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穿越叛逆迷雾——初二年级青春期自我成长心理课

 

文章题目
       穿越叛逆迷雾——初二年级青春期自我成长心理课

 

作者姓名
       冯筱雨,深圳市龙岗区深圳中学龙岗学校,518172

 

文章摘要
       八年级学生普遍都已进入青春期,对于独立、自主的渴望和被家长尊重、理解、接纳的需要越发强烈。但同时他们对自身发展性需要的觉察不够清晰,表达需要和寻求需要满足的方式尚不成熟,需要受阻时会表现出烦躁、逃避和对抗的情绪和行为,容易被冠以“叛逆”的标签。而该标签使他们固着于叛逆行为本身,阻碍了他们正确理解、适度接纳、从而合理满足自身成长需要。
       本课借助萨提亚冰山理论和“叛逆迷雾”意向,首先通过“穿越叛逆雾”环节,促进学生突破叛逆表象,觉察青春期成长过程中凸显的对父母的期待和自身需要,树立主动成长和自我关爱的意识。在觉察需要的基础上,再通过“初露成长景”和“成长指南针”活动,引导学生在面对青春期的心理冲突时,不仅能通过积极有效沟通向外表达需要,而且能挖掘自身资源自主自助满足需要,将向外的叛逆行为转为向内的需求觉察与自我成长。

 

关键词
       叛逆,自我需要,亲子沟通,自我管理

 

正文
【活动理念】
       青春期阶段,学生不符合外界预期的种种表现常常被冠以“叛逆”的标签。这一标签阻碍了他们正确理解、适度接纳、从而有效应对自我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根据萨提亚冰山理论,外界所见的行为只是自我的冰山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水面之下是长期压抑的感受、期待和渴望等。揭开冰山下的部分,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
       因此,本课以觉察自我发展的需求为基础,结合情绪调适、习惯养成、亲子沟通等主题的课程内容,兼顾引导主动沟通和挖掘自身资源,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将向外的叛逆行为,转为向内的需求觉察与自我成长。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等需求的渴望越发强烈,但对这些发展性需求的觉察尚有不足,难以在需求满足受挫时清晰理解和表达自身感受,有必要先引导他们体悟内心感受与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家庭互动方式逐渐固化和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影响,他们在向家长表达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常体验到无力感,故而在教授沟通技巧以解决具体沟通障碍的同时,也应注重激发其主动成长、自我关爱的意识。
【活动目标】
       1.了解叛逆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体验,觉察背后自身成长的心理需要。
       2.从需要满足的角度对叛逆进行积极赋义,树立自主自助的成长意识。
       3.理解叛逆背后的需要未被满足的原因,学会使用合理方式、探索不同途径来调整和满足成长需要。
【活动重难点】
       重点:从自我发展需要的角度理解叛逆,对其重新积极赋义。
       难点:形成自主自助满足成长需要的意识,找到将叛逆转化为自我成长力量的适宜方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心形便利贴、成长指南针小组活动单、叛逆迷雾穿越指南个人活动单、彩笔。
【活动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活动对象】
       初二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1课时(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这节心理课我们一起来穿越迷雾。要穿越什么样的迷雾呢?让我们通过热身活动揭开主题。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给下列句子填空。
       PPT依次显示:父母教育孩子时常用的口头语,如“我说这些这都是_____(为你好)!”。
       师:面对父母的这些话,你通常有什么反应?请在座位上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并定格动作。
       生:生气、烦躁、抗拒等表情,以及捂耳朵、翻白眼、背过身等动作。
       师总结:在青少年阶段,这些反应常被贴上“叛逆”的标签。今天的课程主题就是“穿越叛逆迷雾”,探究叛逆是像标签一样,哪里做得不好贴哪里,还是像迷雾一样,穿过它能看到的成长风景。
       设计意图:集体回答与动作定格结合以导入主题,快速激发团体动力,引发学生共性体验,降低对课程主题的心理防御。
 

