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念
本主题聚焦于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属于认识和完善自我模块,也是“自我管理”这一核心素养的外延精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前进奋斗的动力和源泉,对于个人的思想言行有决定性的影响。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抓住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以他们对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思考的求索心理为契机,启迪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也指出高中生要“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俞国良也强调了“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综上,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长期系统工程,本节课以“理想自我”为切入点,旨在学生能够初步探索理想自我的内容,为成为理想的人而做出选择和努力,增强责任感和进取心。
理想自我(ideal self)是由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卡尔·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理想自我”指的是你期待自己是怎样的,有何目标或标准,浓缩着梦想与追求(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现实自我(real self)”即真实的你是怎样的(实际的样子)。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变过程即是实现理想信念的过程。理想自我是现实自我的标准、导向之一,隐藏着我们对“更好的自己”的追求,清晰、合理、适当的理想自我可以成为指引个体前进的动力,理想自我越清晰,我们就越能减少迷茫,找准努力的方向。
学情分析
而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常常思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探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又可能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日常观察中发现,高中生的理想自我可能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部分高中生埋头苦学,甚少思考“理想自我”,不清楚自己要走向何方;二是部分高中生的理想自我趋于抽象,如“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等,缺乏具体化、个性化的澄清和表达;三是部分高中生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存在一定差距,可能由于缺乏实际有效的行动导致他们选择“放弃理想我”,选择“躺平”“佛系”等,甚至陷入到了情绪的旋涡之中。
综上,本节课旨在学生能够看见理想自我,学会建立清晰、合理、适当的理想自我,同时能思考缩小现实与理想我之间差距的行动方案,增强追求理想自我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理想自我的内容,了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
2.情感目标:体验理想自我带来的目标感、自我效能感等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感和进取心。
3.行为目标:尝试澄清理想自我,并采取行动缩小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差距,形成合理的个人发展方向。
活动重点
学生能够在审视现实我的基础上,增强进取心,采取具体的行动来缩小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差距,从而追求理想我,形成个人发展方向。
活动难点
在安全可接纳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具象化、个性化地表达“理想自我”的内容,而不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等宽泛的表述。
活动对象:高一
活动过程
一、热身与导入:肢体动动动(5min)
设计意图:①活跃气氛,营造安全、开放、接纳的课堂氛围,激发团体动力;②初步感知现实和理想自我,引出课程主题。
活动工具:自制活动视频(涉及的词条主要参考核心素养)
注:词条共13个,分别是——勤奋努力求进取、博览群书喜阅读、记忆不错快准久、目标清晰有行动、思维敏捷点子多、志愿服务献爱心、见多识广是人才、自律自控善规划、宽容待人常感恩、乐学善学效率高、乐于助人受尊重、外向热情人缘好、坚强乐观抗挫折。
活动环节:
1.活动体验: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判断;②如果是你想有的,请拍拍手,如果是你现有的,请拍拍桌,如果都不是,请摇摇头。
2.活动提问:如果说现有的代表的是“现实自我”,那么想有的可以代表哪一个我。
师:同学们认真参与,结合自身情况如实回答,看得出这些美好积极的品质能力等,是大部分人都想拥有的。如果说你现在所具备的特质代表了“现实自我”,即真实的、实际上的我。你们觉得自己想拥有的特质可以代表什么我呢?
生1:想象中的我
生2:美好的、完美的我
生3:希望中的我、理想中的我
生4:……
3.教师小结:引出卡尔·罗杰斯的理论。没错另一个我就是理想自我,代表了期望中的我,饱含着我们的美好憧憬,即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成为的社会角色以及想做的事等等。很多同学包括老师自己也经常在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憧憬,而这个理想我也会变得更加的具体和有个性,让我们走进“理想设计师”,寻找理想我的模样。
二、主体活动:“理想我”设计师(35min)
情境创设:大家好,我是李广苏,曾是文科生,现在是奔向宇宙的一只“蜗牛”。所以,未来的自己是一个巨大宝藏,而我们对理想中的自己拥有绝对的设计权。今天,我想邀请同学们一起来为理想自我打个样。想象一下,步入社会后,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邀请你参加“理想我设计大赛”。为自己的理想我打个样,想象一下步入社会后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项目1:意绘理想我(15min)
设计意图:①尝试探索理想自我的内容,即具体化、个性化理想自我画像;②感受理想自我带来的目标感、满足感等积极情感。
活动工具:自制视频(用于情境创设)、李广苏视频、学习单、黑笔、彩笔
活动环节:
1.航天员李广苏案例: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中的李广苏,来自江苏,今年36岁,是第三批航天员中唯一的文科生。(2min)
师: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位英雄的身上。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是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李广苏,出生于普通的农村家庭。他是如何成为一名航天员的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
师:(观看视频后)李广苏说他“如愿了”,他心中的愿是什么呢?
