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家长向我抱怨孩子在家不好好做作业,周末沉迷于玩手机,连自己也管教不了,只好求助于老师。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这位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头疼的问题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孩子上小学高年级之前基本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直到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妈妈才认识到孩子的教育存在问题,于是辞职专职在家陪读。发现孩子平时在家作业拖拉,周末沉迷于玩手机,说好要做的作业不能及时有计划的完成,每次母子都闹到吵架的地步,家长也感到无能为力。如今发展到母子经常为作业的事情引起家庭矛盾,家长无奈跑到老师那里诉说自己教育的失败,孩子有多么的不听话,作业习惯多么的不好,抱怨孩子多么不体谅父母缺乏感恩之心,一度对孩子很失望。并表达了要让孩子在校上晚自习、周末放到老师家做作业的愿望,把教育孩子希望完全寄托给学校和老师。
对于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的心我很能理解,当孩子表现不好时我们做父母的都有恨铁不成钢的抱怨。但我们是否反思过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们有没有正确的引导,有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孩子的内心诉说,有没有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中国教育报》上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文章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中国家长应当首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1]的确,目前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偏差成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制约因素。那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该扮演好怎样的角色,更好地担负起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呢?笔者认为家长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准方向,正确引航。
一是要在陪伴中做好榜样示范的引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始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也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影响和熏陶很重要,也比较关键。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案例中提到的孩子从小更多的是在奶奶的带引下长大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过问的比较少,尽管妈妈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却很少给予孩子教育上的引导。当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在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当父母感到孩子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已晚,再想要改变一个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所以,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尤其是孩子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时,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引导。不怕孩子犯错误,就怕家长不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孩子的优缺点和爱好特长等父母了如指掌,关键是父母在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或习惯时,要能够从孩子的状况出发,采取合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谈心与交心活动,逐步让孩子从中明白道理,千万不能有急躁情绪,采取过激的方法,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不仅要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更要营造一个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在陪伴教育中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二是要学会在沟通中做孩子的心理老师。任何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前提是对患者有充分的了解。家长想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地家长的尊重与信任。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从目前的家庭情况看,不少家长还不善于亲子间的沟通,现在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出于好意,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如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这样才算尽到家长的责任,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首先要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艺术;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绩,纠正不足。有时,孩子并不是抵触父母的管教,只是不希望能像“奴隶”一样,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管理。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像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朋友,和他们并肩战胜困难,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三是要学会在鼓励中维护孩子的自尊。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追求美好的愿望,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肯定和尊重。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家长教育孩子首先要认识到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很敏感。家长应该把握这种心里特点对孩子进行合适的教育,否则,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产生对家长(父母)的抵触心里,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家长喜欢在别人面前谈自己孩子的缺点和问题,或经常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说自己孩子的缺点,这样会让孩子在别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从而产生对父母的怨恨,引起家庭矛盾冲突和紧张气氛,孩子也逐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更不愿意与家长进行心灵沟通。案例中的妈妈因为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无奈多次与班主任交流和诉苦,大多是数落孩子的不好。这让我坚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孩子的信任,在交流中也缺少给予孩子自尊心的维护。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间产生了心理距离,孩子对父母彻底失去了信任,更不愿意与父母亲倾心交流,沉迷于玩手机是一种反抗和寻找内心孤独派遣的一种方式。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在孩子偶尔犯错时,也要懂得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引导孩子纠错,保证孩子在获得心理认同感的前提下接受教育。
世界上没有一朵花儿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作为家长,也应该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心灵,在他们成长的关键点,给他们一个向上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