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题目:一伸手的美好
作者姓名:潘扬;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313000(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心理健康兼德育教研员;湖州市教坛新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第369期封面人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心理A证师资;浙江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导师;吴兴区享受教育特殊津贴学科教学人才)
关键词: 伸手 心墙 热情相助 主动求助
正文:
一伸手的美好
活动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成倍增长,很多人习惯了克制情感,进而忽视情感方面的需求和价值。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其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关怀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社会能动意识,引导其学会热情帮助他人,同时也学会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是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正向社会互动的必要途径。本课拟以动画短片《冷漠先生》为蓝本,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冷漠先生从冷漠无情到温暖善意的巨大转变,触发学生关于人性真善美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意识到冷漠是世界上阻止人们相互交往的最无情的工具,而善意与温暖是打通人与人屏障的有力武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热情相助和主动求助的运用机制,同时,理解“心墙”的概念。
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世间的温暖与感动,学会在热情相助、主动求助的过程中不断散发自身美好和助力他人散发美好,进而创造世间的美好。
3.技能目标:带领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梳理自己的热情相助行为和主动求助行为,感受其意义和价值。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热情相助行为和主动求助行为,体会其带来的双向美好。
活动难点:通过动画赏析、小组讨论、雕塑行为、深度冥想等环节帮助学生转换视角,学会觉察、感受自身的美好行为和助力他人形成的美好行为,进而产生为世界不断创造美好行为的想法理念。
活动准备
心形卡纸、水笔
活动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环节:互动热身,开启心门
(一)课堂约定,心理相约
师生协同做好课堂约定:彼此尊重、全情投入、畅所欲言
(二)按摩游戏,增进情谊
师导语: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607班给同学们上心理课,正式开启心理之旅之前,让我们先来完成一次身体放松吧!
活动规则及要求:
同组内同学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圆圈,在音乐声中,根据教师指令为前方同学敲肩、揉背、按摩;三组动作完成后,同组内学生前后转向,相邻两位同学继续完成前面的动作;连续操作两轮,学生分享畅谈感受。
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特别好,正如大家所分享的,付出和获得都能让我们感到快乐与满足。
【设计意图】
课堂约定环节意在帮助学生建立井然、安全的课堂秩序,引导学生形成开放、尊重的意识。热身按摩环节一来可帮助学生预热情绪、激活动能,同时通过设置反向互助体验,帮助学生体会主动帮助他人和主动向他人求助的双向美好。紧随其后的师生互动分享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畅谈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的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畅想和思考。
二、团体转换环节:视频赏析,荡涤心灵
(一)观看视频前半段,雕塑定格,形成画像
师导语:刚才的热身环节,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了放松,现在,让我们的眼睛也体验一次享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视频,请大家仔细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活动安排:
播放视频的前半段,帮助学生对主人公的前期形象产生画像。
生1:我看到一个很冷漠的先生,他拒绝所有人的求助。
师:你喜欢这位先生吗?
生1:不喜欢,他太冷漠了,没有人情味。
生2:他的脸好臭啊,一直板着,举手之劳的小忙他都不愿意帮。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感受得特别真切。这可真是一位不近人情的冷漠先生啊!
板书书写“冷漠先生”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冷漠先生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性动作?
生:双手插兜,翻白眼,一脸不屑。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模仿一下冷漠先生的招牌动作?
活动安排:
请其中一位举手同学模仿冷漠先生的动作,并定格10秒钟;采用雕塑技术,体验主人公前期的标志动作——双手插兜、表情冷峻;由模仿者和观察者分别分享这组动作带给人的感受。
模仿者:觉得很不舒服,很别扭;
观察者:感到不舒服,反感、讨厌他。
师总结:感谢大家的精彩分享。看来,无论是观众还是我们这位出色的“演员”同学,大家都不太喜欢这位冷漠先生。
(二)观看视频后半段,描摹分享,深化认知
师导语:冷漠先生的故事还在上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动画的后半段。请大家仔细看,告诉我,你又看到了什么。
活动安排:
播放视频后半段,帮助学生对主人公发生剧变后的后期形象产生画像。
生1:冷漠先生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很热情,又乐于助人。
生2:冷漠先生不冷漠了,他的表情和动作都不一样了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能具体说说吗?
生2:他的双手不再插兜了,变成了经常向大家伸出援手。
师:你捕捉到了一个特别细致的点。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他的这个动作吧!
