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啃不完的指甲 做不完的作业”--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

                          “啃不完的指甲 做不完的作业”

-----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周卓明  邮编: 215021 电话13914008976

 

【关键词】学习习惯 改变  赞美

一、事件回放:这个小男孩到底怎么啦?

男孩小旭今年读四年级,最近令家长顾女士非常头痛,不是因为成绩太差而是班主任老师经常打电话向她“告状”,说小旭上课时老是低着头啃指甲,一啃就是老半天,说了也没用,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听课,而且做起作业来总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别的小孩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对他来说总是那么的困难。课上作业时常完成不了,老师就要求小孩课后补好后再交,但是当他看到其他小朋友在一起高兴地玩耍时,不知不觉就会加入其中,完全把补作业忘得一干二净。对于这些情况小旭自己也不知道被老师骂过多少回,但是习惯还是没有改观,小旭依然“我行我素”。老师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了课堂作业才能回家,很多次作为妈妈的顾女士去学校接小孩的时候只能陪着小孩把作业做完,有时要等到天黑才回家。每次看到儿子不争气,顾女士又急又恨,回家之后总是要把小孩狠狠地骂上一顿,甚至打一顿,骂过打过之后心理很不是滋味,自己也常常忍不住掉眼泪。面对伤心的母亲,小孩每次都信誓旦旦保证下不为例,一定改好,然而……。现在顾女士只要一听到是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心理就万分焦虑,不知如何来接这个电话,真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老师建议顾女士送小孩去做做心理咨询,或许从心理咨询老师那里会得到一些专业的帮助。

女士和她丈夫都是外地人,他们是四年前来苏州打工的,夫妇两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也非常不容易,本来不打算把小孩接过来的,但是小孩在苏北老家由孩子的外婆带,女士觉得外婆太宠小孩了,会使小孩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性,再加上苏州的教育要比老家好,于是在小孩三年级的时候,就把他转到靠近自己租住地的一所小学就读。由于丈夫工作较忙,小孩的学习和生活基本都由顾女士照顾。刚开始的一个学期里小孩在校的表现还算不错,成绩也在班里属中上游,但是自从三年级下学期情况就不同了,班主任隔三岔五打来电话,不是告状说小孩上课不停地啃手指甲就是说他作业完不成。在咨询室里女士拿出了小旭的小手,确实很严重,指甲几乎被啃光了,手指头上脱了一层皮。

在了解了小旭的这些情况之后,咨询师告诉顾女士,小孩身上的一些问题不能完全归罪于小孩,相反很多还是源于我们大人教育与教养方式的不恰当,如果在教育与教养方式上有所改变,小孩也会发生变化。老师建议她做好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遇到老师告状,不要一味地着急,首先要学会理性分析老师的话,老师讲的话也许真实但是不排除老师在“故意”放大小孩的缺点,以期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同时要告诉自己成长中的小孩都会犯错。这样做就不会产生一听到“告状”就怒火三丈、使用极端的方式对待小孩。然后要表示对老师的感谢,谢谢老师一直以来对自己小孩的关注,这样做就可以从老师那边及时得到小孩在校的表现,从而在教育小孩问题上形成合力。第二、不要一味地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小孩。打骂也许一时奏效,但不可能使问题彻底解决,父母双方要学会耐心地与小孩沟通、交流,当小孩犯错时首先要做的是要问问小孩“为什么会这样做”、“看看爸爸妈妈能做些什么来帮你”,从小孩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用信息,大人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帮助和引导小孩做出正确的行为。

几个月后,顾女士带着小旭又来见心理咨询老师,她说按照上次的建议自己和丈夫来了个彻底转变,不再用打骂方式来对待小孩了,小孩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能主动和家人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这是第一次,以前是死活不肯讲的。课堂作业都能坚持完成,不再托欠作业,孩子比以前变得自信多了;再查看小孩的手指,妈妈说以前为了防止他啃手指都是在手指上涂上药水的,现在不涂了,上课时很多时候不再啃手指了,但在老师批评他的时候还会啃啃大拇指。作为妈妈的顾女士这次谈到小孩的变化时内心流露出一些喜悦,不再像上一次那么焦虑了。老师告诉她继续做一个接纳、支持、鼓励小孩的母亲,并且把小旭在家里的进步表现与班主任老师分享,我们相信小旭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剖析:大人的改变带来小孩的变化。

由于小孩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必须是在大人的“带领”下成长,而他们的很多习惯、行为与大人“带领”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一遇到小孩犯错,大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兴师问罪”--责骂、挨打,这样就很容易使小孩产生恐惧感,一旦心灵被恐惧所占据,大人的教育就失去意义,久而久之,恐惧感带给小孩的只会是退缩、逃避、拖延的行为模式。不停地啃手指,这表明小孩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而啃手指是获得安全感和躲避恐惧的一种习惯性行为,而大人不断地用极端方式对待小孩只会更加强化小孩的不良习惯与行为。强制与粗暴只会导致小孩朝相反方向发展。如果大人的反应模式不是这样,情况就不一样。在小孩犯错时,大人对小孩说:“你希望爸爸妈妈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呢?”、“你听听爸爸妈妈在遇到这些事的时候通常是怎么做的?”这时小孩会感觉到无论他做了什么,大人总能接纳和支持他。被大人认可,内心就会产生力量,就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去实现大人对他的期望。

三、建议:用理解与赞美代替指责

1.    小孩的“问题”出现了,多说说“怎么办”,少讲讲“为什么”。当小孩的“毛病”再次出现,作为大人不要一味去追究小孩为什么又要这样了,而是改为:“妈妈知道你为这个小毛病也感到很烦恼,但是妈妈永远会站在你那边,尽妈妈的努力来帮助你”。发现小孩做作业拖拉,在家里也可以训练小孩养成新习惯。作为大人可以为小孩制定时间表,估计作业量做出合理的时间安排,一到时间就要上交,刚开始时可以适当延长一点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小孩克服拖拉的毛病。

2.    大人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焦虑情绪,尽量不要这些负性情绪转嫁给小孩、不要把自身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小孩,这对小孩来讲是不公平的。大人在教育小孩的时候永远要记住“指责小孩很容易,理解却很难,为了孩子进步为什么不选择难一点的事去做呢!”,用这样的话告诫自己有利于减轻焦虑,学会更理性地面对小孩的问题,当小孩感受到了来自大人的理解与支持,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时,他就会从“问题”中走出来。

3.    在与小孩的相处中要学会运用赞美的语言技巧,让赞美的语言生活化、平常化。在平时生活中去努力发现小孩的积极面、正面,一旦发现小孩有好的表现要及时加以肯定与表扬,给小孩快乐与成功的体验。对于小孩所谓“问题”,如果转换角度重新来看,也许就是小孩的优点。小旭有时会忘记做课堂作业,但是老师一提醒,他就回去做,说明小旭是个听话的孩子,有时放了学留下来也要把作业做完,这本身也能说明小旭做事能坚持到底,这些同样值得大人的肯定。从心理学上讲,小孩在学习上体验到的快乐越多,小孩就越愿意去学习,学习的动力就越足。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