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走进与走出——网络时代如何做孩子的陪伴者

走进与走出

——网络时代如何做孩子的陪伴者

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 钱禹清(13814950770

 

关键词:家庭教育 电子产品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越来越普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游戏上瘾、手机依赖等词渐渐为人熟知,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面临着考验。作为一位十岁女孩的妈妈、一位心理工作者,我想分享我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一些感悟。

(一)电子游戏,还是生活?

有段时间我也迷上了游戏通关,忽然有天发现,女儿好像频频主动去打开游戏,我意识到这“不太好”。怎么办?我理解对游戏的渴望,所以明白那不是“不行”两个字就可以打发的。既然要玩,那就先玩吧,但是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多久我要动动脑筋。因为和女儿建立起的交流基础和亲密关系,女儿可以理解和接受合理的建议,比如 “等做完作业痛快玩吧”“十五分钟就要休息,不然漂亮眼睛受伤”“我们一起玩吧”,她偶尔也会说“再玩五分钟”,我也能接受。一起玩后倒有了新的情况:农场怎么布局更合理?什么时间种什么作物最划算?房屋类型先选哪种?桥的颜色哪一种和环境更协调?问题的讨论让游戏有了新价值。有时候她要向我求助,我的全力帮忙她很感谢;有时候她却可以帮我,她对此非常得意。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绝不比她多玩,但有时候我会颇有心机跟她抢游戏,让她换位感受人被游戏套住的可怕。

她知道我允许她玩游戏,所以对游戏的渴望反而降低了;她知道游戏还可以和我一起分享交流,所以我这个朋友更可信任了。不知不觉,游戏时间基本固定在了周末一到两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其实,让孩子渐渐远离游戏的法宝是让游戏失去吸引力。好玩的游戏怎么会失去吸引力?那得让生活更好玩。如果生活乏味,那么游戏会光彩依旧,如果生活丰富,那么游戏也就可有可无了。我继续花费时间精力拓展我们的生活,一起运动、阅读、做手工,养金鱼和鹦鹉、养花草……电子游戏能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时,我和她讨论:1.小朋友到底能不能玩电子游戏?我们的观点很一致:可以少玩一点,因为科技的东西也要接触了解,好的游戏里还能欣赏学习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不能忘记保护眼睛,也不能错过其他有趣的生活。2.你最喜欢什么游戏?原因?她最喜欢“骑自行车的男人”游戏,因为游戏能让她“尽情想象从没想象过的东西”。3.你能不能发现某款游戏的缺点?她回答非常精确:服饰搭配游戏有时候的搭配明明很有优势,但却被打败,有时候勉强搭配却又胜利,所以游戏的关卡都是设置好的,想想真没劲。

游戏没劲了,生活却很有劲:能一口气爬上半山腰了、懂得一点月季修枝的知识了、了解鹦鹉造窝与发情期了、超轻黏土作品粉丝越来越多……九月份,女儿跟我说:“妈妈,我觉得我电子游戏要暂停一段时间了,今天视力表最后倒数第二行左眼看不太清楚,而且也没什么好玩的了!”我完全附和:我也不想玩了。从接触游戏到暂停,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

我设想,如果我只凭借大人的权威禁止她接触游戏,也许游戏就会成为她难以消除的渴求点。如果我没有和她一起讨论,我就不会知道原来孩子的认识也很理性,游戏是有附加值的。如果我没有营造多元的生活环境,她的好奇和探究只会被约束在单调而没有创造的世界。

(二)动画,不止动画!

像许多孩子一样,女儿也爱看电视,只是随着学业任务越来越多,看电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周末她跟着我和爸爸一起看新闻和纪录片,对人事评头论足,我也想跟她一起看动画,可以和她交流,可是实在看不进那两只熊和那一群羊。于是我转向动画电影,没想到,动画电影打开了新天地。

和她一起看《超能陆战队》,我们每一个笑点都那么契合,看到大白牺牲自己留在永恒的时空,我们一起流泪。虽然新的大白仿佛就是原来的大白,可她的心还在牵挂消逝的那个——逝去的那个又是谁呢?谁为它伤心呢?我不能解答她的疑问,只能告诉她我的理解:逝去的大白不会被忘记,它永远留在小男孩和每一个观众的心里。后来有一天她跟我说:“妈妈,今天我们老师讲到永垂不朽、流芳百世,我当时就想起了大白。”我说:“你看,大白真的永远留在了我们心里了。”这句话仿佛可以温暖那孤独逝去的大白,让她很开心。每一个生命都不可替代,每一份牵挂都弥足珍贵。我被她感动,为她骄傲。                                                                                                                   

