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同理心,少年不可欺
——教育戏剧融合校园欺凌案例探讨
【活动理念】
同理心(empathy),也称“共情”“换位思考”等。Tichener提出同理心是一个客体人性化的过程,与他人接触交往中,走进对方内部世界,置身其中感知和体会对方的情绪、情感、体验。Feshbach认为产生同理心,有三种必要的成分:(1)认知成分:区分与辨认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2)社会成分:假设对方观点和角色的能力;(3)情感成分:经验情绪和反应的情感能力。本节课培养同理心从观察事实、理解情绪和学会表达三方面展开。
教育戏剧营造的是一种平等、开放、对话的方式。在人际冲突中通过角色扮演,结合当时的时间、环境,从而促进对这一角色的充分知识,能够提升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增进对他人的认识理解。在校园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学生缺乏同理心,以自我为中心,大部分学生作为旁观者,有很多学生并不能设身处地理解被欺凌者的感受,欺凌者并不觉得是自己的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练就同理心,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本节课从校园欺凌的角度结合教育戏剧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被欺凌者的感受和欺凌者、旁观者存在的不合理想法,不做冷眼旁观者,同理他人,帮助他人。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同理心概念,从绘本故事的演绎中掌握同理心两步骤。
2.技能目标:运用同理心两步骤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学会表达和求助。
3.情感目标:理解被欺凌者的伤心无助,体验表达自我感受和需求的愉悦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验被欺凌者的感受,运用同理心两步骤。
2.教学难点: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觉察和表达同理心。
【活动对象】
初一学生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矿泉水,课件、绘本故事《每一个善举》、任务单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活动:喂水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体验一个给对方喝水的游戏。
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负责拿一次性杯中的水,喂给另一个同学喝,过程不允许交流。
提问:(1)喝水的同学感觉怎么样,是否能顺利喝到水?
(2)怎样才能让对方舒服地喝到水,喂水的同学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学生回答:感觉喝的太快了,有点被呛到。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感觉,控制水温、水量、喂水的速度和姿势等。
师:在人际交往中,为了减少矛盾彼此能更好地相处就需要为对方考虑。这种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同理心”,我们今天上课的主题就是“练就同理心,少年不可欺”。
呈现同理心概念:同理心也称共情,换位思考,是能够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用一个简单的游戏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做事情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引出主题。
二、团体转化阶段:情境建立
绘本故事:《每一个善举》
那年冬天,班上来了位新同学,叫玛雅。家境贫穷的她穿的衣服又旧又破,鞋子还是春天的单鞋。大家都不喜欢她,没有人愿意跟她成为同桌,也不愿意跟她玩。几周过去了,我们每天都会悄悄议论玛雅,嘲笑她的衣服、鞋子和她带来的奇怪午餐。
一天,玛雅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和一双看上去很贵的鞋子来到学校。但是鞋子和裙子好像是别人穿过的。“我给她起了一个新名字,”肯德拉小声说,叫“新不了”。她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从二手商店里来的。”我们都大笑起来。玛雅一个人站在围栏边。她手里握着一根跳绳,但是她没有走过来问我们要不要玩。过了一会儿,她把绳子对折,把两端绕在两只手上,开始跳起来。她围着整个操场一直不停地跳。她一次都没有抬头看,只是一直跳,跳,跳。
提问:1.如果你是玛雅,当其他人欺负冷落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2.如果你是她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我会觉得难过、伤心、无助,渴望得到理解。我会去安慰她,理解她。
设计意图:通过绘本故事让学生代入主人公的角色,理解当事人的感受。
三、团体工作阶段
1.教育戏剧:阶段一(角色扮演)
师:故事中的玛雅遭遇了校园欺凌,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体验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感受,四人小组扮演三种角色——欺凌者(肯德拉),被欺凌者(玛雅),两位旁观者。流程:邀请四个学生,一个扮演肯德拉,一个扮演玛雅,两个扮演旁观的学生。
【定格画面】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绪和想法。将嘲笑孤立玛雅的情景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并定住。
【思路追踪】教师拍打每个学生的肩膀时,学生需要说出他的内心想法。
欺凌者:“我觉得很好玩,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
被欺凌者:“大家都不理我,排斥我,我真的很难过。”
旁观者1:“这是别人的事,我不用多管闲事。”
旁观者2:“我觉得玛雅还挺可怜的,但我不知道做什么。”
师:在刚才的表演中,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玛雅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生1:我看到了大家都在孤立玛雅,她会很伤心、难过。
生2:我看到了玛雅非常弱小,听到有人嘲笑她,她应该会害怕、生气。
(去角色化,让每个扮演者回归自己的身份,不要带入角色)
师总结:需要真正体察对方的感受,做到同理心的第一步就是:换位观察(我看到+听到的事实)。比如我们观察到玛雅被其他同学孤立,非常的无助难过。
设计意图:教育戏剧通过对冲突事件的重新演绎,表演的方式让每一位同学更直观体会到自己的角色给事件的影响,也了解到被欺凌者以及旁观者对这个事件的看法。结合非暴力沟通,引出同理心第一步。
2.阶段二(你的感受我懂)
师:上个环节中,欺凌者和旁观者很难觉得是自己的错,现在请其他同学作
为心灵天使,站在受欺凌者的角度,想一想用一句话与欺凌者,旁观者对话,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
【教师入戏】教师披上校服,依次扮演欺凌者和旁观者,接受学生的劝服。
【坐针毡】从欺凌者角度:
教师:玛雅确实是穿的很破旧的衣服,看起来很脏呀,叫她“新不了”没有错吧。
生1:她家庭困难又不是她的错,你这样说对她伤害很大,更加没人原意跟她玩了。
教师: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开玩笑的方式,没有那么严重。
生2:开玩笑的方式很多,那你喜欢别人这样说你吗?
