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世界
——寻找意义感
何莎 四川省温江中学 1862811081
●设计意图
人人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仍未停止对自己本质的追问——“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这个时代,意义感的缺失正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情况。或许有的人觉得,过一日算一日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何必费尽周章去寻找什么意义。但实际上,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来说,追寻意义感都是非常重要的。Frankl在《人类的意义探索》中指出,人类天生具备一种生命意义的内在动力。当我们相信生活有意义,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义的时候,就能获得到对生活的掌控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高中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学习似乎再无其他,每天“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使他们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无聊”“没意思”成为现在很多学生的口头禅。高中生的无意义感还可能跟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人需要为自己度过的时间赋予意义,这叫做“理性化”,它指合理地指向有意识的目标实现的行为,获益大于付出就是有意义的。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采用ACT心理疗法设计活动,A=接纳内部体验并且安住当下,C=选择一个价值方向,T=采取行动,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寻找意义感。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认识到“无意义”普遍存在,同时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己,用探索的心态来明白“意义感”是被建构出来的。
技能目标:学生能根据所学的内容试着去积极探索自己的生命,寻找到意义感。
●活动重难点
1、寻找到生活的意义感。
2、赋予“无意义”意义感。
●适用年级及课时
高二年级 一课时
●活动准备
课件、彩笔、硬纸板、剪刀
●活动过程
一、热身阶段——体会“无意义”
老师:上课起立。
全班站起来后,老师突然保持静止不动10秒。
老师提问:在刚才静止10秒的时间内,你有什么感受,你都做了什么?
学生:老师生气了;我呆住了,我不敢说话了;我不敢动了.......
老师:在刚才静止10秒的时间里,我们没办法把“正在发生”的事情放置到一个“熟悉”的框架里,就会怀疑发生的事情,可能还会比较慌乱,可能有同学会觉得无聊。大家再试想一下,如果刚才不是10秒钟,而是一分钟,甚至是一个小时,一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当这个时间被无限拉长,你长期陷入这种状态,它可能会对你的内心带来什么困扰?
学生:崩溃;精神分裂;抑郁.......
老师:当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跟我们的期待不相符时,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我们会一遍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挣扎于“没有意义”,进而行动力降低。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行动力降低的表现可能会“上课听不进去”、“拖延”、“躺平”.......今天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大家从这种负面状态中抽离出来,找到意义感,提升我们的行动力。
设计意图:课堂中用一个简单的行为实验让大家去体会“无意义”会带给我们的困扰,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活动阶段——形状世界
(一)接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形状
观看视频《形状世界》
视频简介:一个三角形出现了,它不知道去哪里,只知道往前走。它在路途中发现越多的边就越好走,于是它期待自己变成一个圆形。
老师提问:它为什么想变成一个圆形?
学生:速度更快了。
老师:一个圆形它可能获得了非常快的速度,但速度太快了,它好像也有自己的烦恼。大家觉得它会有什么烦恼呢?
学生:太快了,就无法停下来。
老师:是的,它可能太快了,看到自己喜欢的风景也不能停下来欣赏,遇到喜欢的朋友,也不能停下来交谈,它可能会失去跟广大世界的连接。但是三角形好像看不到圆形的烦恼,它每天都自我怀疑“为什么我不是圆形”,它可能会忘记自己的优势。三角形的优势有什么呢?
学生:三角形很稳定。
老师:对,三角形很稳定。假如刮风下雨了,它的稳定性让它能保持它的速度。每个形状可能都有它的优势和烦恼。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人生盲盒游戏,我在小组内准备了一个盲盒,请大家自己在盲盒内抽取一个形状。
老师提问:现在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形状,觉察这个形状的独特性。
学生:我的是完整的;我的像一个箭头,我很喜欢........
老师总结: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个形状,它的每个棱角,疑似残缺的弧形构成了它的独特性。就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缺点、天赋、长相、原生家庭、性格、体质、智力、爱好这样的一些独特性被打包成一个“你”的礼物。没有完美的形状,可能也没有完美的人。当我们比较迷茫的状态时,我们受到的阻力较大,速度可能会慢下来。其实没有关系,因为人生是场马拉松,需要不同的配速,不需要每天都是百米冲刺。
设计意图:意义的规律就在于独特性。通过一个抽盲盒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真正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不是一个符合公认标准的,所谓“好”的人。
(二)价值:生命的颜色
老师提问:我们每个人拿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但是大家再仔细看看,除了形状不一样,是否有相同的呢?
