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一两的关系胜过一吨的教育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在亲子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亲子关系建立好了,家长施加影响和实施教育才会更有效果。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不仅影响子女当下和未来的心理健康,还可能代际传递,通过相似的家庭环境延续心理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也是学习成绩理想的重要保障。但现实却是一些家庭的亲子关系薄如蝉翼很让人难受。

笔者曾经在初一的亲子沟通心理课时,问他们爱不爱自己的父母,请他们举手作答。7个班,平均每班都有6个人左右没有举手,举手率是87.2%。部分同学还是犹犹豫豫地举手,甚至有些同学在我说了3遍后依然没有举手。问他们理由,各有各的对父母的不满甚至怨恨。这又让笔者想起去年的亲子交往系列课上,鼓励同学们大胆跟父母诉说自己的心声,给父母也给自已一个彼此了解的机会,利用书信的格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谢意或敬意,或提提对父母的希望,或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几乎每个班都会有接近一半的同学像炸开了锅一样地激烈大嚷“我不想写,我爸妈都不会听的”,“跟他们没什么好说的”,“他们总是冤枉我,我才不说”,“说了也没用”……

这样的亲子关系如何能让亲子教育顺利进行呢?这也就不奇怪,经常有青春期家长反馈“孩子教不了了,我不会教孩子”、“孩子和我像仇人一样”。近来年主动找笔者解决亲子矛盾的家长日渐增多,笔者于是萌发了和家长们聊聊建立和谐亲密亲子关系的原则与策略的想法。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需要主动在亲子交往中建立一些心理习惯。心理学认为,无论形成何种类型习惯,至少需要21天,坚持90天则会让该习惯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心理习惯的建立,一开始必然也是刻意为之,感觉不是那么舒服,但只要家长们坚持下来,受益的就是全家,孩子的快乐有成人生自然水到渠成。

一、及时表达爱和欣赏的心理习惯

曾经笔者做过一个调查,在家长开放日的心理讲座上,询问在场的一百多位家长是否爱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家长不假思索地举起了手。接下来的问题“您经常会跟您的孩子表达爱吗?”,30%家长的手就放下来了。理由是:爱不需要时时挂在嘴上,心里知道就好了;大大声告诉孩子“我爱你”是不好意思的行为,会降低家长权威。笔者又给家长们一张白纸写写自己的孩子是个怎样的人?大多数的开头都是“贪玩、调皮、懒、不听话”等诸如此类的负性评价。

再看笔者在心理课上的“爱父母”的调查,确定爱的比例是87.2%。为何施与受不对等?笔者一直比较认可一句话“好的感受才是真爱”。怎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呢?直接跟孩子表达爱和欣赏,是个好办法。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自己的价值,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培养出爱的能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孩子愿意成为好孩子,绝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欣赏。你的一句肯定欣赏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动力,父母们还要这么“吝啬”吗?不过,孩子都是非常聪明和敏感的,你的欣赏必定得真心诚意,有具体表现的描述更有说服力。

二、避免迁怒的心理习惯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效应,叫踢猫效应。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心里很窝火又不敢对着老板发泄,回到家就因为琐碎事把正在忙碌家务活的妻子责骂了一番;妻子很委屈,则又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很委屈和愤怒,狠狠地踹了一脚正在脚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避让不及,把路过的老板撞伤了。踢猫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负性情绪的传染过程。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孩子是家庭的最弱小方,往往承受着父母的情绪迁怒。所以家长一定要非常注意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解决孩子的问题。

三、睡前好事分享的心理习惯

晚上临睡前是最容易“鸡飞狗跳”的时刻。笔者的儿子三岁多时,有段时间总是晚上就开始闹腾,倔强地不洗澡、不刷牙,磨磨蹭蹭不上床睡觉,好不容易到了床上,翻来覆去还是两眼睁大大,最终耗尽了我们的耐性,爸爸吼、妈妈骂,孩子委屈地大哭,挂着泪珠抽噎着睡着了。睡着后的前半夜还时不时抽泣一下,笔者心疼懊悔。

后来,笔者接触到了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幸福四部曲,他的睡前好事分享仪式对笔者启发很大。

