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做明“理”知“情”的小学生陪伴者

年轻的父母因为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心梗住院,8岁的孩子因为母亲的要强而过劳猝死……本来是人世间最具温情的亲子关系,为何给我们带来相互的伤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父母陪伴着孩子长大,孩子陪伴着父母变老。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成全了彼此的人生和角色。

作为小学生父母,如何去陪伴孩子的成长是一门学问。陪得好,相互促进,陪得不好,相互阻碍甚至相互伤害。陪伴孩子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陪伴孩子,并不仅仅是坐在他/她的身边,如果我们能懂得孩子成长的一些道理,能准确及时地知晓孩子的情绪情感,那么即使只是短暂的陪伴,那也是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也有极高的价值。

学习有关孩子成长的知识,了解孩子发展的一些规律,并用这种知识去理解接纳孩子,只有这样,父母的陪伴才可能是好的陪伴。

一、理解孩子的上进

我们要认识到进入小学的孩子都有获得好的学业表现的内在愿望和动力。了解并理解这一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很多家长,因为到了小学,陪孩子做作业可能是很多家长的主要陪伴形式。而这个陪伴过程可以用心惊肉跳来形容。网络上的段子层出不穷,我们笑一笑的同时要思考为什么和应该怎么办。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通常会比幼儿园懂事、要好了。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很单纯,不知道别人好不好自己好不好,也不在意这些,而当她上了小学,因为写的字没有得到三颗星,出了校门就抱着妈妈痛哭。我儿子幼儿园的时候“不求上进”,别人得大红花他得小红花,他也觉得很不错,但到了小学,有一次小测验没有满分,他会很紧张且愧疚地说:“妈妈,我这次考得不好。”为什么在进入小学前后,孩子都纷纷要好起来,重视学业表现?因为根据爱利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从67岁到12岁左右,人的人生任务就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这一阶段正是孩子进入小学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在学校里,孩子会得到关于人际技巧、生活技能等促进他成年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训练。如果他们能完成这些训练,他们会获得勤奋感,这会有助于培养他们成年后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反之,他们会产生自卑感。顺利地完成学业能帮助孩子达成内在的成长愿望,因此,孩子都有获得好的学业表现的内在愿望和动力。

二、理解孩子的慢动作

每次开展家长讲座,家长必问的问题是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怎么办?刷牙过程中要跑开玩一会,吃饭也是磨磨唧唧,做作业时,看他坐在位子上,一会摸这个一会摸那个,明明五分钟能完成的作业,硬是要50分钟才写完……如此种种,让陪伴孩子的家长心累。对此,建议家长去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慢动作”。

孩子注意力发展受限于大脑顶叶皮层发育程度,由于大脑功能发展不充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20分钟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提升,但与成人相比总是有差距。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发育不完善,缺乏对行为监控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因此,有时会暂时性地从当前任务中脱离。孩子大脑运动皮层也还在发育过程中,有时动作会不那么协调,小肌肉控制能力欠缺,写好字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按照成人的标准,孩子的速度肯定慢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成人的标准错了,我们要去接纳孩子的发育特点,要以儿童的标准去看他的行为,理解他还在发展过程中,相信他有发展好的可能。

三、理解孩子的倔强

又如孩子进入小学开始,慢慢地进入到他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有时会特别地倔强。有些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会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犟?”这种话其实挺不好的,首先,这是批评性话语,会让孩子感觉被否定,出于自尊可能会违心地犟嘴,形成恶性循环;其次,这种说话方式是一种贴标签,会让孩子不自觉地往这个标签上靠。而有一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这么小就这么倔强,那不行,我得用家长的威严让他服软,常说的话是“***,你再这样试试看”。结果可能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威胁,或者孩子妥协然后恨恨地哭骂“坏爸爸/妈妈”。

