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工作的这几年实践中,和学生有更深入的接触,成为这个校园里,学生最相信的人,最愿意倾诉的老师。来咨询室的学生,有班主任交过来的,有政教处带过来的,也有家长要求对其孩子进行帮助,当然还有一大部分是学生自己主动联系,预约心理咨询。无论初次咨询出于自愿,还是迫于压力而来,最终他们都信任,并且希望和我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都与家庭有关,我们与其说是一个孩子出现问题,不如说是这个家庭出现问题。我们常说“一切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成长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症状,其中包括留守儿童、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最初学习咨询的时候,我的老师常说:来咨询的那个人未必是家庭中问题最严重的那个,但他是最自知的那个。假期有时间,我也做些社会公益性咨询工作,除了面对孩子们,更多面对成年人的咨询。在成年人心理咨询中,成年后的婚姻及情感出现问题的人,很多人童年有着特殊经历,甚至有伴其一生的创伤性事件。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分析,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具体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这几年在心理学界一直热议“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当然我并不主张一个人所有的问题都由“原生家庭”来承担,但童年糟糕的成长环境对其人生后期的情感模式与人格特征都会造成深刻影响。本文结合两个实际咨询案例进行分析、说明。1、幼儿阶段一直寄人篱下,基本隔离父母,成年后她的情感模式对其婚姻的影响。2,特殊家庭,其中主要就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影响及行为症状进行分析探讨。
一、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导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
(一)行为描述
在成年人咨询中,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案例:一个80后咨客,女士,短婚史离异,她出生于计划生育年代,生下就被寄养在外婆、舅舅家,是80.90年代计划生育大背景下特有的黑户二胎(大多是女孩)。这位女士的情感历程中,总是找到一些条件不好的男人,自己也不满意,后期在一起问题更大。至于她与前夫的婚姻,当时结婚只因男士的家庭氛围很好,打动了她,婚后却发现对方的种种不堪,甚至被对方暴力对待。离婚几年后,现任的男友在初次吃饭时帮她用纸巾擦掉衣服上的饭粒的动作,刹那间感动了她。相处几年后男友不求上进、没有担当、经济不独立等问题愈加明显,与她矛盾重重。如她所说周围有很多优秀的男人,而且她自身也很优秀,为什么老是选择不合适的人,甚至是有些糟糕的人?在后来的几次咨询中,我了解到她的童年:她有一个姐姐,父母为生男孩儿,躲避计划生育,她生下就被送到外婆和舅舅家寄养,每年过年都被视为不详之物,被盖在竹框底下,吃东西也总怕被舅舅一家嫌弃。直到小学五年级回到父母身边,依然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爸妈是姐姐弟弟的,家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家里总是格格不入的那个人。在父母眼里事事总是不如姐姐弟弟优秀,于是她拼命学习。弱小的力量在寄人篱下的舅舅外婆家时不敢抗争,唯有努力学习才能证明自己,这是得到认可的唯一方式。
(二)原因分析: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一般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自卑感。从小她成绩优异,录取重点大学,选择好的专业,工作后业绩出色。但是这一切依然没有弥补她内心的缺失,对关爱、亲情的渴盼终其一生,无法安放。以至于这一类孩子成年到择偶时却一叶障目,一点点感动便以身相许,婚后才发现那一点点感动不能成就一生的婚姻,或者因为对方的父母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决定自己的婚姻,结局都是让婚姻很快解体。总是不怕付出地寻求一点点关爱,总是退行,做回童年的小女孩儿感受被宠爱。这样的心理一旦被渣男利用,便会无止境的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辛苦努力赚来的金钱与情感。而对方可能只是给你一句关心,或者擦去与你共进晚餐时的饭粒,你忘了他却理所当然地让你为这顿饭买单。在成年的感情中,她一旦受挫便努力工作、努力参加各种考试、努力赚钱。她在重复着小时候弥补、祈求缺失的爱的方式。在我们的对话中,我问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被爸爸妈妈认可、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吗?她控制不住大哭,说在爸爸去世的那一刻,她忽然特别失落,感觉自己那么努力给谁看?感觉一点动力都没有了。曾经在离婚的时候,她第一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觉得那么丢爸爸妈妈的脸,还怎么回家?
