子其中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心理辅导室也接待了很多因孩子沉迷网络前来求助的家长,大部分都是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可为什么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却越来越多了呢这让很多家长困惑不已甚至有部分家长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偏偏就没有达到想要的目标我们的家庭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对一个个案进行梳理总结,我发现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可能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单一的价值观导向,单调的生活方式,使无法从学业中体验成就感的孩子逃避退缩,部分成绩好的孩子被焦虑情绪困扰。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家长把想要超越阶层的焦虑传递给孩子用说教替代感性地表达爱,用大量的学习任务填满孩子的生活,从而造成了孩子一系列的问题。当我们把孩子变成一部学习机器,孩子就很难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情绪调节能力也变差了很多。

日本版《人生七年》28年追踪13普通家庭的孩子,发现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在我国能考上名校的也还是少数孩子,大部分孩子最终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我们需要让孩子即便长大后成为平凡的普通人,也有着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的孩子工作忙碌不能照顾好自己,身体频频出状况或者事业有成,但人前风光,背后焦虑抑或是在平凡生活怨声载道,甚至天天宅在家里沉迷网络逃避面对社会……那时我们该多心痛啊!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离开父母后能井井有条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与家人关系融洽,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能积极认真完成工作,与同事相处愉快,闲暇时有健康的爱好让自己快乐……我想这样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

想要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与生活紧密链接,为他们构建丰富、立体化的成长环境,从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首先,家长要能够不过分强调成绩的意义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都能够体验到成就感与价值感

现在的孩子功课繁重,初中生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学习写作业,很多兴趣班到了初中都停了,孩子周末经常是在补习班或在与学业有关的班里消耗很长时间,再写写作业玩玩手机,时间就过完了家务基本上都家长代劳被包办的生活,让孩子习惯了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参与劳动,也感受不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做家务对他们来说是辛苦又无聊的事情。这带来的隐患会在孩子长大独立生活后逐渐显露出来,他们要么打理不好自己的生活,要么在做家务时充满了抱怨与无奈。我的妈妈喜欢手洗衣服,在没那么忙碌辛苦的时候她都不会用洗衣机洗衣服,她说很享受洗衣服时手和水接触的感觉,看到洗干净的一盆衣服也超有成就感。妈妈是多子女家庭中的大姐,小时候承担了很多家务,但她说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抱着一盆脏衣服去河边洗,和小伙伴们有说有笑就完成了任务。工作以后,洗衣服是妈妈缓解压力的渠道;退休后,洗衣服又帮她打发了一点闲暇时光。通过做家务照顾家人,我的妈妈重新找到了自我价值感,抵消了退休后的失落。而我们的孩子闲下来想做什么呢?玩手机!其他事情对他们都没什么吸引力。收拾干净自己的房间,帮家人做事情,可能不会带给他们成就感,所以想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快乐,难度就提升了。

家长可能会感受到和上学前的孩子在一起比较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不用谈学习,不用辅导作业。我们回忆一下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相处是怎样:孩子学会了一点点新本领,我们都大肆表扬;孩子给我们讲出一点点新东西,我们都惊奇的关注肯定……而上学后呢?我们的标准立刻提高了,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批评否定的时候变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也经常被我们忽略。家长从成人视角中要优秀,要高效,却忘了孩子视角中去感受能力是否达得到思维发展水平是否跟得上……我们把孩子变成追求单一价值的机器,如果机器无法做好各种负面行为就会出现所以家长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都能够体验到价值感与成就感家长不仅要看到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还要创设情境让孩子去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心。成功的经验是可以迁移的,就算孩子目前成绩不理想,但孩子能够感受到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能去关注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被父母看到肯定,孩子就能把成功经验迁移到其他方面自己变得更好