一改以前的催促,笔者坚持21天运用游戏方式让哥哥高兴地洗澡和刷牙。睡前半小时,与哥哥一起挑选他喜爱的绘本,笔者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故事。愉快地看完绘本后,关灯,开启我们的睡前好事分享模式。

我们一起平静地躺在床上,我问儿子“今天你遇到了什么好事呢?”儿子一开始并不明白什么是好事,经常说的就是他班谁又被老师批评了,他嘲笑某某同学的什么特征或行为,经过提示、解释示范什么是好事后,渐渐地他现在非常顺溜地就能说出一连串的好事。孩子还经常问我“妈妈你今天遇到什么好事了呢?第1件是什么?……第7件呢?”

塞利格曼相信,睡前的最宝贵时间不仅可以制造美梦,更可以提供积极的心理生活的基础。因此,我们建议无论任何原因都不要让孩子哭着入睡。大脑对事件是有选择性的,孩子睡前的思维是他们睡梦中的题材,梦中的景象与抑郁有关,我们何不让孩子带着愉快的情绪入睡做上甜甜的美梦呢?

四、积极倾听的心理习惯

建立亲密温暖的亲子关系的关键一点是父母如何与孩子谈话,尤其是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孩子作为信息传送者时,不仅在表达他内心的想法,更是在表达他的情绪。孩子愿意继续敞开心扉交流,就需要家长拥有积极倾听的能力。不带评价、判断地听,让孩子感觉到鼓励、尊重、接受和价值感。

积极倾听的前提是允许孩子拥有和表达各种情绪,情绪没有好坏对错,是需要满足与否的反映。听出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清晰自己的情绪。孩子处于正性情绪时,表达自己的欣慰和祝贺,鼓励孩子分享他的努力和付出;孩子处于负性情绪时,家长与他共同面对,充当孩子的“树洞”,安抚情绪、无评价倾听、同理共情,感觉到被理解和被支持,孩子就平静了许多。待孩子冷静后再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纠正孩子行为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

做到积极倾听不容易,家长需要多加练习,可参考下表。

 

孩子的言语行为

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的感受

共情式回应(描述行为,自己的感受和希望)

亲子协商最佳解决方案(包括以后同类问题)

 

 

 

 

 

 

 

 

五、积极思维的心理习惯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使人的寿命延长5年至10年。乐观的表现——积极思考:从危机或问题中看到机会,从已经出现的失败中找曙光。

每件事都有正反面,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样。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认为,事情不会导致情绪,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才会决定情绪。当我们关注积极事情和事情的积极面时,我们的幸福感和快乐水平会显著提高。

家庭里面,父母的思维方式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之一。我们要想孩子拥有积极思维这一心理习惯,自己就得先学会积极思维。平常多关注积极事件,并且和孩子们开心分享。遇到负性事件,试着反驳不合理信念,建立理性、积极思维,从不同角度看事情,发现事情的积极面,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笔者想跟大家分享我和儿子相处的一个片段:周一早上无比忙碌,先是给妹妹穿衣、喂药,消毒擦了妹妹鼻涕的小毛巾,接着协助上中班的哥哥穿戴好。大包小包拖着出门,却悲剧地发现电单车如蜗牛,几乎没电。艰难地挨到半路,彻底没电。询问儿子走路去还是飞摩,儿子要求飞摩,一摸背包,钱包没带,手机也没带。儿子知道我没钱付款,也就平静地接受了走路上幼儿园。走到半路,我有点丧地数着今天的各种悲催,儿子冷不丁地来了句“不过还有太阳”。伴随着儿子的安慰话,我的心里也犹如注入了一束阳光,不自觉地重复 “嗯,你说得对,幸好还有太阳,看着亮堂堂的世界,感觉挺温暖。”也许感觉到了我的希望,儿子竟然小跑起来说是在锻炼身体,还做起了手关节脚关节的热身。

教育无痕,关系先行。一两的关系胜过一吨的教育。愿所有父母都能收获最满意的亲子关系,重建教育信心,教出乐观优秀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戈登.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6

[2] 托马斯·戈登.父母效能训练实践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7,4

[3]马丁·塞利格曼等著,洪莉译.教出乐观的孩子.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6

[4]任俊.乐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89-9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