生5:是成为飞行员,是成为航天员。
师:没错,李广苏现在是神十八航天员,是当下的一个终点。他也和大家一样曾经是一名高中生,我们推测一下,要成为航天员,在高中的时候要学哪些科目。
生6:物理、化学、数学……反正就是个理科生。
2.教师讲述李广苏故事(情境创设):是的,但李广苏却是一名文科生。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那么这究竟是运气呢还是一时兴起呢?然而都不是,从文科生到航天员,李广苏带给我们的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震撼,其实背后都有迹可循。李广苏在小学的时候,高高兴兴背着小书包回家的路上,头顶飞过了一架直升机,他便生出“如果我能驾驶飞机,该有多酷啊!”的朴素向往。中学时,他喜欢看航天飞行类书籍,在高二就萌生了当飞行员的梦想。当然在高中文理分科时,李广苏依循兴趣和专长选择了文科后并不影响他的憧憬。在高三时,他知道空军招收飞行员的消息后就踊跃报名,最终被空军航空大学正式录取,而后又进一步成为航天员的。他的理想我有迭代更新升级的过程,但大致的轨迹是一致的。而人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的开始往往源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憧憬和渴望。所以,接下来,我们来模拟一场理想我设计大赛,邀请李广苏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尝试勾勒出自己的理想我模样。
3.“意绘理想我”活动规则:①理想人设:写下关于“理想我”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品质能力、教育经历、工作与生活状态、成就荣誉等方面的畅想;②用一段话来概括介绍理想我;③“理想我”的哪个部分最打动你。(5min)
理想我简介范例:
A:李铭同学的理想我简介是掌握视频拍摄、剪辑和后期制作后,成为国民度较高的知名up主,记录城市风景,宣传城市文化。靠才华闯天下!
B:宋佳同学的理想我简介是喜欢国风,成为了非遗文创设计师,致力于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举办各类展览。
4.分享与交流:请3~4名学生分享理想我画像。①介绍“理想我”画像:理想我内容、设计简介;②最打动你的“理想我”是哪个部分?③评估与现实我的距离:你是几呢?(0表示完全没有差距/一定能实现,10表示差距特别大/实现概率极小)。(8min)
生7:谈吐得体、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知书达理、谦逊有礼,善于从他人角度考量问题,获得较高学历,从书面翻译开始做起,最终成为一名外交官,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为公平与正义而努力。最打动我的部分就是能够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感觉自己能够为更多人的美好做出努力,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现在在7的位置,虽然差距比较大,但有信心朝向理想我。
生8:学习建筑学,鉴赏世界建筑艺术,形成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审美。由于自己最喜欢中国的古典建筑,所以希望自己将来可以将中国的建筑美学和文化传播到世界。也希望我的建筑作品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最打动我的部分是我本身很喜欢中国古建筑,沉浸其中,让我心生愉悦,同时我为能传扬我国建筑之美而感到骄傲,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让世界看看我们中国的精彩。现在在5的位置,因为我有一定的美术绘画功底。
生9:……
5.教师小结:①每个人的理想自我都包含着“个人价值”,也可能蕴含着“社会价值”,而什么样的理想自我能量最大,是考虑了社会责任、社会价值的理想我,在心理学上即是“被需要”的价值感,所以这样的理想自我不仅仅停留在服务自己的层面,而是升华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层面。②当然,清晰、合理的理想自我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需要花时间澄清理想自我的模样,探索其中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项目2:丈量理想我(20min)
过渡语:我们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我和现实我往往存在着差距,无一例外。对于李广苏来说,从高中文科生到飞行员,再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也面临着巨大的差距,但都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逐渐拉近与理想我的距离,最终为祖国出征太空。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缩小差距的呢?大家尝试捕捉关键词。
设计意图:①采取行动缩小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差距;②增强追求、实现理想我的希望感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情感。
活动工具:李广苏视频、学习单、理想我贴纸、人体条形图(张贴于地面)
活动环节:
1.航天员李广苏案例:从高中文科生到飞行员,再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李广苏面临着极大的现实困境,但都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逐渐拉近与理想我的距离,最终为祖国出征太空。(2min)
师:他是如何消除差距的?关键词有哪些?