成绩重要吗?当然重要!我们必须通过中考、高考这样选拔性的考试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导向不应该是单纯的分数,而应该是分数背后隐藏的东西,例如努力、自控、学习状态等。我们要重视孩子努力去做的状态,轻视暂时做不到的结果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想要追求做不到也不责怪自己,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继续努力,这样的孩子就不会因为自我否定或想要逃避现实而躲入虚拟世界中我们要让孩子对生活有一种掌控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要企图主宰孩子的生活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我们的爱、肯定、鼓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会让孩子觉得他是一个值得爱的人,这样他也会好好爱自己的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曾经有一个孩子,不断向朋友表达他不应该活在这个世上的观点,很懊悔没有在曾经的车祸中死去。梳理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控制感。四年级后母亲突然开始非常重视他的学习,提出了各种严格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母亲的意思行事,做不到还经常被母亲批评否定。孩子无力反抗,只能希望用死去结束这种没有价值感的生活。问他爱父母吗?他说没感觉。问他觉得父母爱他吗?他也说没感觉。所以很多父母不要觉得孩子理所当然能够理解你的苦心和包含在苦心里的种种牺牲付出与爱。孩子需要的是直观的、感性的表达,让孩子觉得你爱他比知道你爱他重要很多。我还遇到很多自残的孩子,一刀一刀割的自己身上都是伤口,因为没价值、没意义、不被看到,所以伤害自己。其实生活那么多方面,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容易一点找到价值感呢?不要把孩子逼进虚拟世界去体验成就感。

其次,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爱好,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发展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的爱好和孩子的人际交往,其实都是帮助孩子获得快乐的手段。闲暇时爱好能帮助我们丰盈生活,情绪低落时爱好能帮助我们调节情绪。可有些家长在选择兴趣班时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报名,并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在孩子不愿意的时候不加分析的就选择做帮助孩子坚持下去的人。例如有些家长觉得学舞蹈能够培养女孩子的气质,无论孩子是不是享受舞台,都强迫孩子去学习。我还看到一个低龄的小主播的兴趣班里,报名的一大半学生是话比较说不清楚的孩子。家长觉得要补短没错,可是在这样的兴趣班里,孩子很难体会到自信。家长其实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补短,让兴趣班真正能体现孩子的兴趣。孩子乐在其中,就比较容易产生自信。家长要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把他培养成另外的人,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允许孩子选择自己所爱,让孩子能拥有给自己带来积极情绪丰富生活的爱好

孩子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如果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就变小了很多,因而孩子的人际交往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孩子能否与同伴良好的交往,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同伴交往技能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还有一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人际关系,但是很功利化要求孩子只能和成绩好的孩子玩,不能和有坏毛病的孩子玩;还有些家长则过分强调竞争,把同伴都变成了孩子的竞争对手……这些都会增加孩子人际交往的困难。

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大人悉心陪伴下长大,只会和大人交往,无法和同龄人玩到一块,进入学校后,他可能就会在交朋友方面产生一些困难。有些孩子则是因为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这个时候如何家长能够创设一些交往机会,增进孩子和他人的交往,观察孩子并给予一些有效支持帮助孩子提升人际交往技能,孩子以后就比较容易从身边找到有力的人际支持。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很多话都不愿意和家长说了,有朋友能作为情绪宣泄的出口,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最后,家长要强化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看到人生无限的可能性,并从利己主义转向利他主义

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孩子的经验来自于书本、网络,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孩子就很难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为了让自己优秀而优秀的人生,总会有些空洞,而如果能把个人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服务了社会,这种人生就更为丰盈。有个爸爸闲暇时总是带着孩子到处转悠,观察各种人的生活。有一次大热天,孩子和爸爸就站在工地旁看工人困扎钢筋。酷暑中工人的汗水打动了孩子,孩子就想,能不能发明一个捆钢筋的机器人来做这个辛苦的活呢?后来孩子的专业是计算机方向,他就和小伙伴一起研究了这个项目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他的加班是快乐的,最后的产出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我还看到过一篇报道讲香港的一个青年,在贵州旅游的时候,既被当地的美景震撼,也被当地的贫穷震撼。她所学的专业知识让她敏锐的捕捉到当地特别适合种植业,于是在那里开设了一个种植基地,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就业,还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当孩子思考的是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做些什么,就容易获得价值感。

也不一定是非要有所成就才行,喜欢整理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一个收纳师,享受帮顾客整理后的干净房间带来的成就感;通过各种连线搭桥把垃圾山一样的共享单车送给贫困地区的陶醉于那些孩子的笑脸……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一个平凡的人,而每一个平凡的人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的样子都是最美的。春节期间的疫情爆发,一度造成了哄抢物资的恐慌。超市的理货员拼命工作去摆满货架、肉类分割“刀手”不停的在砍切累到吃饭筷子都拿不稳、生鲜采购的经理四处奔波寻找货源保证供应……最平凡的人也为稳定人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要带着孩子一起看到这些、肯定这些,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可以有无限种可能,我们可以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收入高低只要能把生活过得充实快乐就好,我想这才是我们家庭教育所追求的

让孩子与生活链接吧,不要让他们长成一个空心人,让生活的土壤去滋养孩子的人生!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