二、展开阶段——识踪叛逆雾
       师:想成功穿越“叛逆迷雾”,首先要能认出它。在热身活动中,叛逆已经显露了踪迹。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定格动作和日常的生活体验,找一找,当“叛逆”悄悄出现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行为表现?
       生1:不喜欢父母唠叨,被唠叨时会和他们顶嘴。
       生2:不想被父母管太多,所以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
       生3:不愿意听他们的建议,经常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他们吵架。
       生4: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师追问:在做出这些行为表现时,你会有什么样感受和想法?
       生5:我认为父母管太多,会感到烦躁,想要逃避他们的管教。
       生6:我觉得父母不理解我,很伤心、很委屈。
       生7:有时感觉和父母的矛盾没有办法解决,很无力,慢慢的就麻木了。
       生8:我想的是说了也没用,等长大了说不定就会好,不如我再忍忍。
       师总结:通过大家的慧眼识踪,我们找到了叛逆悄悄到来时的线索。它是当外在要求与我们内心期待和需要不一致时,会产生的对抗性的想法、感受和言行,例如不满、厌烦的情绪体验,反驳、抱怨的口头表达,对立、回避的行为动作等。
       设计意图:在同伴分享中认识叛逆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体验,淡化“叛逆”负面评价性感受,为通过觉察背后的心理需要而对叛逆积极赋义作铺垫。


三、深入阶段——初露成长景
(一)看见叛逆下的期待
       师过渡:这些想法和行动,真的像“叛逆”这个名称一样,就只是为了和父母对着干吗?(生:不是。)那通过叛逆的形式,你向父母表达着什么样的对他们的期待呢?
       生9:我希望父母理解我。
       师追问:他们怎么做会让你感到被理解呢?
       生10:比如我成绩有波动,可以给我安慰,并给我一些具体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指责我没努力。
       生11:我希望他们能认真听我说话,不要总是打断,只顾讲道理。
       生12:我期待他们能用比较尊重的态度对我,不要不经过同意就进我的房间,或者是随便翻动我的东西。
       生13:我想父母也支持我的兴趣爱好,允许我选择自己想去的活动。
(二)觉察期待下的需要 
       师:这些对父母的期待其实来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进入自我意识快速增长的青春期,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需要,而它们的满足对促进自我成长至关重要。请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分析叛逆感受和对父母的期待背后,传达出了哪些内心的需要?
       讨论要求:4-5人为一组,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心形便利贴上,讨论结束后把便利贴粘贴在黑板板书对应位置。
       生: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被接纳、自由、独立等。
       师总结:原本,叛逆像是一个标签,被用来贴在不符合外界期待的想法和行为上。经过大家的觉察和深挖,我们发现叛逆只是一阵迷雾,吹散它,就能发现背后的成长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追问和相互启发,澄清“叛逆”背后的发展性心理需要,对叛逆的感受和行为进行积极赋义。


四、升华阶段——成长指南针
(一)分析需要类型
       师过渡:这么多需要都能被父母看见和满足吗?(生:不能。)没有被看见和满足的需要背后发生了什么?请阅读小可的故事,从需要是否被看见和需要是否适度两个维度(图3),分析他的需要分别属于哪种类型,以及为什么没有被看见和满足?
       情境:
       上初中以来,小可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憋屈。
       本来学业压力就大,学习成绩也时常不如人意。可是和爸妈吐槽发泄时,他们却只顾着分析问题,好像一点儿也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小可很委屈,学习已经这么辛苦了,难道不能给一些安慰和鼓励吗?
       在家也不开心。当小可关着门待在房间里时,爸妈总是推门而入,有时是念叨作业,有时是送水果零食。小可不喜欢他们的干涉,每次都不耐烦地叫到:“我不用你们管!”。他不明白,都这么久了,为什么爸妈还不能尊重自己的空间呢?
       最让小可不满的还要属手机。小可从小学就特别喜欢玩某款游戏,不等到爸妈生气绝不会停。听说班上有同学拿到了自己的手机,他也要求购买手机,并保证会自律使用。但不论他怎么发脾气,甚至用不上学来威胁,爸妈就是不答应。
       生14:小可希望得到安慰和鼓励属于“需要适度-没被看见”的类型。
       师追问:为什么没有被看见?
       生14: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忽视了情感支持。
       生15:小可想自己掌控独立空间基本属于“需要适度-被看见”的类型。
       师追问:为什么会被看见但还是得不到满足?
       生15:他的表达方式不太恰当、不够清晰,带着情绪沟通会影响效果。而且他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作业需要督促,所以父母不放心。
       生16:小可对手机的需要属于“需要过度-被看见”的类型。
       师追问:怎么看待和调整这类过度的需要?
       生16:首先要调整看法,不能期待和要求别人纵容我们不合理的需要。其次要了解自己,找到产生过度需要的原因,试着从别的途径满足和转化。还应该认清初中阶段的任务,让满足的需要促进成长而不是阻碍成长。