她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身边优秀的男士,而选择糟糕的?因为童年里她从不被父母家人认可、欣赏,总是不被接受,无论在舅舅家还是回到自己家。怎么努力都不被爱,事事不如姐姐弟弟。所以这种情感一直伴随她,她不敢选择优秀的伴侣,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是不配的,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她是不安全的。与糟糕的人在一起她才觉得安全。“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
在这个咨询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三十几岁的成年人,而是一个一直用各种方式去祈求爸爸妈妈爱的那个小女孩儿。像这样童年缺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四大类:1.自我价值感过低。2.童年不良关系的外显性重复。3.童年不良关系的内化性重复。4.习得性的消极价值观。绝大多数缺爱的人所共有的一个致命信念是:我不重要!3岁以内的孩子怎么爱都不为过,这个时候孩子能够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是他成年以后获得安全感的基础。比如孩子在吃奶的时候,饿了就有奶吃,这样的孩子会很温和;而饿了却没有奶吃,长期如此,孩子会表现很焦虑。而年龄再大些,我们常常因为孩子考试得了好名次就笑脸相迎,考差了就一脸嫌弃。这些在孩子的心理就会烙下被爱是有条件的,一旦我不够好爸妈就不爱我了,长期有如此感受的孩子内心是不安全的。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看到很多在恋爱中的“作女”“作男”,就是自身安全感不够,要在恋爱中不断试探底线,通过“作”的方式来确定是不是无论怎样,都依然被爱!
(三)处建理议:
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爱的孩子,一生都会安全感十足,发展出真正的自我。一个“被抛弃”过的孩子,最大的需要就是被肯定、接纳、认同。因为“被抛弃”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否定。作为家长,如果希望孩子人生道路上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找到自己人生的幸福感,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好好爱他(她),给其充足爱的滋养,因为有很多成长的规律是不可逆的。如果经历过很多的苦难,却没有被爱滋养,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是可悲的,所以不是所有的苦难都有价值。
对于案例中主人公,伤害已经伴其成年,是不是对于小时候缺爱就要纠结于过去?纠结、哭诉没有任何意义,过去的只能让它过去。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如何解决童年的缺爱?把曾经心中的潜台词“我不重要”培养为“我很重要”。简言之,三个字:“爱自己”!
二、离异家庭不恰当处理下成长中产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一)行为描述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离异家庭,无论如何处理,孩子都一定会出现问题。其实离异家庭与问题孩子并不是绝对划等号的。但是处理不好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必然会出现问题。寒假期间一个初三女生的妈妈求助案例,一个单亲妈妈,离异六年,半年前经人介绍一位男士,这位叔叔对女儿很好。妈妈说女儿以前很乖的,成绩一直中上等,现在初三读了半年,成绩一落千丈,不愿意读书了,只想上一个不用考试成绩的中专,甚至几次去同学家住,不愿意回家。妈妈说现在和女儿一起玩的孩子都是差生,并且给女儿出各种主意与家里斗争。现在这个妈妈无法与女儿交流沟通。
(二)原因分析
1.由于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孩子平时生活中就有畏难情绪,害怕挫折。在学习上进入初三感觉不适应,畏难情绪出现,这时单亲妈妈一个人支撑照顾家,没有很多时间陪女儿共同面对困难。
2.女儿和成绩差的孩子玩是一种归属感的需求。如果要和成绩好的孩子一起有“共同语言”,是需要一些努力的;和成绩差的这些孩子一起,就不需要努力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同样是有一群人接纳我,选这群成绩差点的更容易,也一样有了归属感。青春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青春期之前孩子是归属于父母和家庭的。但青春期时,孩子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她需要归属于某一个社会团体,这个也是孩子脱离原生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我独立,从而为她今后创建自己家庭的一个关键过渡期,这本身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只是有些孩子在过渡中出了一些问题。