对此,家长应该认识到,这是孩子开始进入第二叛逆期了,他/她想长大了,但他/她的能力还支撑不起想长大的心。所以,当孩子和家长对着干时,这对孩子成长来讲是好事,家长不要着急地去批评或者压制他,而要给予引导和恰当对待。因为孩子情绪不太好,直接和孩子讲道理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所以家长可以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有一次下雨天,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故意到其他人旁边跺水玩,因为影响到其他人,母亲出面制止。结果刚巧孩子叛逆劲上来,他越发起劲,使劲地跺。母亲提高声音故意大声问:“咦?那个穿小汽车雨衣的不是***吗?那是托马斯吗?”孩子果真停下来看,母亲又让他一起观察雨衣的颜色,和他比赛数雨衣上的颜色。结果孩子很高兴。这个母亲的做法值得学习。首先,她用于转换孩子注意的话说得很好,语言里要有孩子感兴趣的、丰富的描述性内容,比较容易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其次,她给了孩子可行的建议,如顺势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描述这种有益的活动。我们有些家长制止后不给建议,孩子无所适从,往往会回到他自己觉得还有那么点意思的事情上去。家长会觉得孩子又不听话了,于是亲子关系就进入恶性循环。

四、知晓孩子的情绪,正确实施共情

当然,好的陪伴除了要了解孩子发展的一些特点外,还需要我们会“察颜观色”,并正确地应对孩子的情绪。有一次瞥见电视里一个亲子真人秀节目。有一个孩子多次积极提议一个活动,但被节目其它成员忽视,在喧嚣中,孩子的爸爸蹲下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这个父亲的行为挺好,因为他能及时地察觉并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讲道理。心理学上称为共情。

有这样一个场景,儿子因为写作业拖拖拉拉东摸西摸,爸爸要剥夺他当天看电视的权利,儿子一下子趴地上号啕大哭,看他这样,爸爸更生气“你这样哭,不是浪费时间吗?你不是更没有时间看电视吗?”,儿子回“哼,我就拖拉!”。当孩子有负性情绪,很多家长会选择批评教育。但这不是一种好的处理方式。因为负性情绪发生的时候,你讲的道理都是无效输入。即使有些孩子迫于家长权威压力,暂时的平息情绪,但他内心并不对道理认同,且会体验到被伤害感。

针对上面的情况,这个母亲的做法值得学习。她先拉拉丈夫示意他冷静,然后对儿子说:“***,爸爸剥夺你看电视的权利你觉得很委屈,是吗?”儿子一下子抱住她哭,虽然还是哭,但这种哭更真诚。母亲轻拍他的背,说:“看电视对你来说很重要的。”孩子点头,他只有周末才有每天看20分钟电视的机会,所以对他来说,剥夺看电视的机会是很大的惩罚。母亲说:“我能理解,你很伤心,要不你先哭一会,等你不想哭了,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争取看电视的机会,好吗?”然后母亲就拉她丈夫离开房间,留孩子一个人。大概过了三五分钟,再去看,孩子已经自己坐那里写字了。

所以,陪伴孩子的时候,如果他有负面情绪,我们要有所区分。如儿子对着爸爸的哭是一种情绪宣泄性地哭,而对着母亲的哭则是情感表达性地哭。对孩子情绪的这种区分会影响到家长应该采取的应对方式。对于前者,我们可能要做的事是帮助孩子冷静,如让他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儿,或者抱着孩子帮助他从肢体上先冷静下来等等。对于后者,我们更多的可以采用如“你因为**事情感到难过,妈妈能理解。”“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气愤的。”等表达共情的表述,也可以采用蹲下来、拥抱、拉手等动作表达对孩子的共情、理解和接纳。

考虑到孩子正处于第二叛逆期或正慢慢进入叛逆期,情绪控制能力有限,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即使孩子的表现可能使你很生气,也要尽量地做好共情和理解。

孩子与父母的人生是共舞的,父母引导孩子最初的舞步,然后相互配合着表演,最后慢慢留孩子一人独舞。但即使父母退出舞台,孩子的舞步中都是父母的影子。因此,父母应时时学习提高,反省是不是配合了孩子的脚步和节奏,让彼此成为彼此的共舞者。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