活动安排:
带领全班同学一起体验向热情他人伸出援手的动作,采访若干位同学分享感受。
师:是什么原因促使冷漠先生发生了这么巨变呢?
生:因为一个陌生的老奶奶,她在过马路的时候感到有些害怕,所以就抓住了冷漠先生的手,冷漠先生安全地把老奶奶送到了马路对面。
师:谁观察到了冷漠先生的表情?
生1:他的表情先是吃惊、再是紧张,最后是快乐。
师:如果让你再给这位先生取个名字,你会叫他什么?
生2:我会叫他“温暖先生”
板书书写“温暖先生”
师总结:老奶奶的一个求助行为,帮助冷漠先生看到了自己身上被掩盖住的美好,动画的后半段,他热情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向外散发美好,给周围人带来温暖。
【设计意图】
动画是学生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观赏形式,转换环节有意识对整段视频做了切割处理,前半段的主人公冷漠、无情,令人心生厌恶,通过雕塑技术,引导学生描摹定格其标志性动作,由观察者和模仿者分别畅谈这种行为带给他人和自身的不好体验。后半段的主人公发生巨变,触发主人公发生变化的契机是陌生老奶奶的求助行为帮助主人公看到了自己身上被掩盖住的温暖和美好。通过对前后两段视频的分层解读,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之所以发生改变的原因,从而产生挖掘自身美好的行为动机。
三、团体工作环节:关照自身,寻找美好
(一)书写美好,回忆美好
师导语:就像“温暖先生”一样,我们也都曾帮助过身边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那些向外散发的美好行为。
活动安排:
学生回忆曾经帮助他人的行为,在爱心卡纸的左半边抒写过往经历;音乐声起,抒写停止;给时4分钟,然后组内分享讨论。
(二)分享美好,涌动美好
生1:有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天突然下大雨了,我发现前面有个小弟弟没有带伞,被雨淋湿了。我急忙走上前帮他撑伞,然后把他送回家了。
师:你可真是一个温暖的男孩。你还记得当你帮助这个陌生弟弟的时候,他的神情吗?
生1:他很震惊,也很感动。
师:你的心情和感受又是怎么样的?
生1:我觉得特别开心,虽然那天回家晚了,但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师:你真的做的太棒了。
生2:老师,我做的好事有些渺小,我的同桌考试没带尺子,我把我的尺子掰成了两半,一半给了他。
师:你的行为可一点都不渺小,你为同学解决了燃眉之急呢,老师给你点赞。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2:同桌一直不停地想我道谢,我挺不好意思的(笑),看到同学可以顺利考试了,我的心情也非常好。
师总结:在同学们的分享和交流中,我不断地感受着你们的善良与美好,你们通过各种行为在不断地向世界散发着美好,给大家点赞!
(三)深挖故事,形成反思
师导语:607班同学的分享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你们带给世界的美好,这不由地让我又回想起了动画当中的两个片段。
活动安排:
定格画面1:老奶奶挽住了冷漠先生的手臂,向他求助,冷漠先生的表情有些错愕;
定格画面2:温暖先生挽住了一位陌生人的手臂,向他求助,陌生人的表情有些惊诧。
师:请你告诉我,你此刻想说些什么?
生1:老奶奶的求助帮助冷漠先生看到了自己的美好,他发现原来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觉得是老奶奶改变了他。
生2:我觉得他应该感谢老奶奶,是老奶奶帮他看到了自己的善良。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如你们所说的,冷漠先生的“好”被老奶奶的求助行为激活了,看来与其说是老奶奶向他求助,不如说是老奶奶帮到了冷漠先生。而且他也学会了主动向他人求助呢!
