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应对孩子“玩手机”,我们可以这样做

 应对孩子“玩手机”,我们可以这样做

 

中文摘要

随着手机在学生中日益普及,作为家长面对孩子对手机的依赖问题深感担忧,长期过度使用手机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如颈、肩、视力、听力损害以及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问题,本文从青少年使用手机中的心理需求出发,深入浅出地提出了“3步走”的家庭教育解决方案,力求帮助家长从积极视角看待手机使用并加强陪伴、引导,最终在应对手机使用问题过程中收获健康的亲子关系,并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手机依赖 家庭教育 短期焦点解决

正文

孩子只要闲下来就拿起手机?一句话说几遍他还是置若罔闻?又或是每天央求着多玩一会或者买一部自己的手机?尤其节假日更是变本加厉,怎么说都不听?谈起孩子这个“手机控”问题,恐怕不少家长深有体会,更是连带着对“手机”也恨之入骨—— “总这样玩手机怎么行?反应都变迟钝了,耽误学习、眼睛都近视了、不爱跟别人说话了……”

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移动通讯工具已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装备。据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2.2/百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拥有1.12部手机,且逐年递增。其中,根据一些机构的调查数据,中学生手机拥有率较高,初中生的手机拥有率接近70%,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手机拥有率已经接近100 %

不可否认的是长时间使用手机确实会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伤害,如颈、肩、视力、听力损害以及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问题。想到这,咱们家长又着急又生气,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讲道理了,效果怎么样呢?恐怕孩子早就左耳进右耳出、置若罔闻而已。

难道我们真要“谈手机色变”?手机是否真的成了威胁孩子成长的洪水猛兽?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也在社交、购物、娱乐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从另一角度想,这恰恰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带来了新的契机。1218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建议“各级各类学校要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即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这也为我们家庭教育提供了启示。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试着像下面这样做,相信手机不但不会害了孩子,反而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帮手呢!

首先,理性包容,尊重孩子玩手机的心理需求。

其实,我们不少大人已经加入了“低头族”,也就更好理解 “手机控”的孩子们了,究竟看手机时可以满足哪些心理需求呢?研究发现,孩子使用手机主要希望满足4个方面的心理需求:沟通、归属、情感需求;放松、娱乐需求;个性、时尚需求和信息、认知需求,其中,以放松、娱乐需求和情感需求最常见。

比如我们发现孩子主要喜欢玩关卡紧凑、升级打怪的游戏,经常在过关时欢呼雀跃。孩子对娱乐、放松的需求比较强烈,有可能在现实的生活中缺少一些新奇有趣的元素,那么我们不妨选择室内外的有趣活动,主动陪孩子参加一些智力游戏、棋牌、做些科学小实验、或者参加一些有趣的竞技项目。不仅减少了玩手机游戏的次数,也培养了其更丰富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实践能力。

如果孩子总是不断地找人聊天、在朋友圈求赞等,他想要满足的是沟通、归属、情感需求,家长们应该首先想到积极地关注和陪伴,每天孩子回家后问一问:“你今天开心吗?作业多不多?”走近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且认可孩子每天的努力,想象一下,孩子听到“你这张卷子竟然全对,字写得也很清楚”一定会力量倍增吧。同时,尊重孩子的同伴关系,多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中做客、共同学习、出游或参加兴趣社团,让孩子在与同伴的社交中获得归属感和相互认同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手机里的应用软件功能越来越强,网络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学校里各科作业和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在线完成,比如一起作业、观看微课、英语听力和朗读、查阅资料、发起投票、古诗朗诵、志愿服务等,都说明现在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当允许孩子使用手机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手机还可以作为促进孩子保持好习惯的奖励措施。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同时也是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允许孩子当天背完单词之后,可以玩一段时间手机游戏,孩子整个寒假竟背会了2700个单词,同时学习自信心也提高了,还开始主动和家长讨论自己开学后的目标和学习计划。这样一来,我们既教会了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手机,也让孩子学有所得。

第二,使用有节,相约“放下手机一小时”。

父母的行为、态度的作用已在以往大量青少年行为领域的研究得到证实,孩子往往倾向于按照能够使自己获得有利的结果并且符合父母期望的方式做出一些行为(于丹等,2008),也就是说,父母对长时间上网、使用手机的态度越宽松,并且自己越经常长时间使用手机,青少年就越容易成为手机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依赖手机的孩子旁都会坐着一个比他还痴迷的爸爸。

另外,父母有效地监督也能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形成手机依赖的可能性。所以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时,我们也得用之有度。比如,与孩子一起协商看手机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给每项约定附上积分,制定奖惩措施。契约中可以这样写:

1. 每天晚7点到8点约定为“陪伴时间”,在这1小时中,每个人都不能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3分)

2.除非接电话,工作日每人每天回到家使用手机时长不超过1个小时,节假日不超过2个小时。遇到特殊情况想要延长时间,要说清理由进而获得其他成员的同意;(3分)

3.每人手机上下载的游戏少于2个,要安装新的应用软件也要说明用途,家人允许后方可安装;(2分)

4.使用手机时,家人与自己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并抬头看着对方回答;(2分)

5.说明:自制定之日起生效,如果连续一周时间都按约定做到,可以奖励10积分,违反则扣除相应积分。每个月积分最低的人要帮助积分最高的人完成一个心愿(比如:买菜、洗衣服、多看一集电视剧或动画片等,可以根据家中实际情况制定),也可以用积分兑换相应的现金或奖品等。

这样一来,不仅强化了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也突出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同时在无形中促进亲子沟通、密切了家人间的关系。

第三,循序渐进,聚焦正向资源,接纳退步或反复。

根据在青少年中应用广泛的短期焦点解决疗法,青少年有足够的经验与资源解决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老师、家长要学会尊重并帮助孩子利用自己的能量解决问题,其中“量尺技术”可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启示,即将这一过程量化,同时分小步走,多鼓励孩子的进步之处。

具体而言,既然看手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所以想改起来也不可操之过急,需要一个过程,按照约定去做的时候,我们评判的标准不是达到10分,而是6分、3分,甚至1分,所以只要发现小进步,就值得肯定。

比如订立契约后,孩子已经玩了1个小时手机后又闹着要继续玩,千万不可以硬抢过来或直接指责孩子说话不算话。我们可以明确提醒他:“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事先约好的。”这时,孩子心中一定会考虑之前的约定,如果执意要看,就要扣分了。他如果能够不再争辩,遵守约定,我们就可以说:“你本来很想继续看,还是忍住了,这真是个好开始!”及时的赞美与肯定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强化孩子的进步。相信慢慢地,孩子也会乐意遵守约定,甚至于会提前几分钟停止看手机。过程中,偶尔不顺利或者孩子出现反复也不用灰心,毕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温和而坚定地陪伴孩子学会合理用手机。

“酒不醉人人自醉”,手机本身没有错,如何指导孩子合理、有效使用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具体的做法,先要理解、包容孩子使用手机的心理需求并适当满足,然后订立家庭契约共同约束,进而逐步实行,发现并肯定孩子的小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柏格 史丹纳著《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0

2.黄林娟 林丹华,《中学生手机心理需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5

3.国卫疾控发〔201963号,《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20191218

4.环球网 《中国信通院:11月智能手机出货量3336.7万部,同比增长0.2%2019121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