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抵御雪崩的背景墙——剧本杀在高中校园欺凌心理辅导课的运用

                                      抵御雪崩的背景墙——剧本杀在高中校园欺凌心理辅导课的运用

                                                 王怡(浙江省萧山中学,杭州 311200)

关键词:剧本杀;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模型


【活动理念】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社会高度关注。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中一个或多个学生有意地、反复地对力量弱势的学生施以负面行为的现象。它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困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应促进高中生人际间的积极反应体验。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往往是旁观者群体占比最多,多项研究表明旁观者群体中的积极干预行为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积极干预行为。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学者Latane和Darley提出的旁观者干预模型[1],包括注意事件(旁观者是否注意到该事件)→解释事件(是否将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接受责任(是否承担介入该事件的责任)→干预方法(是否能够获取介入事件的知识、技能、他人支持等)→干预行为(是否决定采取干预行动)这五个阶段。旁观者五步干预行为的选择是环环相扣和层层递进的,每一步选择都会直接影响旁观者下一步是否积极介入欺凌事件。本课以该五阶段模型为基础,贯穿始终。
      借助当下在学生中流行的剧本杀这一载体,通过情境代入、小组讨论、自我评估、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特点和影响。活动中选用的校园欺凌事例基于校园欺凌的四大类别: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还原事情真相的搜证环节对应【注意事件】和【解释事件】两个阶段,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被定义为校园欺凌。【接受责任】这一阶段,通过引起对被欺凌者的的共情激发学生阻止校园欺凌的责任感,并引用《旁观者干预量表》[2]中评估责任感的三个条目,借助卡牌的形式让学生评估自我责任感。【干预方法】阶段以5D干预法为基础(direct直接介入、distract分散注意、delegate求助他人、delay事后关怀、document记录佐证),让学生掌握作为旁观者可以采取的具体干预措施。最后加入法律和研究数据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极干预行为,对应【干预行动】阶段,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阻止欺凌事件的发生中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氛围。

 

【活动目标】


      1、了解校园欺凌的特征,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
      2、掌握作为旁观者可以采取的积极干预措施。
      3、唤起责任心,作为旁观者能够积极抵制校园欺凌。

 

【活动方法】


      剧本杀,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


【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椅子按小组围成圈,每组分配彩笔、角色剧本、讨论纸、卡牌。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校园版剧本杀:引出话题


      团体约定:仔细倾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真诚表达。
      师: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将一起来一场校园版剧本杀。这是一个推理、策略类剧本,名为《抵御雪崩的背景墙》。有多少同学之前接触过剧本杀?
      简单统计学生对剧本杀的接触程度后,教师介绍本节课剧本杀规则。
      师:本节课的剧本杀参与规则如下。一,每个人都会拿到某一角色的剧本,请代入剧本角色,对他们的心理、行为进行推测分析。二,为获得最佳参与体验,未经老师允许,请勿随意翻阅剧本和道具。三,我们的目标是所有人合力完成各项任务,推动剧情发展。规则清楚了吗?
     学生反馈,教师澄清。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以剧本杀的形式开场,引起学生兴趣并逐步打开自我,在后续阅读剧本时更有代入感。


二、事件还原:推理验证
     环节一:线索公开
     教师呈现故事背景,各小组根据剧本线索,还原事件真相。
     师:高一学生小童这两个月来一直阴沉沉的,独来独往,成绩也大幅度下降。最近小童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我们需要齐心协力,还原小童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请大家翻开剧本的第一页,阅读剧情,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一。讨论结束后,各组将派代表共分享你们的线索和推测。

     每个组的剧本对应一个角色,6个小组的剧本角色如下。

     剧本内容示例(以一个组的剧本为例)。

                                                                              ……

 

