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受到疫情影响,居家网课成为特殊时期下的常态化教育模式,但这也就意味着孩子跟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陡然变多。网课一段时间后,有不少学生反馈跟父母待一起久了觉得很烦躁,父母总想知道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对于一个已经进入高一一段时间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从依赖成人到寻求独立自主的关键过渡期,有着强烈的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但显然,一些父母未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这一变化,仍然保持着过去时时过问、处处关心的模式,这势必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与此同时,通过对一些学生的采访调查了解到,很多学生会觉得跟父母之间关系不好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过于固执、不理解自己,并且倾向于觉得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是处于弱势地位,自己只能被动接收父母对自己的“支配”。因此,在面对亲子冲突时,一些学生倾向于回避的态度,一些学生甚至会选择与父母进行正面“对决”的方式来应对冲突。但无论哪种,对于关系来说都是一种损害。因此,帮助高中生更理性客观地理解亲子冲突,鼓励他们在面对亲子矛盾时化被动为主动,用灵活巧妙的方式,积极寻求改变便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理念】
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仅受到双方空间距离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双方心理距离的影响。所谓心理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以亲密程度和接纳认同程度作为基础的一种距离远近的主观判断。在亲子关系中,同样存在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它体现的是亲子双方在情感层面的亲近/疏远程度。
此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 Lerner教授所提出的发展情景论指出儿童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父母怎样对待他们的子女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子女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同时,儿童对父母的影响又会间接影响到自身,这也被称之为“儿童效应”,这一效应说明了儿童青少年完全可以成为关系中的主动者。
综上,本节课希望通过“爱(心理)的距离”这个概念,帮助学生暂时从自己是亲子关系中的“被动受害者”这一负面感受中抽离出来,以第三视角审视当前的亲子关系;再以发展情景论作为理论基础,向学生传递自己可以是亲子关系中主动者的积极理念,鼓励学生主动与父母之间产生更多的积极互动,拉近爱的距离,从而实现自身的积极发展。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亲子之间合适的“爱的距离”的特点。
情感目标:体会和感受不合适的“爱的距离”对亲子关系的损伤;激发学生成为关系中的主动者的内在动机。
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觉察亲子之间 “爱的距离”是否合适;能够将课堂所学迁移至自身的亲子关系,做关系中的主动者,积极化解亲子冲突。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需要保持一定的爱的距离;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关系中的主动者,并积极想办法化解亲子冲突,不让爱的距离走远。
活动难点:如何有效激发学生成为关系中的主动者并尝试积极化解亲子冲突的内在动力。
【活动对象】
受到疫情影响在家上网课的高一(第二学期)学生
【活动时间】
40分钟
【活动形式】
腾讯会议线上课堂
【活动准备】
提前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收集课程所需的调查问卷结果;调试好直播上课设备;剪辑课程中所需的视频片段;课前提前进入直播间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投票;要求学生提前打开摄像头并调试好麦克风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暖身活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1. 活动规则: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这个句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_____,而是_____。
2. 教师展示例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师提问:这句话可能是谁对谁说的?什么情况下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生1:当一个人暗恋另一个人时。
生2:当儿子看着垂垂老矣的父母亲时。
生3:当亲子之间有很多隔阂时,父母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这样的话。
(小技巧:因为绝大多数同学会联想到暗恋等与爱情相关的情境,较不容易联想到与亲子相处有关的情境,为了更好地引出课程主题,建议在课件上放一些与亲子互动有关的图片,对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
3. 教师总结: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都表达出了一种对关系的遗憾与失落。因为他们之间的那份情感得不到回应,爱无法流动,爱也因此有了距离。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聚焦在亲子之间,来深入感受一下所谓“爱的距离”究竟是什么?“爱的距离”多远合适?以及作为关系中的当事人,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动态调控“爱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课堂热身小活动,激发同学们对“距离”的兴趣和思考,并进一步依据同学们的回答顺利引出课程主题——亲子之间“爱的距离”。
二、展开阶段——感受“爱的距离”
(一)播放视频一:经过剪辑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男孩朱朝阳和母亲相处的一个片段(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XfTDHDqHGPiKU4E-Hhkig?pwd=nvg4 提取码:nvg4 )
1.观看完视频后邀请同学们对视频中这对母子之间“爱的距离”的远近进行评估。
师:假如左边的圆代表男孩,右边的圆代表男孩的妈妈。基于刚刚视频中所呈现的生活情景,你觉得他们之间“爱的距离”符合以下哪种情况?
