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生命创口贴——哀伤辅导主题心理健康活动课

《生命创口贴》——哀伤辅导主题心理健康活动课
李颖雯,广州市真光中学,510631

 

一、设计理念
1.教学组织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与团体内的个体互相影响,通过团体作用影响个体,个体行为推进团体目标的实现。本课将团体动力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热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
2.教学内容理念
(1)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主张以积极的视角看待自身、他人乃至社会,激发每个人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有助于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宜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会用积极力量去热爱生活,提升心理能量,体验幸福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2)戏剧教育理念认为,通过戏剧表演,学生可以释放情感,表达内心的冲突和困惑,同时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的相关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解读》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将更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扎实开展并做好生活辅导与生命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导学生 “加强自我认识;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二)《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内容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7月12 日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理论依据
哀伤辅导发生在人们面对重要亲人丧失的时期,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重要的生命教育时机。做好生命教育,让哀伤转变为成长进步的动力,需要让孩子明晰生命需要珍惜和呵护。每个生命遵循自然规律,周期有始有终,正因为生命有终点——死亡,生命才更加可贵,有限的生命时间才更值得珍惜(陶新华,2023)。哀伤是创伤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个体复原的过程。正常的哀伤是是会经历一个过程,把哀伤整合进自己的生活中,最终能够接受现实,安置好逝者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并建立起新的生命意义。青少年的哀伤反应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有研究者表示,12岁以上的青少年对丧失的反应已接近成人,将死亡认为是自然的过程,只是青少年的哀伤反应可能混淆在其生理发展与情绪发展的特点内,因为丧失经验可能增加其独立与依赖的冲突或自我认同的混乱,有些学生会因此怀疑生命的价值,但有些学生则因此而反省生命的意义(徐洁,2011)。

(四)全课框架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认识到“失去”的意义以及所伴随的情绪反应。
(二)情感目标:感受伤口带来的情绪反应,体验到“失去”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
(三)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应对伤口的方法,勇敢面对“失去”,敬畏和珍惜生命。

四、教法与学法
教育戏剧、讲解法、示范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应对伤口的方法,勇敢面对“失去”,敬畏和珍惜生命。
教学难点:感受伤口带来的情绪反应,体验到“失去”的积极意义,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

六、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老人假发、拐杖、星星纸、星星瓶、学案等。

七、教学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小文的求助信——认识心理伤口 (5分钟)
【活动过程】
1.教师开场白:(1)课前重温“心灵约定”:尊重、倾听、真诚。(2)同学们,这里收到一封来自7岁小女孩“小文”的求助信,一起看看吧。
2.呈现求助信的内容:“各位哥哥姐姐,我叫小文。我最爱的外婆突然不见了,你们可以帮我找找吗?拜托了!”
师:请各位心侦探一起帮帮小文。
3.播放《人生大事》电影片段——外婆去哪里了?
【活动分享】
师:大家知道外婆在哪了吗?
生:去天堂了、死了、离世、逝世等。
师:当在谈论有关“死亡”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沉重、难过、无助等情绪。
【活动小结】
师:1.“外婆的离开”在小文心里留下了伤口。这种心理伤口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哀伤。心理学家说,哀伤是爱的一种形式。正如视频中小文中伤心地大哭,这种悲伤的情绪在表达她内心对外婆的爱与思念。2.哀伤与失去有关,当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宠物、失去所热爱的事物等,会伴随伤痛、悲伤等情绪反应。那么,“面对这样的告别”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值得我们去思考。
【活动意图】
以求助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视频并进行思考。在分享中,了解学生对死亡的态度以及表达有关死亡时所伴随的情绪状态,把“对死亡的感受”具象化为心理伤口(哀伤=伤口),引出本课主题。

(二)团体转换阶段:面对心理伤口(10分钟)
【活动过程】
师:如果你是小文身边的“重要他人”,如亲人、朋友等,你将会如何告诉她关于外婆的离别这一事实。
生:外婆去了遥远的地方;外婆去了天上去,以另一个方式陪伴你。
播放视频2《外婆变成星星》
【活动小结】
视频中,小文身边的人对“失去外婆”的解释是:“外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外婆烧成烟,飘到天上,变成星星了”。
我们成长路上会面临失去,有准备的,没有准备的。失去会带来哀伤,短暂的,长久的。哀伤会伴随思念,深沉的,热烈的。
哀伤是因为爱之深,所以才如此痛苦。面对这样的失去,有时候可以不要着急走出哀伤。接纳自己现在是哀伤的状态,尝试慢慢地让自己好受一些
【活动意图】
以《人生大事》电影片段的视频为线索,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面对“失去”带来的哀伤。