      教师在课件上依次展现各小组的线索,拿到相应线索的小组派代表依次分享关键词和支持证据,贴在黑板上,旁观者角色小组需要说明帮或不帮的理由,教师板书帮与不帮的小组数量。
      生1(同社团成员小郭):我们组的关键词是传谣。证据是在小郭眼里,小童的言行举止和大家传的不好相处不一致。作为小郭,我会选择帮小童,因为小童被谣言影响了竞选,我很同情他。
      生2(隔壁班同学小张):我们组的关键词是校园霸凌。证据是小张看到小童被人起“肥猪”之类的外号,还有肢体冲突,有人故意推搡他。作为小张,我选择不帮,因为跟他不熟,跟我关系不大。
      生3(同班同学小李):我们组的关键词是霸凌。证据是小李知道班上有几个同学是故意刁难小童的,而且被盯上后基本摆脱不了。作为小李,我选择不帮,我不敢帮,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小童。
      生4(同班同学小丽):我们组的关键词是孤立。证据是小丽看到网上有人传小童和混混有联系,让大家都远离小童。作为小丽,我选择不帮,因为不知道传言真假,还需再观察观察。
      生5(同桌小兰):我们组的关键词是同情。证据是小兰看到小童手上有伤,推测小童可能和人有肢体冲突,而且小童上课回答问题会有人嘲笑他,不止一次排挤小童。作为小兰,我选择不帮,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帮,还有就是随大流。
      生6(小童本人):我们组的关键词是校园霸凌。证据是从小童本人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一直有人在用我的东西,大家还忽视冷落我,给我起外号,我反抗了但无济于事。
      师追问:从日记中你感到有人帮你吗?
      生6(小童本人):几乎没有。
      师:恭喜大家成功还原了事件,看到小童经历了校园欺凌,也看到了旁观者们的态度。
      教师小结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在各组贴的关键词中板书“校园欺凌”四个字。
      语言欺凌:起侮辱性外号、传谣、嘲笑……
      肢体欺凌:推搡、肢体冲突……
      关系欺凌:排斥、孤立……
      网络欺凌;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
      校园欺凌的特征:反复、恶意、当事人无法反抗。

 

      环节二:新的线索
      学生成功还原事件真相,剧情继续推进。教师呈现新的线索:小童的另一部分日记、心理测评报告。
      日记示例:

      “睡不着,闭上眼睛就是他们看着我冷笑的样子…… 我不敢和爸妈说……上学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坟墓……”
      心理测评报告示例:

      显示小童中度抑郁,有自杀想法,有自伤行为。
      师:小童最终休学了。就这样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看到小童的遭遇,如果用几个词来描述你的感受,会是什么?
      生1::愤怒。霸凌者无端的恶意让一个无辜的人变成这个样子,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变本加厉,那些旁观者只是看着无所作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真的太可气了,也蛮无奈的。
      生2:痛心。小童本来不用遭受这些的,好端端的生活变成一个牢笼,他还逃不出去,太难受了。
      教师呈现另一个线索:有人发现小童曾经点赞过这样一个视频……
      播放视频:《在校园霸凌中,不存在“旁观者”概念》。
      师:这个视频中哪句话引起小童的共鸣?
      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教师总结:是的,旁观者的沉默无形中是对欺凌者的纵容。
      师:如果还有一次机会,可以改变剧本中的人,你觉得最能改变谁?
      生1:同桌小兰,作为同桌离小童最近,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悄悄给予关心或者告诉老师。
      生2:同社团的小郭,首先是他觉得小童还挺好相处的,另外他和小童班里的人没有太多利益牵扯,能更客观把事实真相公之于众。
      生3:同班同学小李,他一开始就知道班上有几个同学品行恶劣,完全可以在一切刚有苗头的时候就做出一些行动,将欺凌扼杀在摇篮里。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还原事件真相,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特征,并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对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的想法和感受有更深的理解,提高对校园欺凌严峻性的认知,唤起作为旁观者站出来的责任感。

 

三、“义”起行动:回到过去


      师: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我们的剧本杀还在继续。现在,大家从剧本中的角色脱离出来,我们带着自己的性格、思想和能力,回到过去,成为小童身边无数个旁观者之一。这一次,我们的行动也许能改变点什么。
      每个学生拿到3张责任卡,学生根据责任卡上的描述与自己的相符程度,翻到剧本第二页,在卡牌页摆放责任卡。

      3张责任卡内容设计如下:

       剧本卡牌页设计如下:

