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请把你的双手合十,看一看你的左右手大拇指交叉的位置,如果左手拇指在上,那么你是一个理性的人,如果反之,你则是一个感性的人。

这是我一直信以为真的小测试,因为我的右手拇指一直在上,一如生活中的我细腻于春花秋实,并乐在其中。我一直信奉生活就该是活着的人对生命的一种体验!用细微的心情去体悟清亮明净、悠然自得的真实。

直到遇见“理性至上”的先生。我的人生剧本开始上演情和理的风波,尤其在育儿上。我和先生都不支持小朋友吃糖,然而,哪个女子抵得过炫彩棒棒糖的诱惑!因此,我总是有意无意地给女儿尝上各种“甜头”。因为独立画画、看书,我奖励她一颗费列罗,看她小心地拨开糖纸,刚舔了一口就被飞过的弟弟给撞掉了,一边大叫一边迅速地捡起,我阻止她“脏了就不能再吃了。”她伤心大叫“不脏不脏,我才吃了一口呢!”爸爸过来直接拿了巧克力扔进垃圾桶“吃糖没有任何好处,脏了刚好可以扔掉。”“哇——”女儿彻底崩溃,嚎啕大哭。我抱起女儿并叫弟弟过来道歉,爸爸也继续解释“我们不给你吃是为了你好,吃多了会蛀牙、影响健康还会让人变笨……”女儿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比起所有语言,她只需要一个命令:冲向垃圾桶,捡回来并吃掉!

毋庸置疑,爸爸的行为里藏着爸爸的爱,但有谁能否认这也是她对生活的一种热爱?费列罗被扔了,她那刻的心也就碎了,爸爸的一万个好又有什么用,没有人懂她的心思,没有人明白她真正的需要。她又怎能理解这种剥夺也是一种爱,又如何承受得起这种爱?

先生常和我说:要从小给孩子养成好习惯,要让爱走得长远,而不是眼前的小爱、溺爱。你这样惯他、宠她,她会恃宠而骄,变得一身毛病。可是,如果她现在都体验不到爱,那么讲再多的理又有何用,没有情感滋润的道理何以温存?我想先生一定记得他最心爱的东西被销毁的那一刻的愤怒和绝望,我们也都曾经淘气过、年轻过,只是一转眼为人父母,便自以为是地成了道教夫。

有一个心理学者叫米尔,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储爱槽”。这槽就像一个银行,里存放着你收到的爱,里面有多少爱就等于你能拿给别人多少爱。因此,储爱槽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满足它,去更新它。我们储爱槽里的爱最先来自于父母,年幼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精心照顾就是我们感受到被爱的过程,也是注满储爱槽的一个过程。比如小宝哭时,妈妈能分辨出他是因为饿还是冷了,并给予及时的照顾,小宝就会觉得“妈妈好爱我!”有时妈妈心情不好,听到哭声就心烦“哭什么?!”,然后塞给他一个奶瓶,其实他不饿,小宝就会觉得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不被爱,也就没有爱流进储爱槽。当然,如果孩子大了,还喂饭给他吃,这是种不恰当的爱,会让孩子失去本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这储爱槽就变得不健康了。

所以说,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传递的过程。我们所有的教都是基于孩子所需要的爱,可我们却常常在这条道上将爱放错了位置,用错了方式。

微信里转发着各种父母教育孩子的视频(多半是低龄的):大多是孩子歇斯底里的哭,父母振振有词地讨伐孩子,要求孩子以各种形式承认自己的错误。完全看不到孩子的眼泪,听不见孩子的声音,只有对错和为你好。

一些主动走进我的咨询室的高中生告诉我“我和妈妈不太亲近,甚至都没办法接受妈妈的抱抱,她一直在外面做生意,总以女强人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武断地认为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现在最爱我弟弟,只有他懂我。”“我和爸爸妈妈完全没办法沟通,每次打电话都是以强行挂电话结束,他们不相信我,有次晚上我发微信告诉他们我肚子痛,他们都没回我,第二天早上才打电话叫我找叔叔帮忙,我很确定他们当时就看到了短信。”

终于到了大学,又有多少孩子是义无反顾地选择远走他乡,并在另一个城市扎根,不到逼不得已绝不回家的?每次打电话回家,都是出于一种教化的任务。

看起来,孩子有错我们做家长的是要教育的,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引导孩子知书达理、有所作为是大多数父母的方向。我们父母在外努力赚钱,也是爱孩子的方式,孩子应该更多的理解爸爸妈妈,学会照顾自己,迟早是要独立的……这些都没错,但这不是爱,这是理。当我们背上太多的道义、礼教,将一切与未来牵扯,我们会容易忘了育儿的初衷;忘了,家不是法庭、也不是学堂,它本该是最温暖的存在。

当你怒吼孩子的时候,问问自己你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担忧孩子的未来,还是在帮助他做得更好?当你觉得孩子冷漠的时候,仔细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的影子,他被关注被爱的需求有被及时满足吗?当你希望他能独立自主时,回想他的每一个自主愿望是否有被支持,你对他的自主能力充分信任吗?……因为,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卡里·纪伯伦

所以,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们能努力的,是给她最需要的!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