3.后来在和她女儿的咨询中了解到一些情况:我们看到孩子有些叛逆的时间和妈妈相处新的男朋友的时间是一致的,都是半年前。妈妈说这个叔叔对她女儿特别好,疼爱,视如己出,买东西,照顾,比她亲生爸爸好多了,他亲生爸爸出轨离婚,后来再婚,什么都不管这个女儿。她说女儿也很喜欢这个叔叔,至少她觉得女儿的表现也是喜欢的。在和孩子面对面的咨询中发现其实孩子是很矛盾的。这个叔叔对他很好,她内心是知道的,也感觉这个叔叔比爸爸对她好,可是每次她这么想时都感觉有一种负罪感,却又无法表达,很压抑。其实,这时只要妈妈和孩子沟通、疏导。或者只是跟孩子表达对她这种心情的理解,让孩子的心情得到很好地宣泄就可以。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忠实于自己父母的本能。比如我们会常常看到一些例子,如果一个妈妈在孩子面前天天说爸爸懒,你千万别学他那样,结果发现孩子和爸爸一样懒。也有的孩子在成长中看到爸爸很暴力,她发誓长大后一定不能找暴力的老公,可是长大了她却不知不觉找了那样的老公。为什么呢?当内心无法认同的时候,行为上会无限趋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熟悉的环境会让我们更加安全,无论这个环境是好是坏。
(三)处理建议
离异家庭到底如何处理能够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小?维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hetherington2002年调查研究显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多数在第二年会减少,甚至消失。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家Paul R Amato 2001年也有一项调查,对比了离婚家庭的孩子和非离婚家庭的孩子差异很小,这说明大部分孩子在经历离婚以后还是能够复原。但是,若父母在离婚期间冲突很严重,且严重的冲突一直持续到离婚后,确实会使孩子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父母离婚对大多数孩子短期消极严重影响比较。而长期影响并不是来自于离婚事件本身,而是离婚后父母的状态,对彼此的态度,以及离婚后对孩子抚养的参与度。家庭的破碎,一定会对所有家庭成员造成消极影响,尤其是孩子,很多孩子是怕爸爸妈妈的爱消失了,害怕爸爸妈妈不再是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了。还有些孩子会有自罪感,认为都是自己不好,才会让爸妈离婚。如果父母离婚过程惨烈,婚后如同仇人,并且把孩子当成继续攻击对方的武器,孩子就会很悲惨。关于离婚的处理,奥巴马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有一个很了不起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就敢和一个黑人(也就是奥巴马的父亲)结婚、生子。三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家人,从未对抛弃妻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你的爸爸能够解决任何问题,每个人都喜欢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骄傲”。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奥巴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这些成就了美国总统奥巴马。
给离异家庭一些建议:1、离婚后不要再责怪任何人。让过去的过去,不管对错,在这段经历中学到东西,下一次更懂得照顾自己,可以冷静把事情处理地更好。让这段婚姻成为你未来人生的一块基石。2、孩子对父母的爱总是完全的、绝对的。父母活在悲痛里,孩子不容许自己过得好。孩子比单亲更痛苦,因为孩子有一半心灵跟已经分开的爸爸(或妈妈)连接在一起。所以你只有一方悲痛时,孩子双方悲痛。这时你表现积极、正面态度,孩子就会放心,内心矛盾冲突就会消除。3、对孩子坦白婚姻结束你会难过,哭,受挫,没有怨恨、责骂任何人或事,你会让孩子感受你内心的力量,勇于承担人生。孩子更尊重你。4、告诉孩子,即使分开,爸爸永远是你的爸爸,永远爱你:妈妈也永远是你的妈妈,永远爱你。爸爸是好爸爸,妈妈也是好妈妈,只是在一起却不是好的夫妻,所以选择分开。爸妈之间任何事情与孩子无关,分开也绝对不是孩子的责任。第五、无论何种原因,绝对不要限制孩子与其亲生父亲(或亲生母亲)联系,这是他(她)们的权力。
对这个案例中准备和这个单亲妈妈再婚的男士给出建议,怎样让这个女儿从内心很好接受这个叔叔,那么我给三点建议:1、主动向孩子表达,我不是你爸爸,不能替代你的爸爸,可我很爱你,我尊重你爸爸,我很爱***妈,我会尽力照顾你与妈妈。2、绝对不过问孩子与亲生爸爸的事情,不能说出任何批评孩子亲生爸爸的话。3、刚结婚时就对孩子明确保证,任何时候都会把妈妈让给她。也就是说在你们三个人的关系中,母女关系是优于夫妻关系的,不仅表达,并且言行合一。这样在这个家里,孩子慢慢地就能很好地接受他了。
希望谨以此文能给正处于这样环境中的家长一点思考与帮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健康的童年,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