(二)探究需要满足方法
       师:针对分析出的原因,在小组中讨论让小可的需要被看见或者调整到恰当程度的方法,并将它们设计为成长指南针。
       讨论要求:一位同学负责将结果记录在活动单上,讨论结束后将活动单粘贴至黑板上。
       组1:积极沟通法,针对需要没有被看见的情况,具体使用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沟通时机、清晰表明自己的需要、调整表达方式如选择书信。
       组2:情绪控制法,针对所有情况都可以用,情绪激动时可以先分开冷静,等冷静了再找机会认真谈话。
       组3:自我管理法,针对需要被看见但没有被满足的情况,具体包括列出计划、做好时间分配。
       师总结:面对自我成长的种种需要,要做好自我管理、学会有效沟通、善用情绪调适,让需要在恰当的水平得到更好地满足。
(三)强化自主自助意识
       师:有没有一种可能,小可试过了所有方法,还是没有用?(生:有可能。)还可以怎么办呢?
       生17:可以找朋友,朋友可以给到支持和理解。
       生18:我会自己看会儿书和听音乐,自己陪伴自己。
       生19:我觉得等长大了,我有更多独立的经验,就能获得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空间。
       师总结:除了被动地等待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关爱来自主自助地满足内心需要。
       设计意图:基于情境案例和小组讨论,具体化“叛逆”背后需要的不同类型,深入分析需要是否能被满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针对各类因素探索相应的应对方法,挖掘学生自身应对“叛逆”背后自我成长需求的资源和能力,树立自主自助成长意识。


五、总结阶段——我的叛逆迷雾穿越指南/预案
       师:不论你是否正在经历“叛逆”,还是尚未开始“叛逆”但觉得它会成为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请怀着对成长后的自己的期许,结合课堂所学,完成《我的叛逆迷雾穿越指南》。
       生:完成学习单并分享。
       师总结:希望同学们驱散叛逆标签带来的种种迷思,觉察自身成长的需要,把向外释放的对抗性力量,通过自我提升、有效沟通、自我关爱等方式,转化为向内的主动成长,看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风景。
       设计意图:针对自身情况迁移运用,鼓励学生主动觉察自身需要、积极应对成长困扰。


【活动反思】
       本节课围绕成长过程中自我需要的视角,借助“叛逆迷雾”和“成长风景”的意向,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叛逆”现象,鼓励撕掉叛逆的标签,看到自身需求所在,并以自主自助的方式积极调整和满足成长需要。
       课程以问答形式为主,偏重认知分析,行为练习不足。可以考虑在亲子关系系列课程中增加实操训练,例如交替扮演家庭成员来练习有效表达、由家庭沟通良好的同学分享经验提供指导。也可以在学习适应系列课程中强化自我管理技能和自我关爱意识,例如相互监督打卡提高自控能力、合作探究外部支持资源等。

 

授课录像

深圳市第八期积极心理活动课展示

https://share.weiyun.com/etAYprcR

 

图片

图1:看见叛逆下的期待1

 

图2:看见叛逆下的期待2

图3:需要类型分析

图4:成长指南针小组活动单

 

参考文献
[1]柯加瑜.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2):56-59.
[2]张桢琦.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1):72-73.
[3]郭艳彪.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4):43.

 

课题情况
参与区级课题《初中学校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为例》,已结项
参与区级课题《年级管理视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2025年结项

 

获奖情况
2023年4月,龙岗区心理健康学科青年教师现场教学设计比赛、现场授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2024年6月,龙岗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初中段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爱心路130号,518172
电话:15367954669
邮箱:bnuxiaoyuf@163.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