一起看动画逐渐变成一件大事,她希望有人共鸣理解、有人争论分享。我欣然相约。

瓦力就是她推荐介绍的。爸爸帮我们下载好,第一个周末我没时间,她独自看完后跟我说:“妈妈你一定要看,不看会后悔的!”第二个周末她陪我挤在一张椅子上又看了一遍。关于瓦力的讨论断断续续持续了几个星期,印象最深是她发起的三个话题:1.你猜我最喜欢瓦力什么特点?2.伊芙喜欢瓦力什么?3.瓦力为什么能成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机器人还存活了700年?对于第一个问题,她说她最喜欢瓦力有很多爱好,音乐、小动物、收藏,还喜欢整理。我说我也喜欢它这些特点,虽然一个人在地球上却有滋有味,而且,这些特点你竟然都有啊!她一愣,想想果然,于是我俩哈哈大笑。第二个问题是恋爱观大讨论:瓦力这么有趣,虽然配置低但关键时刻那么勇敢,又那么真心真意爱着伊芙,伊芙只要大脑正常肯定会喜欢瓦力啊!第三个问题还真有难度,我的回答自己都没信心:“瓦力质量好,又会生活,就成最后一个了吧?”她其实早就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是因为瓦力能自我修复。”这个回答电光火石,我又惊又叹,联想起了关于人的种种,然而她还有话要说:“你看,眼睛坏了,它能用望远镜替代,脚上的履带快坏了,它能用废旧机器人的替代。”我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它能用不同的方法自我修复。”“是的!”我佩服她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做一个有趣的、会生活的人,第二个问题可以和恋爱观联系上,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个人的力量。我心中暗自下决心,下一部电影我一定也要问出精彩的问题。

(三)手机,只是手机。

当女儿第五次跟我说不少同学已经有自己的微信自己也想有的时候,我意识到“手机”提前到来了。我能想象她心中的渴望,渴望拥有自己的昵称、头像、好友圈,可是我真的能让十周岁还不满的她拥有自己的微信吗?

亲子关系中“把孩子当人看”,也就意味着要重视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和选择权,手机洪流已到眼前,既然阻挡不了,何不在洪流中引导孩子使用好手机、管理好自己?何不相信孩子、迎接改变?孩子爸爸尽管也充满疑虑,但他选择相信孩子、相信我。在让女儿注册微信号之前,我和她进行了一次“聊天”,我告诉她我的担心和疑虑,但也告诉她我的积极想法:我还是选择相信我的女儿可以利用手机让生活更方便,而不会被手机牵着鼻子走。让她了解我的想法,她会做出判断,信赖真实的妈妈,选择要走的那条路。

拥有微信后的头两周,女儿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激动,每天修改昵称、联络同学约加好友、向爸爸妈妈索要漂亮图片和好玩表情图以备后用,我耐心等待。两周后,激动渐渐冷却,昵称有了,心仪的头像也定了,表情图也屯了不少,唯独缺好友——原来朋友们的妈妈平时不让他们上网。两周时间只加了三个好友,再加上爸爸妈妈和英语班老师,一共六人。手机微信就这样结束了吗?没有。

第一件事,我外出学习十天,每晚女儿利用自己的微信完成英语班睡前听故事作业,独立和老师联系,一切顺利;数学难题或者作文满分也拍下给我,我的解答和赏析也回馈给她,一切顺利。

第二件事,因为孩子的爸爸工作特殊,家务基本都是我的事。一天回家发现,爸爸出门前做好了饭菜,我自然惊喜,女儿却有心,晚上发给爸爸一个大大的红包(这是她发给爸爸的第一个红包),爸爸激动又惭愧:这么小的事,却得到孩子这么大的褒奖,我以后要多做点家务。

第三件事,看到女儿每晚只是听英语故事时才开机打开微信,偶尔看一下她喜欢的一个公众号,就关机了,我又跟她聊天:我很高兴你能利用好管理好手机,这对十岁的孩子而言非常了不起!

第四件事,我接到了一例因手机问题引发的咨询,做完家庭指导后,我思考:父母来做孩子微信的首批好友会不会更好?与其让她和朋友们去玩,不如我先来和她玩。所以有时候她在房间听英语,我就用微信联系她:Fruits are waiting for you!还要用上好玩的表情图,她的回复可以看出她很喜欢这样的特别联系,对使用微信的新鲜感得到了满足。我猜想,她以后大概不会因为用微信而激动得不能自已了。

当最初的新鲜和好奇退去后,微信就不会让孩子念念不忘;如果能进一步让孩子懂得她的管理与独立能力,那么,“我”是多么重要啊!手机只是手机,一个工具而已!

                                                                                                                                                                                                                                                                                                                                                                                                                                                                                                                                                                                                                                                                                                                                                                                                                                                                                                                                                                                                                                                                                                                                                                                                                                                                                                                                                                                                                                                               

    

无论是手机还是电子游戏,当这事物出现的时候,严令禁止只能一时有效,大讲道理可能收效甚微,放任自流又绝不可取。换一种思路,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创造,父母更好了,孩子也会更好。生活和孩子都日新月异,作为家长要明白自己的坚持所在:

1.尊重你的孩子,尊重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

2.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的愿望和力量。

3.发掘问题的积极面,寻求问题的附加值。

4.丰富的生活是孩子丰富心灵的源泉。

5.永远不要忘记:理解、交流、以身作则。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