学生:颜色一样、材质一样、厚度一样。
老师:嗯,是的,它们形状是不一样,但是它们生命的底色是一样的,每个人成长的空间是一样的。如果它的生命有颜色,你期待它会是什么颜色?现在请你拿起桌上的画笔,给你的形状绘上美好颜色。
3分钟时间学生创作。
老师提问:
1、你为什么选这种颜色?
2、从第一次见到你的“形状”到绘画完成,它发生了什么改变?
3、这个改变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这是我喜欢的颜色,很清新;我觉得我的这个形状更美了;绘画的时候我感觉挺舒服的,我想把它创作出自己的特色。
老师总结:我们将自己的期待、态度、价值用颜色表达出来,这个是大家非常清晰的。在行动中清晰了自己期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人生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积极的体验。当我们在迷茫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期待什么”“我享受什么”,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探索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我想要什么就可以去追寻什么”我们可以用自己能掌控的方式安排自己的人生,它是最宝贵的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活动让学生明白,生活以我们自己可控的选择的价值为导向,那么自己不仅会拥有一种活力和喜悦之感,而且能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充实圆满和富有意义。
(三)行动:找到联结
老师:不去行动,终究无法创造出更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同时,我们也能在行动中打开与他人、世界的联结。请大家完成拼插作品,为你的形状找到适合它的位置,最后小组为作品取名。
步骤:
思考:请认真思考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1、你对这个作品满意吗?
2、作品中,你在哪个位置?这个位置重要吗?
学生:我的在最下面的位置,我感觉自己很重要;我的在中间,我感觉非常重要,我在C位。
老师:在行动中,我们帮它找到合适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它能发挥出它的功能,并且在这个位置它还建立了与他人的联结,找到属于它的意义。当我们只关注自己时,体会到的意义感是有限的;当我们开始关注“正在做的事情”是与他人有关系的,那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意义感。
设计意图:通过拼插游戏,让学生为自己的形状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不管这个形状在作品中的哪一个位置,邀请学生去观察形状跟形状的联结。它可能在作品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联结了很多个“他人”,也可能它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但是它都与别人建立了联结,它们共同组成了这个作品,这个联结可以称之为connection,它就是意义感的来源。
三、结束阶段-总结升华
老师:一个形状,只是我用剪刀随意剪的,你拿到的时候它不过只是一个“形状”,然后你用蜡笔赋予了你的“期待”,再搭建一个世界,为它找到适合的位置,这个过程,它变得好像不一样了。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大家产生了大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带给了它“意义”。
总结:当我们觉得正在做的事情是无意义时,觉察一下自己此刻的状态,发现自己的独特性;接着用探索的心态看到自己的期待,接着继续行动,在行动中去体验,这个体验就是有意义的。
老师:今天很开心和同学们度过这40分钟的时间,你认为这样的40分钟有意义吗?
学生:有意义。
老师总结:那这节课你喜欢的部分是什么?你又获得了什么呢?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去探索“正在做的事情”中喜欢的、期待的、获得的,以体验的方式去探索当下的生活,当我们增加了对自己的了解,我们就能做出对未来生活更好的调整和安排。那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天都将充满意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寻找意义感就是在行动中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体验就是有意义,并且呼应到课堂开始的问题,当我们开始探索自己,这个“无意义”就变得有意义了。在任何境况下,人都可以自主决定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并且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教学反思(反思点包括:教学方法、效果及感受、应注意事项、改进与提升的空间等)
本节课缘于一节李松蔚老师的课,李老师讲诉现代很多人都有一个困惑,他可能是一个三角形,但是他每天都在心里想:“我为什么不是一个圆形?我看到圆形的人过的很好。”这个时候这个人就落入到现代性的一个陷阱里:“人是橡皮泥做的,是可以随意塑造的。”但是这个人大概率就是一个三角形,最多把自己的棱角打磨一下,他真正要去思考的是:有无一个适合三角形的位置,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里就完成了一个心态上的转变,将“自我贬低”的状态转到实验性、探索性的状态,就是把无意义放到一个实验性的探索过程中去寻找意义。在这节课中,我深受启发,觉得可以设计成一节适合高中生的心理课。然后我又无意中学习到了ACT的理论,ACT心理疗法的真实含义是:接纳那些你无法控制的,然后承诺采取哪些能丰富自己生活的行动。简而言之,ACT的目标就是帮助我们开创丰富、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这节课基于上诉理论,通过ACT疗法的三个步骤帮助高中生寻找到意义感,
意义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可能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比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过渡也不够完美,课堂把控也不够,需要再针对提问好好思考。
3. 附件材料:
附本节课所用到的教学辅助资源,如学生学案、小组活动单;游戏、活动、小品、视频的脚本;故事、案例、绘本等文字材料等。
4. 参考资料
《ACT就这么简单》——罗斯·哈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