(此处有图片,但是图片上传不成功,可点击此链接查看图片:https://pan.baidu.com/s/1dTSZ48CIe9R5j_Z3VrXSJQ?pwd=u6tn 提取码:u6tn )
2.教师在课前提前设置好非匿名投票窗口,课中发送给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做出判断后,教师根据投票情况选择一些同学进行分享。
(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选择会比较集中在1或者2上,但是有时也会出现有一些学生选择了3或4,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的投票情况挑选选项对应的同学进行分享。)
生1:我选择了1,因为我觉得这对母子之间互相不理解,有比较深的隔阂,所以我觉得他们之间爱的距离比较远。
生2:我选择了2,因为我觉得他们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是并没有很激烈的冲突,彼此都还是爱着对方的,尽管孩子对母亲的行为表现出了抗拒,所以我觉得他们是一个相接但不相融的状态。
生3:我选择了3,我也是觉得这对母子之间是彼此爱着对方的,所以是有交集的,只不过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所以他们之间相处并不是很融洽。
生4:我选择了4,因为我觉得这个妈妈太过控制了,管得太多了,导致孩子都没有了自己的空间。
教师总结:虽然同学们的选择存在差异,但是从大家所阐述的理由来看,大家都倾向于觉得这对母子之间是不亲密的,心与心之间是存在隔阂的。那选择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我们目前对于“爱的距离”的理解不同。
3.教师过渡:到底什么是“爱的距离”?“爱的距离”多远合适?接下来要看的这段视频也许可以给到大家更清晰的回应。与此同时,刚刚同学们也都提到了视频中的这对母子之间是存在隔阂、摩擦的,那老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摩擦就会让爱的距离越来越远吗?”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打在留言区,然后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看下一段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段视频帮助同学们对于亲子之间爱的距离产生大概的感知,为后面进一步理解合适的爱的距离做铺垫。
(二)播放视频二:经过剪辑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男孩方一凡和母亲相处的一个片段(视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aT82HA9dqVuSfp9VOVoJQ?p wd=ly5w 提取码:ly5w)
1.观看完视频后邀请同学们对视频中这对母子之间“爱的距离”的远近进行评估。
师:假如左边的圆代表男孩,右边的圆代表男孩的妈妈。基于刚刚视频中所呈现的生活情景,你觉得他们之间“爱的距离”符合以下哪种情况?
(此处有图片,但是图片上传不成功,可点击此链接查看图片:https://pan.baidu.com/s/1dTSZ48CIe9R5j_Z3VrXSJQ?pwd=u6tn 提取码:u6tn )
2.教师在课前提前设置好非匿名投票窗口,课中发送给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做出判断后,教师根据投票情况选择一些同学进行分享。
(注:通常情况,学生的投票会比较集中在3和4上,当然偶尔也会出现个别同学选了1或2,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生1:我选择的3,因为我觉得这对母子间的相处是朋友式的,很轻松,彼此有交流,但是又能够尊重对方的一些喜好,有给对方留有个人的空间,所以我觉得他们之间爱的距离是比较近的。
师:那为什么没有选择4呢?
生1:因为我觉得4看起来有点过于近了,给我的感觉不是很舒服。
教师继续提问。
生2:我选择的也是3,我觉得这对母子之间相处大体是融洽的,但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摩擦和意见不一致,所以又还没有到达4那种状态,相较之下我就选了3。
师:所以你是觉得如果能达到4这种状态的话会更好?
生2:对。
师:这么听起来你跟刚刚那位同学的观点存在差异哦!其他同学觉得呢?如果是你自己的话,你会希望跟父母之间爱的距离是3还是4的状态?
邀请大家把自己的选择直接打在留言区。
师:我看到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3,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还想找几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3这样不远不近刚刚好。
生2:和父母之间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近,否则都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了。
生3:3的状态就像是朋友之间的相处吧,互相尊重,可以平等交流的状态。
师:听了刚刚几位同学的回答,感觉现在同学们已经大概能够感知到爱的距离指的是什么了。“爱的距离”它是一种心理距离,具体指的是为亲子之间以亲密程度和接纳认同程度作为基础的一种距离远近的主观判断。
同时,通过对刚刚两段视频带给我们感受的不同,我们也能感受到亲子之间令人舒服的爱的距离大概是什么样的,具备哪些特征。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总结一下合适的爱的距离都具备哪些特征?以及,什么又会成为我们与父母之间保持合适的爱的距离的阻碍?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总结:
令人舒服的“爱的距离”的特征 |
阻碍 |
|
1.父母太过关心孩子,什么都要过问 2.脾气暴躁,不能冷静沟通 3.有不满也憋在心里不说 4.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告诉父母 5.互相不理解,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
师过渡:刚刚大家一起总结出的那些可能会成为我们与父母之间保持合适的爱的距离的阻碍看起来都是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的一些亲子摩擦。大家还记得此前老师提出的那个问题:摩擦就会让爱的距离越来越远吗?通过刚刚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摩擦确实是会影响我们对于当下爱的感受,但会不会让爱走远,还是要看亲子相处的智慧。那面对亲子相处中这些或许无法避免的摩擦,作为关系中的一方,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做些什么,尽可能降低摩擦对关系的损害,避免让爱的距离越来越远呢?
