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孩子的独立性怎么培养?

                              孩子的独立性怎么培养?

【摘要】独立性(又叫自主性)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目标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利于儿童责任感、自信心等品质的形成,更有利于儿童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压力。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自我意识,独立性

 

有些家长认为,独立性还用培养吗?孩子长大了,需要他自己做事情了,自然就独立了呗。

事实并不是这样。你或许听说过,谁谁家的孩子,幼儿园大班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午睡起床的时候着急得尿了裤子;谁谁家的孩子上了小学,因为不会自己收拾书包,记不下老师布置的作业……

独立性的培养,还是需要我们脑海中有根弦儿——孩子什么时候需要他自己做事?这不是家长主观判断的,而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在特定时间出现的需求。

我之前的一个来访者W7岁,二年级男孩),每天要奶奶给他洗澡、喂饭;还要父母帮他登陆微课掌上通查作业、收拾书包、穿衣服;在学校上课不拿出课本、铅笔自己不会削、成天干在教室,啥都不愿意干……全面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之后,我也发现他也是“家庭包办”下的产物,他也是“独立性被剥夺的受害者”。为何这样说?我且先用一个目睹的例子进行分析。

周末我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我看到一位妈妈用手举着一瓶奶,想喂给孩子。那孩子目测两三岁的样子,想自己拿手去抓瓶子(塑料瓶)——妈妈不让,非得喂,娃不喝,非要自己拿。

母子俩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太极擒拿手之后,娃怒了,打开瓶子大哭大闹;妈妈也怒了,抬手揍了孩子,边揍边说:“我今天不教你做人,将来到了社会上就会有人替我教你!我这一天天的扒心扒肺地伺候你,到头来还得受着你这个臭脾气!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不省心的东西!”

我不反对适当体罚孩子,也赞同家长应该给孩子立规矩、塑造行为;但我同样也说过,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要分清哪些情况该打,哪些情况不该打。(有人问我如何在孩子犯熊的时候克制住暴脾气,我说,如果你知道了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就不觉得有什么可值得动怒的了。)

所以,像上述这个情况,就不该打。因为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用埃里克森的理论来说,就是孩子正处于自主vs羞怯的阶段)。

孩子在这个阶段,自主意识正是逐步萌芽的时候,有强烈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意愿。

他们在这个时期最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模仿能力也最强,只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他去模仿,那么他在经历过几次失败之后,就会迎来突飞猛进的技能增长。

于是我凑上前对那位妈妈说:“您的孩子明显是想自己拿着喝,您就随他呗,开始喝不好,多试几次就好了。”

她白了我一眼说:“随他?他还是个孩子,你能样样都随他?信不信他自己喝能倒一身?衣服不用换?换下来你帮我洗呗?一看你这副样子就不带孩子,你怎么不去¥%&*@#¥%……”

谁说我不带孩子的!委屈!我刚想说“倒一身就倒一身呗,你家里难道没有洗衣机”,就在对方凌厉的眼神之下秒怂了……

咳咳……算了!大庭广众之下,吵吵嚷嚷观之不雅,还是不要正面刚了!

回到我自己的个案,W的独立性在1岁多“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的时候就被逐步剥夺了,一直没有被发展。导致后来出现消极、依赖、懒惰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这时候家长再来干预,要付出100倍的努力!

这使我想起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

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动物都知道答案的,而人类也不是从一出生就知道。如何证明?心理学最经典的就是鼻点测验。原料和工具都很简单——一面镜子,妈妈的一支口红。

过程是这样的,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把口红抹一点到孩子的鼻子上,然后把孩子抱到镜子跟前,观察孩子的反应(主要是看到镜子里面红鼻子后的反应)。

鼻点测验可以证实,“自我”意识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 1418 个月的时候逐步觉醒的。

当自我意识觉醒,却还没有学会社会规则的时候,幼童清晰懂得了自己的需求,却不懂如何与人正确相处,就会表现出大哭大闹,大喊大叫等“熊孩子”行为。

要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协调自己需求与他人需求之间的冲突,还得家长再耐心引导几年。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知道去摸自己的鼻子,那基本可以确定,他有了自我意识;而如果他要去摸镜子里的红鼻子小孩的话,那说明他还不知道“我是谁”。

自我意识的萌芽,正是一个人独立性的起源。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一个人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只觉得自己是养育者的附属,是客体世界的一部分。

直到自我意识觉醒了,他才会知道:我就是我,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他会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去自己独立完成一些行为,尝试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

2-4 岁的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要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而如果家长一味包办,什么都不让他去尝试,孩子完成不好这样的任务,到头来可能变得羞怯懦弱、缺乏信心、畏首畏尾。

其实为了孩子要自己拿杯子喝水的事,我也和家人有过类似的争执。那是我家娃一岁多的时候,从某一天开始,他突然再也不肯再让大人用吸管杯或汤勺喂水喂汤,非要自己举着杯子喝。其结果就是,一仰脖子,水倒得满脸都是,衣服和地上都湿了,他自己还呛得直咳嗽。

老人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也觉得衣服地上都弄脏了清理起来麻烦,于是禁止孩子自己倒水喝,要求必须由大人喂。孩子抢不着杯子,急得边哭边打滚,我抢过杯子递给孩子……如此几次,孩子果然给我面子,还是把水浇得满脸都是……

于是全家一起召开了针对我的批评大会,说我不该什么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对我说:

“你是对孩子‘爱与自由’了,规矩还要不要立?汤倒在地上,你来擦吗?衣服脏了,你洗吗?孩子呛水咳嗽,你不心疼吗?水倒在身上,着凉了怎么办?”

我回答:“汤倒在地上,我来擦;衣服脏了,洗衣机是摆设吗?呛水我心疼,但是我保证再有几次他就不会呛着了;水倒在身上会着凉?沾点水都能着凉的孩子,最重要的问题已经不是怎么喝水了,是该去医院好好瞧瞧了!”

在我的坚持下(记不得多久了,总之是个很快的进程,可能就两三天吧),孩子突然有一天就顿悟了自己举杯喝水的方法,水再也没洒出来,人也没再呛到过。

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我们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有一次朋友喂我家那只当时还是小猫的豆包(猫的名字)。

她怕猫被鱼刺卡着,于是上前去帮它剔鱼刺,再把剔好的鱼肉喂到嘴边给它吃,结果猫嫌她剔得慢,劈爪就去夺鱼,朋友说你等会儿等会儿,但猫可不理你那个,等得不耐烦了一爪子就挠过去……朋友气坏了,委屈地告诉我:

我这么爱它,吃鱼都伺候到嘴边,它竟然还挠我!

我说:你有没有发现你自己现在有多荒唐?你在帮助一只猫吃鱼……”听我说完,她自己也笑了。

“学会放手”,是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其结果往往是出力不讨好,你的付出感动了自己,却激怒了对方;你深感被辜负,对方却只想摆脱你的“奉献”。前不久在公众号“外滩教育”看到一篇文章《所有父母必须接受的残酷真相:你的付出,99%是没用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经常有人问我,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的回答是:这还用“培养”吗?

就像猫儿会吃鱼,鸟儿会飞翔,狮子会捕猎,羚羊会奔跑。学习独立生活的技巧,几乎是所有动物的本能。父母只要学会控制住自己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少插手,不包办,把对生活的参与权交还给孩子,孩子自然就能学会独立了。孩子在幼儿期独立性得到顺利发展,他自然可以成长为 一个具有责任感、饱含自信心、敢于挑战的人!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