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灭“FIRE”行动---当遭遇批评时

                                                        灭“FIRE”行动---当遭遇批评时

【适用年级】
        高一、高二年级
【理念阐述】
      按照霍尔的情绪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阶段的情绪处于疾风暴雨时期,情绪表现强而迅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犯错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中除了积极的鼓励,适时客观的批评能让孩子更了解自我,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但是现实中不少青少年由于父母长辈的溺爱导致孩子抗压能力太弱,稍有批评就非常情绪化,从而与家长、老师等产生过激的行为。本人在学校做过批评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约八成左右高中生在面临批评时都会带有愤怒、恐惧、不解等情绪,有些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对学生的人际状况造成很大的影响。
     马克·墨菲在《用事实说话》一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透明化沟通FIRE模型,他倡导遭遇批评时从事实到解读,到情绪反应,再到期望的理性结果。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逐步增强,如果适当加以引导,及时调整情绪,将注意力从情绪调整到基于事实的解读上,就能够很好地应对批评,提升情绪管控与挫折应对能力。
【辅导目标】
     1.了解与理解
    了解FIRE结构模型,明白遭遇批评时从事实出发对于情绪调控的重要性。
     2.体验与感悟
     通过交流分享面对批评的情绪调控方法,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增强学生面对批评的信心。
     3.尝试与学会
     通过案例解读与分享,学会在面临批评时用FIRE模型解读事实,及时调整自我情绪的方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板、写字笔、FIRE分享单

【活动设计】
(一)引出批评
 暖身游戏:情绪快问快答
1.游戏规则:由老师提出一些情境,全体学生必须不假思索地在白板上写出面临情境时产生的情绪,并用1-10级数字表示情绪程度。
   (1)你上学只迟到两分钟,却被老师狠狠批评了。
   (2)你买了一双想要很久的球鞋,好兄弟却说好LOW,直白地鄙视了你的品位。
   (3)晚自修时你后桌的同学一定要与你打闹,结果被老师看到了,老师批评了你。
   (4)周末回家,上了一周的课感觉很累,你拿起手机先玩一下,没想到妈妈看到了就是一顿臭骂。
2.小组讨论:
      看一下自己白板上写的情绪感受,再对比下别人的情绪反应,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数字写得都比较大,看来我对批评的反应比别人更强烈。
      生2:我看了看小组内的同学,基本都是以生气为主,看来我们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
3.教师总结:
      面对积极正向的评价,我们有会有积极的情绪与行为;但是当遭遇到别人的批评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糟糕的情绪和感受,这些情绪和感受就像落在我们心上的小火苗,可能灼伤我们的内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当遭遇批评时”,谈谈该如何去灭“FIRE”呢?
      设计意图:通过快问快答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分享与总结顺利引出灭“FIRE”行动的情绪话题。
(二)体验批评
      在你们的生活中,肯定经历过家长、老师以及同学的批评吧,那时的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身边的情境案例中去感受批评!
1.心理情景剧:被批评的小余
      学校晚自修晚读时间,小余由于来得非常匆忙,出了许多汗,到班级第一件事就是开个窗户,靠窗吹风。这个时候,班主任进来了,他看到小余大汗淋漓,没有在晚读,还开窗户,于是立马关上了窗户,并严厉训斥:“小余,你还有没有规矩,晚读时间不晚读,还开窗吹风!”
小余也非常生气,他也二话不说直接跑去打开窗户,老师又把窗户关上,于是几个来回,他同班主任吵了起来... ....
2.小组讨论:你怎么看待小余的做法?
      学生1:我觉得小余并没有错,他只是吹吹风而已,老师没有了解情况就随意批评不应该。
      学生2:小余是应该是气过头了,他应该跟老师解释清楚,这样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冲突。
3.教师总结:
      批评会带来情绪小火苗,如果任其蔓延,就有可能带来行为上的熊熊烈火,便做出了许多不理智的行为,那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又是如何面对批评的呢?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转换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受到批评时的心理感受,逐步催化团体同理,将本课聚焦到面对批评的主题上。
(三)战胜批评
 活动一:觉察“火”源
    播放轻音乐并引导学生进入冥想: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让自己放松,轻轻的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鼻子缓缓的把气息吸入,感受气息流过你的喉咙,胸腔,直到把所有的气息都吸入到腹部为止,感觉腹部微微的鼓起,屏住呼吸,然后把气息从嘴中缓缓吐出,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做三次深呼吸。每一次的呼吸都让你更加的放松... ...
     仔细的聆听音乐的节奏,回想下你曾经遭遇过的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批评,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去应对的,被批评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结果又发生了什么呢?... ...           
2.坦诚交流会:
  (1)在活动单上用隐喻画表达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
  (2)小组分享交流当时的情境、情绪和行为?

