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

                     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小猪的嚎叫,便说:“主人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
看完这则故事,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亲子关系问题。在我做咨询的十几年间,接触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来访咨询,孩子们常常会谈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正象故事中的小猪和绵羊(乳牛)一样,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往往很难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孩子抱怨父母太霸道,不理解自己,而父母则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体谅自己。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曾说过:“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各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这句话道出了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症结,给我们为人父母者很大的启示。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呢?
一、        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如果父母总是以为孩子还小,他们的想法“不靠谱”、“太幼稚”,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对他们的行为诸多指责,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无视甚至伤害,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孩子会建立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拒绝和父母的沟通,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我自己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一天,读五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家,看起来情绪不高的样子,垂头丧气的,我问他怎么啦?他难过地说:“妈妈,这次数学考试,我没考好,只考了85分。”我一听,说话的语气也严厉了起来,“怎么才考85分?最近上课是不是没认真听讲呀?”听我这样一说,儿子扭头就躲进了房间。后来我了解到这次考试题型比较灵活,全班上80分以上的只有4名同学。我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尊重孩子,当孩子的话说到一半时,就主观上认定了“他的低分是由于学习不认真造成的”,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话。
这样类似的场景常常发生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亲子沟通的不顺畅,此时的孩子难免会对父母关上“心门”,甚至会对父母心怀怨恨。因此,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要充分地尊重孩子,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时我们就可以全面地了解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一起分析事情的缘由,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拉近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沟通中父母要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呢?首先,父母应耐心、用心地倾听孩子,不打断孩子的话,无论孩子说什么,都先不给予评判,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正如上面的例子,如果当时听到儿子说考试得了85分时,我不做评判,而是继续听下去,就不至于使沟通戛然而止。其次,父母应学会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和感受。当孩子想和你沟通时,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认真地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点头或“嗯”、“哦”等表示父母对他所说的话有反应,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最后,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时地总结、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对他所说的内容、心里所想的做出反应。如当孩子说完这次考试的情况后,回应“原来是这样呀,考卷确实太难了,你也别太伤心啦。”
二、积极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
心理学上的共情是指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意图,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简单地说,共情就是换位思考,能从对方角度为对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对方。
在与孩子互动沟通中,我们要和孩子产生积极的“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是有效沟通的良好开端。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妈妈是怎样做到共情的。
一天,12岁的儿子回到家,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气呼呼地说:“今天真是气死我了,刚才隔壁家的小虎把我的自行车给弄坏了。”
妈妈说:“哦,是这样啊。你一定感到很难过吧,因为小虎把你心爱的自行车弄坏了。”“当然啦,那可是我十岁生日时奶奶送给我的礼物。”
妈妈说:“我知道这辆自己行车对你意义重大。现在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妈妈,你和我一起去修理自行车吧!”
在去往自行车修理店的路上,孩子又和妈妈具体描述了自行车“受伤”的经过,妈妈说:“哦,原来是这样呀,那小虎似乎也不是故意弄坏你的自行车的呀。”孩子呵呵地笑着,“是呀,他才学骑车,车技还不好。看来明天我还要继续教他拐弯的技术。”
一场小风波就在妈妈的积极共情中云淡风轻地过去了。当孩子带着“生气、难过”的情绪进门时,此时他最需要的不是妈妈的说教,而是妈妈的认同和理解,妈妈正视了孩子的感受,积极给予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了引导,促进了沟通的有效进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太善于“说教”了。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往往看到的事件本身,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总是急着教育孩子,教育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父母只关注于自己的感受,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倾听、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这样情境下的沟通一定会以失败告终。
而积极共情要求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关注和认同,此时孩子会主动地向父母敞开心扉,愿意告诉父母心里话,使得亲子沟通很顺畅地进行。
在共情时,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走进一些误区。当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要总是问“你为什么会这样”
;共情不是要父母事事都要赞同孩子的想法,是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特别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在共情时父母要具体化地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如父母不要简单地说“我理解你”,而要将表达具体化,告诉孩子“你被老师误会感到很委屈”;共情并不是要在身边喋喋不休地说,给孩子一个拥抱,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等孩子激动的情绪平复下来,愿意开口的时候再交流;父母在共情时反应不要过于强烈或冷淡。当孩子向我们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我们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三、接纳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美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麦道卫博士曾说:“比起孩子获得的成就,我更欣赏孩子的努力;我欣赏孩子作为人的价值,更胜于他们的努力。”因此,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的是完整的他,而不仅是喜欢他的某些局部。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之处,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永远爱他的,不管他在某一件事上是对还是错,是成功还是失败,这就是“无条件的爱”。父母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不是因为“他考了100分”、“他是三好学生”等其他原因。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我们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
但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有许多父母会因为孩子淘气、学业成绩不佳而大发雷霆,因为孩子成绩优异、比赛获奖而喜上眉梢,这样的表现让孩子有种感觉,似乎父母不是真的爱他,而是爱他的“成绩”、“荣誉”等外在的东西。因此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事例中的妈妈是怎样接纳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
一天,读小学三年级的小军踢足球把隔壁班的窗玻璃给打碎了。小军妈妈被老师叫到学校付了赔偿金。
小军放学回家,一进门看到妈妈,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今天做了错事,害你被老师叫到学校,你一定觉得我让你丢脸。你还会像以前一样爱我吗?”妈妈走过去,搂着他的肩膀,带他一起坐在沙发上,说:“你是妈妈的儿子,妈妈永远爱你。虽然今天你不小心踢破了窗玻璃,以后要注意了。”小军说:“妈妈,以后我会注意的,不在教学区踢球了。”“妈妈知道你也不是故意的,打破玻璃你一定也很害怕,感到很后悔吧!”他一个劲地点头,深以为然,感觉到了妈妈的理解和爱。
小军妈妈接纳了孩子所犯的错误,通过了肢体动作和语言让孩子知道妈妈不会因为“打破玻璃”这件错事而不再爱他,小军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处。
面对孩子,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表达这种无条件的爱。当孩子遇到困惑、问题时,首先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开口表达,不要着急给出对与错的结论,更不要随便给他贴上“标签”,不过多地评价、指责孩子;其次,接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所拥有的全部情绪和感受,父母要抛弃成人主观想法,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和观念来了解他,这样才能真实地领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后,在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中,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如轻柔的声音、温暖的拥抱等向孩子传递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坚定地告诉孩子“无论你变得怎样,即使我们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也一样爱你”。
为人父母是一种学习,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在与孩子的互动沟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用心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与孩子产生积极共情,理解孩子真实的感受,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