【活动意图】
以视频为线索,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面对“失去”带来的哀伤。

三、团体工作阶段——抚慰心理伤口(20分钟)
(一)爱的呼唤
【活动过程】
1.邀请一位同学扮演外婆,拿着拐杖背对同学。
2.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文,现在有什么想对外婆说的话,派一名代表面向外婆的背影进行爱的呼唤。
生1:外婆我好想你,好想吃你做的饭,你在天堂好好的。
生2:外婆我会好好生活和学习,会照顾好自己,你放心。
生3:外婆你怎么突然离开了,好舍不得你,我会把你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
3.分享感受:邀请外婆分享感受,邀请台下学生分享感受。
生4(饰演外婆):我觉得很感动,感受到孙女的爱,最希望是她能好好生活。
生5(饰演小文):我一直强忍泪水,希望外婆能再回来,遗憾再少一点。说完内心话,感觉轻松了。
生4(观众):很感动,生命无常,但爱是永恒的。
4.去角色化技术:帮助外婆卸下拐杖了,脱下假发,回归当下生活。
(二)心灵药箱
【活动过程】
1.活动规则:根据学案纸的框架和提示词,以小组为单位为小文设计一款心灵药箱,帮助小文抚慰伤口。

2.各组分享。
3.在学生的生成上进行总结。
(1)自我保护类: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做运动
(2)自我记录类:
①写日记:把你的想法、感受记下来,每天几次,或每周几次
②对话:给过世的亲人写信,把你此时的想法、感受、愿望都写进去,就像他能收到一样。
③整理:用一个记忆盒子或纪念本,把与Ta相关照片和物件放入。
④珍惜活着,过好每一天,计划每天至少做一件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3)表达类:和家人、朋友谈心或拥抱;和同样经历的人交流(互助小组);园艺(种树或其他植物,对它进行命名,表达你的纪念);绘画表达等。
(4)情绪类:不压抑情绪、表达真实的感受、坦然释放你的感受。
这种伤口经历后会让我们变得比以往更坚定、更强大,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小事更加珍惜。
【活动意图】
根据《哀伤疗愈》和《情绪创可贴》书籍中有关应对哀伤以及情绪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归纳,梳理出自我保护、自我记录、表达、情绪四大类,以此作为框架,结合提示词,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小文抚慰心理伤口的方法。同时,通过命名药名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思考用法和疗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具体做法以及该做法带来的意义。
(三)我的“特效贴”——抚慰心理伤口(5分钟)
【活动过程】
1.师:如果你是文文,经历离别,你会怎么做呢?
2.活动规则:设计一款专属自己面对告别的“特效贴”。在学案纸上进行填写。
【活动意图】
从帮助小文转换到代入自身去思考,参考上个环节的心灵药箱,设计自己的特效贴,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治愈伤口的方法。
四、团体结束阶段:爱的星星——尝试接纳心理伤口(5分钟)
【活动过程】
1.回顾与总结
电影中一个失去外婆的孩子,最终接纳了外婆离去的事实。离开的人会变成天上星星,守护着活着的人。活着的人要多抬头看看,把笑脸迎给星海。我们面对失去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告别。天上的星星,都是爱过我的人。
  死亡不是永别,遗忘才是。清明节的意义,或许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个人来过你的世界。只要我们带着对他们的爱和记忆继续生活,他们就不会真正地离开。
2.爱的星星——“支持星”
我们的课程接近尾声,这节课或许大家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感受。我们可能会感受到身边有同学可能会比较沉重与难受。当在现实中遇到正在经历着与小文相似情况的同学,我们能为同学做点什么呢? 
我们可以陪伴和倾听,准备一个小礼物,比如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一颗糖,一个表达关爱的便利贴,一个爱的拥抱等。现在请同学们借用自身的资源,给你身边的同学支持的力量。
3.爱的星星——天上的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把你对天上的星星(爱我们的天使)的思念或想说的话写在星星纸上(播放音乐《种星星的人》)
4.课后作业
在课后参考学习单上的折法把星星纸折成星星,交给心理委员,汇集成班级星星能量瓶。
【活动意图】
回顾与总结,突出主旨,提炼升华。通过写信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将主题回归至学生自我,将课堂体验转化为内省经验智慧,为学生赋能。课后折星星任务,借用星星这一意象,寄托着学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怀念失去的人或物的一种仪式感。考虑到课程内容可能会激发部分学生一些痛苦的回忆或引起激烈的情绪,因此设置了“支持的力量”环节,给予了同学之间相互支持的机会,感受同伴的关爱,这也是尝试应对伤口的积极资源。

 

 

八、活动反思
       这节课程对教师的挑战比较大,在实际课堂上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一些强烈的情绪反应,建议教师要提前想好预案以及措辞。当遇到情绪比较激动的学生,教师可以走到旁边轻拍一下学生肩膀,在耳边轻声说:“如果你愿意,下课后可以跟老师谈谈,我会陪着你面对。”让学生感受到安慰与支持。
      考虑到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沉重,且有同学可能正在面对伤口,因此在最后环节中加入了同学之间相互支持的小举动,比如拥抱好朋友、送同桌一份随手的小礼物,也可以下课后买一颗糖等方式。
除了同学之间的关怀,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面对丧失确实比较困难,有时候可以不要着急走出哀伤,接纳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在生活中学会关怀自己。老师很愿意陪着你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难题。
 

九、板书设计


十、主要参考文献
[1]陈维樑 钟莠荺. (2006). 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盖伊·温奇, GuyWinch, 温奇等. 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3]徐洁. (2011). 丧亲青少年的哀伤与箱庭治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刘新宪.哀伤疗愈. (202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奥利维亚·雷姆斯.(2022). 情绪创可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6]陶新华.(2023).丧亲——哀伤辅导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9),44-4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