生3:老师,我觉得冷漠先生面前的那堵墙被推开了,所以他变了。
(四)了解原理,抬升认知
师导语:大家的想法很有见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心墙”的概念。
“心墙”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在内心深处建立起一道高墙来保护自己,同时阻隔外界的交流和感知。这种心墙也被称为防御机制, 一方面,它保护了自己,但同时也阻碍了自己。
(五)深度冥想,觉察美好
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和身边人产生链接,我们既会向他人伸出援手,同时,我们也会向他人发出求助信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主动向他人求助的行为。
活动安排:
教师念诵文字,引导学生同学们在导语和音乐声中回想自己曾经主动向外界求助,帮助他人发掘自身美好的行为,回忆获得对方帮助后的心情和感受。
活动安排:
冥想环节结束后,学生在爱心卡纸的右半边写下主动向他人求助,帮助他人散发美好的事件,全班分享。
师总结:607班的同学不断地用你们的举动温暖着身边人,当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勇敢向身边人寻求帮助,让周边人不断散发他们的美好。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是一座彩虹桥,有时候,我们向他人提供热情帮助,也有时候,我们主动向他人求助,这一来一往就是一个温暖互助的行为,也是我们共同为世界带来美好的过程。这就是“一伸手的美好”。
【设计意图】
团体工作部分意在引导孩子从影片情节回归到关注自身。“让自己散发美好”环节旨在帮助引导孩子回忆曾经相助别人的美好经历,体验到帮助他人的美好感受以及自我价值得到提升的深刻感动。通过介绍“心墙”概念,旨在帮助学生明白坚固的防御机制是一种自保机制,但同时也切断了自己与外界畅通的渠道。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被激活美好的无限可能性。“帮助别人散发美好”环节意在通过冥想体验,引导孩子在沉浸式的回忆思考中,回忆曾经主动向他人求助的行为,进而萌生不断为世界带来美好的想法。
四、团体结束环节:爱心汇能,音乐续爱。
(一)填充爱心,感受力量
活动安排:
学生依次上台将手中的爱心卡粘贴止前方的大爱心处,感受满满的爱的力量。
(二)音乐环绕,延续感动
活动安排:
播放《推开世界的门》视频(演唱者杨乃文),助力学生再次音乐声中感受从热情帮助到主动求助到温暖互助的力量,并畅谈收获感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课堂抒写的爱心卡纸汇聚于黑板,既是在形式上完成“小爱心”汇聚成“大爱心”的格式塔填充,同时也意在引导学生在应景的歌词“推开世界的门”的感动与体悟中不断延续对于世间大爱的深刻感受力。学生的情感涌动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在张贴自己的小爱心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驻足看一会同学的小爱心,这即是一种爱的传递与感染。《推开世界的门》也在不断地告知孩子,当我们学会推开心门,学会向世界散发美好和学会帮助他人散发美好的时候,世界也定然会因为这种互动而变得更加美好。
活动反思
偶然间看到的一段动画《冷漠先生》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冷漠先生的形象夸张又写实,主人公前后期的转变带给人很多冲击,而触发主人公由冷酷、令人生厌的冷漠形象到热情、令人欢喜的温暖形象的巨变原因是源自一位陌生老奶奶的一个伸手的求助行为,这个微小至极的行为仿佛为主人公的整个世界照进了一束光。这也是课题“一伸手的美好”的思考来源。故事的前后冲突很大,我有意识做了分割处理,前半段可引导学生感受到:热情助人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利他行为。但是光从这点上引导孩子,显然过于简单浅表了,主人公在后期的一个主动向他人求助的行为其实已经预示着:发生在他身上的这种美好在呈数量级地向外部世界辐射了,这是动画带给我和学生的更深刻的感动和更高层次的思考。
心理课不在于告诉学生哪种行为是对的,哪种行为是错的,只为引导孩子通过体验、思考,感受行为背后的动机、促因和后期发展走向。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种机制,我有意选择了“心墙”这一表达,意在让孩子看到这仅仅是一个概念,而非一个评判。小学高段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其独立意识、社会属性随之迅速发展,简单粗暴地告知学生何对何错不仅不妥,同时也很不明智,防御机制它并非全然的一个负性概念,坚固的防御机制是一种自保机制,诚然,它可以帮助我们免受伤害,但却也在同时切断了每个人与外界畅通的渠道。冷漠先生迈出关键一步是因为有人帮他看到了自身的美好,这于他而言,是一种建设性的自我重生。所以我也希望引导孩子通过观看动画、沉浸体验、深度思考,从而生发出真正洞悉到自我美好、他人美好、世界美好的真切感受,进而愿意不断向内深挖,向外探索,产生积极抒写大爱的强烈意愿和动机。
课题情况:《统整与规划——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研究》(获得湖州市2023年度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获奖情况:在区“名师送教”活动中做优质课展示
通讯地址:湖州市建设路25号吴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邮编:313000
联系人电话:13665753606
邮箱:3971826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