 

      生1:我画的是一颗心,这颗心却长了一嘴的獠牙,初三的时候,因为肚子疼没有跑步,体育老师过来就批评我,后面我解释了他还不依不饶,我当时很生气,真得很想去咬他。
     生2:我想到的是每次我成绩考不好的时候,我妈就会训斥我,也不管我是不是有努力,当时我的情绪就像是一团火焰,一点就着,又委屈又愤怒,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心理想着再也不努力学习了。
     生3:我画得很平淡,我被批评时虽然当时有点不爽,但事后我也想了想,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也就慢慢接受了批评。
3.教师总结:
     当我们遭遇批评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产生愤怒、委屈、忧伤等过激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左右了我们的想法,让我们做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行为;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能够理性思考,正确面对批评。
活动二:灭“火”行动
    过渡语:当遭遇批评时,我们首先应该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在处理完自我情绪以后,要学会理性分析,用事实说话。接下去老师将介绍一种FIRE模型,去发现“FIRE”的本质,学会理性对待我们遭遇的批评。
1.教师讲解:
      FIRE模型——用事实说话,不被情绪所左右。它有四个组成部分:
   (1)Fact:事实,你看到/听到了什么?
   (2)Interpretation:解读,你如何解读这些事实?
   (3)Reaction:反应,你有什么情绪/感受,已经你采取了哪些行为方法?
   (4)End:结果,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教师:当我们遭遇批评时,会很自然的产生强烈情绪反应,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自我情绪,用FIRE模型依据事实重新进行梳理,从而做出最理性的判断。
2.小组讨论:用FIRE模型解读小余事件

        事实

我晚自修没有晚读,还开窗吹风,被老师批评。

       反应

平静,我要与老师好好沟通。

解读

老师并不是故意针对我,他只是想让我遵守班级规矩。

       结果

老师能理解我这次的错误,并且知道我的缘由。

3.小组分享:
       请学生用FIRE模型聚焦事实,从事实角度重新分析下自己曾经遭遇的批评,然后再次体会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学生1:重新用fire模型去解读后,我的心情释然了,原先我一直都想着老师怎么只批评我不批评抄我作业的同学,现在发现自己先有不对的地方,也明白老师并不知情才只责备我。
       学生2:纵然我妈也有做的不多的地方,但是事实是我的成绩的确考得很差,妈妈这么批评我主要还是希望我下 次能考好点,只不过方式没有那么好,并不是要诋毁我。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当遭遇批评的时候,如果能够聚焦事实,正确解读事实,那我们心头的火,自然就会灭了。

      设计意图: 该环节是应对批评的工作阶段,通过冥想感悟宣泄批评带来的负面情绪;通过灭火行动学会用FIRE模式理性面对批评,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树立再次应对批评的自信心。

(四)感悟批评
      活动:感谢批评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当初批评你的人,然后一起默读:“谢谢你,曾经批评我的人,虽然我当时很不舒服,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是你的提醒让我变得更好!”
     灭“FIRE”行动,呵护心灵;常怀感恩,理性对待!
     设计意图:通过感谢批评活动,能够对本课主题进行升华,并且能带着对批评的新认知重新踏上人生之路。

【教学反思】
      本课以面临批评时的情绪辅导为主题,切入点小而精,使得主题更有针对性、更深入。设计上以“火”为主线,从引出火苗--感受怒火--灭火行动,环节设计顺畅、层层递进。本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注重学生团体动力的作用。本课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团体动力的启动与催化上做好功夫。所以本课课前需介绍团体规则,第一环节的热身要形成团体凝聚力,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第二阶段案例分析要逐步催化团体动力,聚焦课堂主题,只有团体动力氛围足够好才能更好地进入到工作阶段的活动中。
      2.工作阶段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要着重处理好工作阶段的两个活动。首先,冥想活动应尽可能让学生投入到冥想情境中,尽量体验情境中的情绪状态,并通过隐喻画宣泄情绪,接纳自我;以Fire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灭火行动,通过讲解了解理论,先组织学生用理论去分析小余的案例,再由此及彼过渡到自我的情绪调解,这样就会更好地学会与运用此理论。
      3.教师要注意价值中立原则,引导学生而不是指导。批评的主题是比较敏感的话题,要想让学生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做出积极的改变,教师需在各项活动中始终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