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孩子是天下不争的事实,但是又有多少父母知道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地保护好孩子呢?有些家庭中的孩子为什么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那都是因为这些父母不知道如何去保护孩子。所以,我们爱孩子就要杜绝对孩子的伤害行为,转变观念和角色,去给孩子真正的保护。
一、确保对孩子应有的教育
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当父母的尽到应有的责任了?“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果”的现象有多少?有些家长,生下孩子之后,借口自己工作忙让老人给照顾,老人不给照顾还不愿意;孩子大一点儿,交给了幼儿园,教育孩子是幼儿园的事儿;再大点儿,交给了学校,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儿。等到有一天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开始抱怨:抱怨老人娇宠溺爱,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抱怨学校管理不严,抱怨社会环境太差,唯独没有想一想自己身上的问题。所以有人总结了现在部分家庭的现状:妈妈生,姥姥养,姥爷天天菜市场,爸爸整天在上网,爷爷奶奶来欣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能把教育的责任一味地推给我们的老人、学校,做父母的就应该承担起应尽的教育责任。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将关系到他的一生,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说的就是要在童蒙时代培养孩子纯正的品性,这是培养圣贤的教育之道。
1. 以德治家——忠厚传家久。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自古至今很多古圣先贤就把人的“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正如《易经》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厚德载物”,这四个字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厚,深厚的意思;德,品德、美德;载,就是承载;物,所有的财富、智慧,我们所拥有一切的统称。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只有我们拥有了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所拥有的物质,相反如果德行不够,我们就无法承载更多的物质,甚至暂时拥有的也将失去。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立德树人”的大形势之下,很多的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孩子“德”的培养,而且一直把“德”来作为自己家庭的文化传承。
2.诵读经典——诗书继世长。
“读经典”是从古人圣贤所著的书籍中汲取知识和经验最为直接的方法。我们都知道种庄稼的道理,一片土地种上庄稼就会长庄稼,相反如果什么都不种,过不了几天,田地里就会是一片杂草。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当他接受、获得的都是正面的东西时,那些负面消极的东西是进不去的。比如读《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书籍,就是在不断的给孩子输入正能量,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实践证明国学经典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要让孩子读,家长首先要读,不能我们在那玩手机看电视却要求孩子读,只有形成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习惯,方可打造书香门第。
3. 习惯养成——方能水到渠成。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或者坏习惯的改变,最开始的时候在父母的鼓励之下,孩子还比较愿意改变自己的,但是过几天后就会失去改变的欲望和兴致,这时候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最好的、最简单的教育就是“耐心”,而耐心首先就要学会坚持,年龄越小陪伴越重要,年龄越大耐心越重要,学龄阶段习惯最重要。在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给他爱的滋养,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在陪伴着她,给他积极的影响,让他慢慢的去适应这个陌生的世界,慢慢的走向社会,拥有自我认同和完整独立的人格。
二、给孩子思考表达的权利
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是一样的,家庭中也存在这样不公平的“压迫”,父母往往就是站在至高无上的视角上对孩子命令式教育,也就是将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孩子,当父母的经历了多少年?孩子才经历几年?观念怎么会一样呢?我们作为父母的为什么不给孩子自己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呢?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剥夺了他思维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在生活当中父母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认为是对的,强加给孩子,在生活当中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你要这样,你要那样”之类的话。这就是父母的专制,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它导致的结果有两种:叛逆者、木偶人。叛逆者的特点是孩子反抗强烈,无论是父母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不听,越想让他怎么做,孩子越不那么做。孩子发自心底的想法就是能够完全脱离父母,脱离家庭,此时只要有人能够理解地和他沟通哪怕是一句,他也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跟随,因此所谓的“早恋”就在我们的专制下产生了。有很多例子证明这样做的后果:有些孩子在考大学的时候,愿意选择远离家庭和父母的学校,原因就是他不愿意每天都在父母的专制下生活和学习。木偶人的特点是没有反抗,孩子的自我意识完全被父母摧毁了,他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一切服从父母的安排。想想看当有一天你的孩子什么都听你的,也不与你对抗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你彻底赢了,其实你也彻底输了。你彻底赢了是说孩子终于什么都听你的了;你也彻底输了,是因为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自我意识,他长大后什么都干不了。而你所有对孩子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就是将来你的孩子会完全复制你的行为去对待他的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了另外一个自己,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相信,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作为父母想要的,我们自己的观念总是会有在相应的边边框框约束下的局限性,而我们的孩子是充满希望的,从这一点上来讲应该永远让孩子带着大人走。当孩子在“行走”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做父母的能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支持或者帮助,孩子一定会非常感激,并且将来他会以十倍、百倍奉还给父母。
三、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被伤害
青春期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诞生,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会发现此时他们更加独立和敏感,那是因为孩子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了,此时的他们不会对父母的话语言听计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和你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知道表达和“理论”了。而此时孩子出现的“顶嘴”,往往就是人们口中的“逆反”。因此,孩子逐渐成长,思维和表达就越来越成熟,而把孩子当成是自己附属品的父母一直没有成长,观念和思维的矛盾自然就会出现。所以,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切勿伤害孩子的自尊,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孩子是因为爱而来到这个世界,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孩子的,而有些时候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孩子“笨死了”、“痴呆”等等。然而却没有想过自己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语言暴力,不要说孩子受不了,就是放到大人身上,对其的伤害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父母是因为愤怒,也许是因为一时情急,也许一句不经意的言语,把孩子某个行为方面的缺点无限放大。语言暴力不仅仅是语言会让孩子受伤,说话者的神态,动作,甚至父母咄咄逼人的气势,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刺向孩子脆弱的内心,成为孩子一生甩不掉的伤害。
我们常常把自己最温柔最美好的一面留给外人,把最粗暴最不堪的一面留给最亲的人,很多时候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不是孩子的错,只是我们有压力,有情绪,而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发泄,就拿孩子当出气筒了。孩子反抗的往往不是父母说话的内容,而是父母说话时的态度,同样的话转变一下说话的方式和态度,结果会截然相反。因此作为父母在进家门之前就把所有的负面情绪、所的压力都扔掉,把快乐和喜悦带回家,拒绝语言暴力,永远不要对孩子说负能量的话。不是说不能批评孩子,孩子犯了错误,该管就要管,这没有错,如果可以的话,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妨试试降低声调,做到有话好好说,不但可以约束自己,控制情绪,还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
四、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比
在中国父母眼里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那是因为我们的家长特别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还经常是拿别人的优点跟自己孩子的缺点比,比来比去,把自己的孩子比的一无是处,满身缺点,优点一点也没有。经常说的话就是:你看人家谁谁谁学习多好!你看人家谁谁唱歌多好!你看人家谁谁谁跳舞多好!时间一长,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就会从根本上失去自我认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动力,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打击伤害是非常大的。我们常说“因材施教”,孩子们各有各的长处,这个孩子可能体育好,那个孩子可能音乐好,而这个孩子就是学习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要给孩子随便的按一个标签。如果非要比,就拿孩子跟他自己比,拿孩子的现在跟他过去比,孩子比从前只要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你就表扬他,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高尔基说过,保护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是教育孩子确实一门艺术,只要我们拥有了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孩子的教育便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