教师:这样说她的又不是只有我一个,她不喜欢可以说出来呀。
生3:可能她说了怕你们说的更严重,不管别人怎么样,你都不应该欺负她。
教师:好吧,我可能要反省一下,那应该要怎样跟她相处呢?
生4:你可以发现她的优点,他也是个很善良,爱学习的人呢。
从旁观者角度:
教师:我当时也在旁边嘲笑玛雅,感觉多一个人少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同吧。
生5:如果大家都是你这种想法,只会有更多的人欺负她。
教师:就算我一个人愿意帮助她,说不定我也会被别人欺负。
生6:你可以跟老师说,或者找其他同学帮忙。
教师:我怕别人说我多管闲事。
生7:那你想过如果是你被欺负,会又多无助伤心,或许你帮了她之后才会有更多人出来帮她。
教师:好吧,那我又能做什么帮到她呢?
生8:她可能希望你可以当场制止或者事后安慰她,给她支持鼓励。
师总结:刚才的活动能让我们看到欺凌者和旁观者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心灵天使们也更好地理解了受欺凌者的感受,帮助玛雅表达了她的真实想法。做到同理心的第二步:换位理解和表达(体会自己/他人的感受、表达需求)。
设计意图:对欺凌者、旁观者的不合理想法进行辨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引出同理心的第二步。
3.实战演练
师:如何运用同理心的步骤化解生活中的矛盾,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两个案例。
规则:全班分成8组,1、2、3、4组负责案例一探究,5、6、7、8组负责案例2的探究。
案例一:刘军周末回家写完作业好不容易有时间打游戏放松一下,刚打了5分钟,妈妈一下班回来看到刘军玩手机便说“天天你就知道不务正业,只会玩手机,快写作业去。”
案例二:班上纪律不好,作为班长,小丽负责登记违反纪律的名单,可是课后经常有同学说“不公平,每次都记我的名字,明明你也有讲话。”这让她很烦恼。
任务:运用同理心两步走写一写你观察到了什么问题,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有什么感受,进一步表达需求。格式:我观察到(事件): ;
如果我是当事人,我感觉到 ;我希望 。
设计意图: 从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结合同理心步骤让学生实际操作,加强对同理心的运用,落实到实际生活学习中。
四、结束阶段
1.绘本《每一个善举》后续
第二天,玛雅的座位空着。那天早晨的课堂上,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善良。
艾伯特小姐拿来一个大碗,盛满水。大家都围在她的桌边,看着她把一粒石子扔进水里。小小的波纹从石子向外荡漾开。“这就是善良的力量。”艾伯特小姐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像波纹一样,向整个世界发散力量。”
然后,艾伯特小姐让我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做过的善举,并且扔下一粒石子。约瑟夫为他的奶奶扶过门。肯德拉帮忙给他的小弟弟换尿布。甚至讨人厌的老安德鲁都做过好事。“我帮过老师把书搬上楼。”他说。艾伯特小姐说确有此事。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玛雅还是没来上学。每天早晨,我慢慢地朝学校走着,希望这一天玛雅会回来,看着我微笑。我对自己保证,这一天我一定会用微笑回应她。“每一个善举,艾伯特小姐说,“都会让这个世界变好一点点。”
师总结:每一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在考虑自己感受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每个人多做一件好事,那这个世界会因你而更加美好!
2.歌谣结束
人际交往不简单,冲突时有常发生。
人生自古无完人,欺凌事件莫出现。
旁观冷眼心难安,主动助人寻帮助。
理解他人并不难,同理心来两步走。
换位观察说事实,换位理解你我心。
换位表达我需求,每人善举真善美!
【活动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是任教班级中有经常有被孤立的学生,班上没人愿意跟他玩。以及咨询个案中欺负别人的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存在错误,出于开玩笑欺负他人。缺乏同理心会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还会影响班级的和谐气氛。校园欺凌主题的课程容易让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代入角色化,本节课结合教育戏剧,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可以减少欺凌事件对学生的伤害。课程的亮点是采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让学生演绎绘本故事主人公被欺凌的经历,引发共鸣。第二阶段教师入戏,让学生参与辨析欺凌者和旁观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理解被欺凌者的处境。从别人的经历中感同身受,再结合学生会经常出现的与父母产生冲突,被人误解的情景灵活运用同理心步骤解决问题。但这节课程的挑战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教育戏剧训练,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需要灵活地应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总结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和资源。
参考文献
[1]潘晗希, 郭杨, 高齐,等. 共情准确性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 应用心理学, 2022, 28(3):15
[2]马凤婷. 教育戏剧在初中生冲突事件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19):3.
[3]马利文, 赵小刚. 初中开设教育戏剧活动课程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09S):2.
[4]潘祝年. 绘本阅读干预视野下的儿童同理心发展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