设计意图:通过针对第二段视频的讨论,引出合适的爱的距离具备的特征。同时,通过对前后两段视频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自然而然总结出那些可能会成为我们与父母之间保持合适的爱的距离的阻碍,为后续环节的讨论做铺垫。
三、深入阶段——保持合适的爱的距离,我可以做什么?
情境讨论活动规则:教师呈现一例典型的居家网课期间的亲子摩擦情境,邀请同学们出谋划策,思考情境中的主人公可以如何巧妙又有策略地化解摩擦,不让爱的距离走远。
情境——小雪:“妈妈又不敲门,随便进出我的房间,嘴上说怕我学习饿着了给我送点吃的,但我总感觉她就是不信任我,想要看我到底有没有在学习。”
师:大家应该能够感受到情境中的小雪此刻烦躁的内心,如果长此以往,她对于妈妈的不满情绪会逐渐堆积,最后影响到母女之间的亲密感,让爱的距离拉远。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小雪,帮助她化解与妈妈之间的摩擦呢?
(注:为了增强线上课堂的互动感和学生的参与感,也为了让学生提出的方案更加落地和契合实际,教师可以要求下一位发言的同学对上一位同学提出的办法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生1:也不敲门随便进出妈妈的房间,让她感受一下,被人随便进出自己房间是什么感觉。
生2:我觉得上一位同学提出的办法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可能会引起妈妈的不悦,激化母女冲突。所以,我觉得如果非要这么做的话,那在这么做了之后应该冷静下来跟妈妈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3:我觉得上一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但也许妈妈听了之后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明确地向妈妈去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比如就可以明确告诉妈妈:当她随便进出自己房间时,会让自己分心,打断自己学习的思路;如果真的担心自己学习饿着了,可以在学习开始前就把吃的这些都准备好,提前端进房间里。
生4:……
师总结:大家都非常有智慧。通过刚刚几轮发言下来,我们会发现也许我们所采取行动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但是如果什么也不做的话,放任心中的不满情绪蔓延,总有一天情绪会达到顶点而彻底爆发。到那个时候,亲子之间爱的距离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修补回来的了,亲子之间也许真的就“咫尺天涯”了。所以,相比什么也不做,做些什么总还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并且,当行动没有换来想要的完美结果时也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尝试是无意义的,它仍旧可以为我们的下次行动积累宝贵经验。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抛出的问题,通过针对生活中真实情境的讨论,引导同学们更客观理性地去看待亲子相处中的摩擦;同时,也激发同学们积极解决问题,做关系中的主动者的动力。
四、总结与升华——做关系中的主动者,让爱流动起来
展示课前收集的调查问卷“由于父母或者你的原因,而使你们之间发生冲突时,你都会做些什么尝试化解,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师过渡:在上课之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同学们所写的他们在面对亲子摩擦时尝试过的一些应对方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看能不能给到大家更多的启发。
部分问卷结果展示:
1.让一步,不跟他们吵。 |
6.冲突的尽头是吃饭,吃饱了就好了。 |
2.冷静后再找他们聊天。 |
7.写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
3.我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 |
8.开个相关的玩笑,打哈哈过去,或者直接挑明白,你这样做让我感到不舒服,希望下次不要这样。 |
4.和姐姐诉说,请姐姐帮助我和父母诉说。 |
9.察言观色,等待时机,主动示好。 |
5.主动搭话,为他们点做事。 |
10.出门散心,去我想去的地方做我想做的事。 |
师总结:通过这些回答我们可以感受到亲子摩擦再正常不过了,但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也当作是关系中的主动者,主动出击,积极想办法,尝试以我们的智慧去化解摩擦,便不会让摩擦疏远我们与父母之间爱的距离。就像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儿童也可以成为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成为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源。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放在主动者的身份,积极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去影响我们的父母,最终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还是会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出源自学生的真实的应对亲子冲突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面对亲子冲突时自己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进一步强化同学们成为关系中的主动者的内在动机。
【活动反思】
1.本节活动课的设计是基于疫情之下居家网课、办公后亲子冲突变多这一社会现实,契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所以,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教师也做到了尽可能站在中立位置,倾听学生的表达,尊重学生的感受,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避免让学生产生教师是站在家长一边的消极感受。
2.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线上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前调查、课中投票互动、留言互动、轮流点评发言等方式尽可能地去弥补线上教学相比线下教学在与学生互动上不足的这一缺陷。但这对教师对于课堂每一环节的时间的精准把控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充足准备,灵活应对学生在线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发言,把控好课程重难点,否则容易出现课程头重脚轻、无法落地的情况。
3.学生是否真的能够领悟关系中的主动者的真谛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踪了解。也许可以考虑给学生留一个家庭作业,请学生记录接下来一周自己主动拉近与父母爱的距离的时刻,让课程感悟得以在生活中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