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好好哭泣,好好生活

好好哭泣,好好生活
——将教育戏剧范式融入初中死亡教育辅导课
曾卉君(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518100)
关键词:教育戏剧;死亡教育;“向死而生”
【活动理念】
死亡哲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其中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受到广泛关注。死亡教育是围绕“死亡”这个核心主题开展的有关情感、思想以及行为来促使人们认识死亡现象和了解死亡本质的教育,通过引起进一步思考,形成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以促进对生命的珍惜,从而提高生命质量,这是一种基于人道死亡观念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及对待死亡,坦然地接受这种生命过程,在心理层面上认识和接受生老病死是一切自然生命过程中的必然;减轻或者消除民众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谈到死亡就焦的心理;引导民众思索死亡相关问题,挖掘、探讨死亡时刻的心理活动,为面对亲人死亡和自己死亡做好情感准备。我国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死亡教育是一门教育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怎样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社会性学科。本课拟通过教育戏剧的形式,引入死亡教育的主题,通过创设情境、丰富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对死亡产生更多的敬畏之心,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珍爱生命。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死亡”的意义。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降低死亡焦虑,提升对死亡的敬畏,激发“珍惜当下、好好生活”的向上动力。
3.技能目标:通过抉择、告别和未来三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死亡、接纳死亡、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死亡”的意义,激发“珍惜当下、好好生活”的向上动力;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布条、姓名贴。
【活动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教育戏剧、角色扮演法。
【活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回忆导入:与亲人的温暖时刻
PPT展示教师的奶奶身穿学士服的照片,教师分享有奶奶陪伴的温暖瞬间。
师问:你与家人之间有哪些温暖的回忆呢?
师邀请2~3名学生分享,并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感受其中的温情。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与至亲相关的温暖记忆,创设情境,营造充满温情的团体氛围,为教育情境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情境建立:四兄弟姐妹遇见死神
教师讲述故事,以《Cry,Heart, But Never Break》的绘本故事作为前文本,讲述奶奶照顾平平、安安、喜喜、乐乐四兄弟姐妹的故事。
按照事先贴好的姓名贴,让学生代入姓名贴上显示的角色,与教师及同学打招呼——如“你好!我是平平!”
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忽然有一天,奶奶觉得手臂很疼,去医院检查发现患有“心脏衰竭”,即使奶奶积极就医、家人们细心照料,奶奶的情况依然每况愈下。终于,有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了奶奶和孩子们的家里,他就是死神。
邀请孩子们用一个动作来表示死神。询问孩子们动作代表的意思,以及面对死神的第一感受。
设计意图:进入戏剧情境,开展主题铺垫,引入主线故事,让学生代入角色进行体验。
三、主轴事件:生命的抉择,与“奶奶”告别
学生进行抉择:邀请孩子们选择是否愿意让死神将重病的奶奶带走。愿意的站一边,不愿意的站另一边。愿意与不愿意带走奶奶的孩子代表分别坐在凳子上,面对面依次坐下来陈述自己的想法。
生1:我不愿意让死神带走奶奶,因为这样的话我就永远见不到她了。
生2:我虽然不想让死神带走奶奶,但是奶奶的病会给她的身体带来痛苦,也许让死神带走她,她就没有那么辛苦了,所以我愿意让死神带走奶奶。
死神也看出了孩子们的纠结,所以,他对孩子们说了三句话,但有些部分缺失了,请孩子们补充:
(1)如果没有黑夜,(                  );    
(2)如果没有雨天,(                  );
(3)如果没有死亡,(                  )。
学生对以上三句话依次进行补充,最终揭示死神还是不得不带走奶奶。
教师将头发扎起来作为教师入戏的特征,由教师扮演奶奶,邀请孩子们都拿起布条(代表祖孙的链接),“奶奶”随机走到某几个孩子面前,与孩子们告别;最后,“奶奶”与孩子们齐声说一句“再见”,一同放下布条(播放背景音乐《有一种悲伤》)。
邀请孩子们想象一年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3:我们一起捧着花来看望奶奶。
生4:我们过着和之前一样的生活,吃饭、睡觉、学习,但是有时候会想念奶奶。
设计意图:使用社会计量、坐针毡和拳击场等教育戏剧范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关于生命的两难抉择,通过对死神语句的补充,让学生初步理解死亡的意义,通过告别的仪式,让学生学会接纳亲人的离世,初步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四、故事结束:回归真实身份
教师提示故事结束,教师将发圈拿下,恢复披发的样子,并引导学生们一边撕下姓名贴,一边说:“我不是平平(安安、喜喜、乐乐),我是XXX(学生自己的姓名)”。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真实身份,区分故事角色与现实生活,起到保护学生的作用。
五、沉淀反思:遇见“失去”,接纳“失去”
教师提问:
(1)除了亲人的离世,生活中我们还要面临哪些“失去”?
生5:离开家乡,毕业了会与好友分离。
生6:宠物离世。
(2)结合故事,谈谈关于“失去”这个话题的感受、发现与决定?
生7:“失去”是生活的常态,但不能变成稳态,哭过之后,擦干眼泪就继续好好生活,珍惜当下。
师总结:我们常常要面临“失去”,有了“失去”,那些拥有的时光才更显得珍贵。在“失去”的时候我们会难过、不舍,甚至想要哭泣,通过今天的体验,老师想告诉大家,当你经历“失去”的时候,就好好的哭一场吧,好好哭泣,好好的去回忆那些开心的、不舍的时刻,然后,我们再来一起,好好生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好好哭泣,好好生活。
设计意图:分享与反思,让经验落地,最后引出课题,用课程题目对全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
【活动反思】
死亡教育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主题,它涉及到生命的终结、情感的处理以及对死亡的理解和接受,在这样的课程中,部分学生的情感反应可能会比较强烈,因此,本节课采用了教育戏剧范式,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去切身体验亲人的离开,在回归了真实身份之后,可以有效降低强烈的情感反应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树立“向死而生”的积极死亡观,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在本节课中,当听到死神还是把“奶奶”带走了时,有些学生流下了眼泪,哭泣可以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有助于学生处理和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悲伤,本节课创设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教师是允许这种情感的表达的,这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有几位在课程体验中哭泣了的学生,在最后分享关于“失去”这个话题时是充满能量的,这表明他们已经从教育戏剧和角色扮演中获得了成长和力量,这些力量可能来自于对死亡更深刻的理解,也可能是对个人情感有更多样的处理。
接纳失去与死亡,是学生们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节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终结,如何理解和处理与死亡相关的情感,以及如何在失去中找到成长和力量。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学会了尊重生命、珍惜当下,允许悲伤情绪的自然流露,但也能从眼泪中获得前进的力量。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