生10:苦读……关键词行动,没有行动理想只是空想。
2.丈量理想我:①思考:你能做的最小的改变,使得自己更接近理想我,写下行动方案/如果你想前进一格,你可以做什么/如果继续前进,你前进2格了,你又可以做什么呢?②评估:如果你真的开始行动了,那么此时你在什么位置。(5min)
师:比如说,老师前段时间容易郁闷,希望自己内心更平和一点,就找了6本关于愤怒的书,前进了1格,现在已经看完一本了,感觉自己又前进了1格。那么,同学们你的具体行动有哪些呢?静静想一想,写下来。
3.分享与交流:请3~4名学生分享理想行动。①以“理想自我”为起点,请学生用脚步丈量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初始距离,如现实我初始在7的位置则向前走7步,站在人体条形图7的位置;②学生面向理想自我,分享能做的最小的改变,使得自己更接近理想我,并移动现实我的位置,感受接近理想我的积极情感体验;③你想对“理想我”说什么?(8min)
生11: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初始距离是7,当我做好学习计划努力考上一个好大学的时候,我可以前进一格;当我每天花时间去多背英文单词,多听英文播报时我可以再前进一格……现在我在4的位置,我想对理想我说:好像走进你也不是那么难了。一步一步,从小做起,我可以追上你的!
生12: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初始距离是7,当我能够多向学校老师询问怎么才能成为一名教师,我可以前进一格;当我能留心优秀教师的行为举止,学习其身上的品质时,我能再前进一格;当同学问我问题,我可以很好地帮助ta答疑解惑的时候,我可以再前进一格;当我能成为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可以再前进一格……我现在已经实现理想我了,我想对理想我说:青春的征途应是理想和远方,为了心中的你,我会披荆斩棘,相信相信的力量。
生13:……
4.教师总结:现实我通往理想我的路是由行动铺成的。追寻理想自我,从5%的改变开始行动起来,加强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与理想自我同频共振,最终成为闪闪发光的你。
三、总结与延伸(5min)
过渡语:今天的大赛没有评委,而短暂的课堂时间里,大家尝试着探索澄清理想我的样子,又在丈量理想我中寻找到一些有效行动。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赛的赢家。
设计意图: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②总结升华,进一步强调追求理想自我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活动工具:李广苏视频、学习单
活动环节:
1.航天员李广苏案例:“不管飞行员也好,航天员也罢,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回顾走过的路,我相信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想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同学们,你想对“理想我”说什么呢?
2.学生分享:你想对“理想我”说什么?
生14:恰恰是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才使努力变得有趣。而理想自我的画像,我会慢慢去遐想,去刻画,直到它清晰地引领我前进。
生15:我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都提到了学习。通过这节课,我也深刻地感受到我究竟为何要学习了,真所谓十年磨一剑啊。考大学是手段,我为了理想中的自己才是归宿。
生16:……
3.教师分享:①习近平语录: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②学习成绩、考上好大学是手段,唯有“理想自我”才是心中的火花,学习之余,花点时间探索自己的理想自我。③朝着“理想自我”,积极行动,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活动反思
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结合高中生的学情,本课的主题词是: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与进取心。考虑到若直接切入“崇高”的社会价值,容易上成政治课,故本节课从心理学概念“理想自我”出发,引导学生挖掘理想自我中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部分,即从“我”出发,最终落脚到“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关系上了,从而跨越到对“大我”的思考,即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进一步的,考虑到理想自我本身又涉及诸多内容,在一节课上苍白地谈论个人“理想自我”,容易空、宽、泛,容易浮于表面且难以聚焦到本课的主题词上,于是本课引入李广苏案例贯穿始终,并着重让同学们思考理想自我的4个部分,即能力品质、教育经历、生活和工作状态以及成就,从而能够比较直接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相联结。并结合短焦中的“评量问句”和“奇迹问句”,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具体化追寻理想自我的行动。
本课尝试探索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我们认为心理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尝试融合、渗透路径,不一定要喊口号,也不能硬塞,要用柔和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渗透。比如在本课中,我们会很自然地发现,学生的分享中就展现出了只有当理想自我不仅仅停留在服务自己的层面,而是升华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层面的时候,理想自我的能量会是最大的。确实,只要眼光放得足够长远时,个人成长和实现社会价值是一脉相承的,即服务、奉献社会的同时自我也一定会得到成长。本课另外一个思考和收获就是,很多同学都会谈到实现理想自我的关键一步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由此教师也在最后引导学生看见“考上好的大学”是路径,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任重而道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深入挖掘心理学科的思想内涵,探索具有创新性、本土化的育人模式,与思政教育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与融合,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妍 & 方维.(2023).课程思政背景下,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高中心理课的实践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朱丽 & 李亚芳. (2022). 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华夏教师(13), 3.
板书设计
活动学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