      师:请仔细阅读每张责任卡上的描述,根据这些描述与自己的匹配程度,分别将责任卡放在责任卡区的对应格子。一共有4个格子,对应这就是我、有点像我、不太像我、这不是我。每个格子放的责任卡数量没有限制。
      在学生摆放完毕后,教师说明责任卡如何计算责任分。
      师:责任分的计分规则如下,责任卡区的每个格子对应着不同的赋分。放在“这就是我”对应格子的,每张卡得3分,放在“有点像我”对应格子的,每张卡得2分,放在“不太像我”对应格子的,每张卡得1分,放在“这不是我”对应格子的卡不计分。请将算好的责任分写在责任卡区下方的空格中。
     学生计算完各自的责任分后,统计全班责任分最高的同学。
     师:想请这位责任分最高,很有责任感的同学来分享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帮小童?
     生:如果小童被欺凌了,我可能会去想办法制止,然后安慰小童。再悄悄去找老师,把小童被欺凌的事情跟老师说。如果还不够的话,就报警,用法律来制裁。
     教师小结学生说的帮助行为,补充介绍干预欺凌可以考虑的五个方面。
     1.直接介入:在欺凌现场,看能不能做些什么直接干预欺凌或制止欺凌;
     2.分散注意:在欺凌现场能不能做些什么间接影响欺凌的发展或暂停欺凌;
     3.事后关怀:想想被欺凌者需要哪些慰藉,去给予关怀;
     4.求助他人:有哪些外援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
     5.记录佐证:能提供支持的证据可以是什么,怎么获取。
     让学生在空白的行动卡上写下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具体可操作的行动,一张行动卡写一个行动。填写完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写的行动卡的数量,作为自己的行动分,写在行动卡区下方的空格处。
     各小组采用小组接力的形式,将不重复的行动卡贴到教室黑板的对应类别下。一组一条,若没有补充就跳过。
     黑板板书示例如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旁观者需要保护好自身安全,录音录像需要事后询问小童本人是否愿意曝光这些证据。)
     小组接力结束后,让学生计算自己责任分和行动分的乘积。教师统计责任分*行动分≠0的人数和最高分。
     教师小结:我看到这次站出来的旁观者数量可观。只要每个人有一点责任感,掌握一点介入的方式,就可能改变被欺凌者孤立无援的境地。
     教师揭示隐藏任务:请责任分和行动分乘积最高的同学示范自己其中一张行动卡上的内容,要求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到位。

     生(示范告诉政教处老师):xx老师,我想请你帮个忙。我们班上的同学小童被欺凌好久了,有人给他起侮辱性外号、造谣他,有人孤立排挤他,最近他手上还有伤口。他的状态很不好,老师你可以帮帮他吗?
     教师予以认可,总结态度、语气、措辞等,全班同学掌声支持。
     隐藏任务达成,教师播放视频:《遭遇校园霸凌应该怎么办?你的未来,我守护!》节选片段,罗翔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说明。
     教师展示数据:81.4%的中学生曾经做过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34.7%的学生曾多次旁观过校园欺凌事件。旁观者积极干预,有效制止和结束校园欺凌概率达57%!
     教师小结:法律和研究结果为制止欺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设计意图:通过量表的题项具体化评估学生的责任感,在系统的干预欺凌方法的引导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干预校园欺凌的举措,并知道干预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四、总结升华:剧本与现实


     教师呈现小童的开放结局:“剧本中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当时,小童遇到了你们,也许ta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ta会拥有正常的校园生活,可能还会有自己的三两好友……”
     教师总结:而在我们身边,小童经历的事情,或许正在默默发生着。旁观者这堵背景墙,可以是冰冷的,也可以是像今天教室里这块黑板一样,是滚烫的,而这堵背景墙,恰恰也是抵御欺凌这场雪崩最有力的武器。我们每一个旁观者都是欺凌事件中的变数,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被欺凌者的人生。
     设计意图:点题,升华主题,强化学生积极干预校园欺凌事件、创造和谐校园环境的责任意识。

 【活动感悟】


     活动理论基础扎实。本活动的理论基础是旁观者五阶段干预模型,这一理论模型紧密贴合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旁观者干预行为选择的递进和相互关联。活动过程中结合法律和研究数据的支持,做到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活动设计形式新颖。本活动采用了剧本杀的形式,借助当下在学生中流行的游戏方式将校园欺凌问题融入其中,环节间过渡自然,环环紧扣,通过线索推理、卡牌使用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化的情境中沉浸式地理解校园欺凌的特点和影响,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
     活动学生参与度高。作为一课时的活动,活动环节是比较紧凑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紧跟节奏,充分参与其中。同时,在剧本杀的设定下,学生可以在一个开放、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没有任何压力与束缚,学生的表达都是自发、真实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有体验,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高敏. (2017). 校园欺负旁观者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2]游志麒,徐钰,张陆.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在初中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1):7-10.

 

 

课题、获奖情况:本心理辅导活动课已送评杭州市优质课,获奖结果暂未公布。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拱秀路538号浙江省萧山中学

邮编:311200

联系人电话:19906799766

邮箱:534246348@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