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探索高中规划应对入学适应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探索高中规划应对生涯适应

       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315800   张怡羚

【活动理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探索期,他们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检视与评估自己。但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同学忽略了此阶段探索各项事物的重要任务,导致他们对自己的生涯发展毫无规划,对未来彷徨无措。高中三年的规划是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各种可能性,也是学生步入更高学府以及品质塑造的基石。“房树人”测验可以挖掘出被测者压抑在最深处的没有被意识所识别到的最原始的心理能量。“树”是个体生命成长历程和自我形象的展现,也是个体与环境关系的展示。本课借助“房树人”测验,以“树”为媒,渗透“生涯四度”理论,用温度、宽度、力度、深度四个维度引导学生自我规划,体验生涯的全过程,调整并悦纳自己的生涯历程,采用隐喻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涯的历程也是生命意义实践的历程。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知晓高中三年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到规划是一个静态的目标与动态的发展相结合的过程。
   情感目标:感受生涯人物的力量,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激发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坚定合理规划高中三年的信心。 
   行为目标:在生涯四度理论的指引下,挖掘自身优秀的特质,找到并规划自我高中三年的学业、人际等方面的方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挖掘自身对高中三年的期待,确立想达成的目标。
难点:在生涯四度理论指引下,探寻生涯规划的方法。
【活动方法】
小组讨论法、绘画体验法、隐喻法、讲授法
【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准备背景音乐、卡纸、分组等
场地:按小组摆放桌椅、桌签(银杏组、冬青组、玉兰组、胡桃组、白杨组、雪松组)、水彩笔等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团体暖身阶段:困惑回声——初识“生涯树”
(一)同伴交流:
     步入高中以后我有哪些困惑?同伴交换彼此的困惑,贴在树叶卡纸上,组长代表小组成员向全班分享遇到的困惑。
(二)小组分享:
   生1:时间不够用,学习难度大……
   师:我听到了你很希望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难度。
   生2:不知道怎么跟新同学交往,有点孤单……
   师:你其实很在意自己怎么更好的与人交往,希望在高中交到好朋友。
   生3:生理上有很多不适应,比如便秘、失眠……
   师: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身体却没有做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的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应该会逐渐克服的。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动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透过困惑看到同学们对自己的期待与愿望,同时明确了高中要达成的目标。
                 团体转换阶段:活动体验——描绘“期待树”
  过渡: 有这么一个女孩和在座的你们一样,她带着和大家相似的困惑找到了班主任:林老师,刚步入高中,我最近觉得非常迷茫,看到班上的同学都很优秀,我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特别困惑。
(一)师说:
我建议你先去学校里观察一下刚移栽过来的新树,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女孩听了班主任的话会有什么思考?
   生:初来乍到的我们跟移栽树很相像
   过渡:大家发现了女孩和移栽过来的新树很像,你觉得像在哪里?(引出“树”这一意象,贴板贴)
   指导语:今天就让我们化身为树,去探究树生长的秘密,我们先抬头往上看,来到新环境后你会有哪些期待、目标或者愿望呢?
(二)绘制树冠:
   同学在树冠上描绘出期待、愿望或者目标,比如:阶段性目标(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的类型(学业、人际、品质、技能……)
(三)全班分享:
  组内传递每个学生设计的“期待树”,分享愿景。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分享“期待树”,描绘出自己的期待、愿望或者目标。
   生1:我想要考上……大学
   师:听着你的描述,我仿佛感觉到理想的大学已经向你招手了。
   生2:虽然高中三年学习压力很大,但我想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用更好的状态对待学习。
师:谢谢你的分享,处于生长关键期的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保持身心健康。
生3:我想在高中三年收获美好的友谊,希望在与人交往方面有所进步。
师:嗯,你的愿望是希望获得人际关怀,这可能也是在座很多同学想要达成的,谢谢你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生4:我想在高中多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的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
师:你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你对自己美好的期许,品质养成可能也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
过渡:看到大家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我感受到了大家向上生长的力量特别强大。几位同学透过困惑看到了自我在学业成就、人际关怀、品质养成、时间管理、适应环境等方面的期待。
【设计意图】
学生以“树”为载体,在开放、互动的状态下描绘自己的期待,化困惑为目标,厘清了自己对高中三年的选择和初步的人生规划,为他们如何落实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体工作阶段:牛刀小试——寻找“规划树”
(一)师说再现:

女孩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去看了校园里的树,我们来听一听他们还说了什么?
师说:
刚才的观察,你一定注意到了,几天的高温,虽然园艺师傅定期浇水,移栽过来的新树仍是“无精打采”,我问了园艺师,师傅说,移栽的树,树根先要“向下”生长,往下扎根,吸收营养,然后才能向上生长,成为参天大树!
  通过观察你是否发现你就是从初中“移栽”过来的一棵树呢?你和其他同学带着不同的梦想来到学校学习,如何在高中三年发展自我,不迷失方向,就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订个人生涯规划,才能成为理想的自己。
(二)生涯四度理论:
   参考生涯规划大师古典老师的生涯四度理论,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维度,比如温度(人际关怀、身心健康)、深度(时间管理、品质养成)、宽度(艺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力度(学业成绩、处事能力)

(三)探索树根:结合“四度”理论,展开探索
   指导语:如果可以任意分配你的生涯四度,请选择自己想要重点发展的度,具体怎么发展才能牢牢扎根实现自己的期待?
(四)全班分享:
   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不作任何判断和评价。
 

                                                                            学生设计的规划树

   教师小结:看到大家沉浸于自己的创作,老师感到非常温暖。因为我们一起见证了大家的规划树,我仿佛看见了大家三年后的模样。正如树木的成长离不开根部的滋养,才能往上生长,汲取阳光雨露,再向四周发展自己的树枝和树冠。
【设计意图】
“生涯四度理论”让学生感悟到了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结合上一个环节的期待与愿望,再引导学生借鉴“生涯四度理论”探索如何扎根去实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水到渠成。

     团体结束阶段:生涯畅想——再认“生涯树”
   自我对话:那位小女孩在高一时也设计过一颗规划树,在老师的启发下,她找到了时间管理的方法,坚持每天完成学业清单、补差清单、提升清单打卡,同时反思、复盘,经过三年的努力,她逐渐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大家肯定也很好奇这个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其实今天她也来到了现场,如果让我对曾经的自己说一段话,我会对自己说,我最不遗憾的就是知道了树生长的故事,曾经的稳固扎根都是未来能达到期待的力量,再借助树干的输送是可以逐渐实现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培养我自己,我向上生长的力量是势不可挡的,是规划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故事中女孩的规划树

  指导语:同学们虽然现在还处于高一,也可以尝试畅想一下三年后你会对现在的自己说些什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好,伴随着音乐想象一下三年后你会在哪里,在做什么?如果这个时候你看到了高一时的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过渡:曾经的我就是现在的每一个你,三年后的你也一定会逐渐生长成你想要的样子。                
   亮题:最后送给大家尼采的一句名言:“一棵树追求光明的高度取决于它追逐黑暗的深度。”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你都能向下扎根,从而获取向上生长的能量,长成纯洁的玉兰、挺拔的雪松、坚韧的白杨、绚烂的银杏、遒劲的胡桃、顽强的冬青。(亮题:向下扎根,呼应组名)         
【设计意图】
从理想回归现实,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并进一步思考规划的内涵与意义,产生坚持并践行规划的动力。
【课后延伸】
继续修改和完善“高中三年生涯规划树”模型。将它贴在醒目位置,时刻提醒自己坚持逐级而上地完成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主要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生涯规划课的设计符合高一学生的形象思维模式,“贴树叶”游戏的暖身活动,形式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发了学生对步入高中困惑的思考,达到了很好的导入效果。整节课依托“房树人”测试,以“树”为载体,通过“期待树”看到愿景,“规划树”如何实现,“生涯树”深入探索来实现从学生自身出发的生涯规划,逻辑清晰,内容有趣。整节课借助身边的榜样故事引起学生共鸣,也参考了古典老师的“生涯四度”理论启示了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方法。在结束环节,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的自己与当下的自己的对话,直击学生心灵,鼓舞学生将规划落地生根。
本课获得浙江省2022年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评比一等奖
姓名: 张怡羚
单位: 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世茂世界湾二期6号楼1901室 
邮编:315800 
手机号码:13456114985  
E-mail地址617369439@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