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树洞之外 ——探索亲子关系的边界

树洞之外

                 ——探索亲子关系的边界

作者

1.蓝伊琳、佛山市第一中学、528000

2.何佐钦、三明市第九中学、365001

3.张碧、北京市朝阳区人大附中朝阳分校、100028

 

【活动理念】

2021年7月,自“双减”政策发布以后,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双减”为孩子腾出了时间,也为父母缓和亲子关系创造了机会。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父母主导的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而核心问题就是关系,尤其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支持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初一学生大约 12、13岁,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巨变,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既对父母有依恋性、亲密感,同时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行为的独立性增加、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分歧冲突增多、父母的地位在初中生心目中开始下降等等。

基于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本节课以“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提升亲子关系为出发点,以树洞作为家的意象,围绕”树洞的故事“和”树洞之外“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亲子交往模式,学会设立安全而温暖的边界,最终掌握人际关系亲密性和独立性的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能够理解我与家的相处模式,且每个家的相处模式具有独特性。

2. 能力目标:真正体验不同状态和阶段下的亲子关系,探索我与家的理想相处模式。

3. 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掌握“我与家”的相处边界,理解我与家的相处模式具有变化性和发展性,并从中获得家庭团体动力。

【活动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对自己与家的相处模式有更加直观具体的认识,唤起家庭边界意识;帮助学生看到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不断明晰自己与家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树洞故事和树洞之外的故事”,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的自我觉察能力,最终获得家庭的团体动力支持,改善亲子关系。

【活动方法】

1. 教法:游戏体验法、问题启发法、绘画书写练习、叙事、小组讨论法;

2.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教具类: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视频2个;

2.学案类:《亲子关系学案》。

【活动时间及对象】

1课时,初一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游戏《松鼠与大树》(7分钟)

师(开场白):同学们,欢迎来到心理课堂!开始上课前,老师再跟同学们重申一下心理课堂的约定:请同学们在心理课堂上做到互相尊重、积极参与、关注感受和主动分享。约定课堂手势,当看到这个手势的时候要快速安静下来,我们来练习一下。

1.游戏《松鼠与大树》

师:“松鼠与大树”游戏规则介绍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热身活动,叫做“松鼠与大树”。

①3人一组,其中两人面对面站立双手击掌扮成大树,一人扮成松鼠,蹲在两颗大树中间(老师示范动作)。人数不够时,要让多出来的同学成为松鼠等待重组。活动有三种口令:

②第一个口令——“松鼠”,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就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的大树;

③第二个口令——“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就必须离开重新组合成大树,并圈住松鼠;

④第三个口令——“出发”,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不能保持原先组合,扮演大树的人可以做松鼠,松鼠也可以做大树。

⑤活动大概进行3轮(每轮5秒钟时间),请最后一次没有找到小伙伴的同学(如人数不够,则邀请三位志愿者)上台定格松鼠与大树的造型。

2.提问与分享

师:请问这个造型看起来像什么字?

生:家。

师:(介绍象形字“家”)今天这节课的关键词就是:家。在刚才游戏中,松鼠大树的造型像一个“家”,那同学们觉得松鼠和大树分别代表家里的什么角色呢?

生:松鼠代表孩子,大树代表父母。

师:你觉得大树和松鼠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

生1:喜欢大树,可以保护别人,有安全感;

生2:喜欢松鼠,松鼠比较自由。

3. 教师小结

家就像一个树洞一样,家人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有安全感,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家”的故事,一起探讨我与家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一个热身游戏“松鼠与大树”,创设一种开放、舒适、有趣的课堂氛围。通过对学生有启发性与引导性的提问,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对大树和松鼠两种角色的体验和思考。通过松鼠与大树的造型猜字并引入本课主题——“探索我与家的关系”,使同学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团体转换阶段——树洞故事(13分钟)

环节一:“树洞故事”书写

师:我们先来看看树洞里面发生的故事。在家人小时候,或者你小时候和家人会发生各种各样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PPT示范例子作为参考)。

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学案纸,完成属于自己的树洞故事。树洞故事可以写上家人小时候发生的有趣故事,或者发生在你小时候的与家人有关的有趣故事,简短地写下来,欢迎配图。

生:学生书写,且小组内分享。

师:下面有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属于你的树洞故事。

生1:爸爸小时候写完作业才能吃饭,因为写不完作业太饿,喝了一瓶墨水。

生2:我妈小时候,外婆叫她去买根葱,结果她真只买了一根葱后,惨遭毒打。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分享的树洞故事,原来我们家人以前也经历过这么有趣的事情,他们除了严厉的一面,还有这么可爱的时刻。在同学们的阵阵欢声笑语中,我也感受家带给我们的欢乐温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思考小浣熊和他的家人在树洞里发生了什么故事。

 

环节二:播放视频《树洞之外》第一部分(3分50秒)

剧情简介:《Far from the tree》该动画由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制作,于2021年11月24日上映。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教育的温馨故事。短片讲述了一只小浣熊渴望看到更多的风景。外面的世界既诱惑又险恶,但它若不踏出寸土之地,永远也无法成长。小浣熊在妈妈默默保护中,了解了世界的美好和险恶。有些坎坷,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生:观看动画《Far from the tree》

师:①概括《树洞之外》视频的内容。

生:视频讲了小浣熊和妈妈的故事。小浣熊想到树洞外面去,大浣熊为了保护小浣熊不受伤所以不愿意小浣熊到树洞外面去,因此发生了矛盾。

师:②小浣熊想做什么?它错了吗?

生:它想去树洞外看看,好奇。没有错。

师:③大浣熊想做什么?它做错了吗?

生:它保护自己的孩子,没有错。

师总结随着不断的成长,我们也像小浣熊一样不再满足只待在树洞之内,我们也需要到树洞之外去看看,去经历不同的人生阶段;而家人却因为保护我们,而不想我们去冒险。两个人都没有错,那怎么做可以更好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探索树洞之外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书写分享“树洞故事”和“树洞之外”视频的第一段,帮助学生认识并分享家人之间相处的童年趣事,让学生体验到家庭之中的欢乐温馨。家充满爱和温馨的同时,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影片也帮助学生从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待亲子关系,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工作阶段——树洞之外故事(14分钟)

1.师:规则说明

① 请同学们选择两个简单图形,一个图形代表“我”,一个图形代表“家/家人”;通过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展示“我与家”在不同状态下的动态关系和变化;最后,选择你比较喜欢的方式并描绘下来。

② 离家,指离开家去外面,短暂或者长期都可以。时间可以是一个事件,如去上学、在家无聊、吵架之后、去旅行等等。

③ 结合PPT作品示例,解释表格后两栏填写方法。

2. “树洞之外故事”书写

生:完成“树洞之外故事”

师:邀请同学们进行分享:如为什么画这个图形,为什么选择这个颜色,他们之间关系怎样?(这时候一定要注意班级的安全感营造,强调鼓励和尊重)

生1:在家时,我和家的关系紧密,有时会因为工作学习原因变得有些疏远;离家时,有些想家,我把自己和家画成了两个竖线,我并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我很少感动或思念某人,但离家确实会让我有些不舍。我期待的状态,希望我和家之间就像相交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家是我的落脚点,但并非我的归宿。

  生2:在家时,我与家关系很融洽,因为那时我年龄比较小,自理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所以非常需要父母的保护与关怀。离家是高中时期,我与家渐行渐远,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时青春期来临,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开始疏远父母。我期待的状态是,大学或工作以后,关系更密切,家里充满了亲情,我已长大成人,做父母的保护伞。

 

 

 

 

 

 

 

 

教师总结:正如同学们的图画中展示的故事那样,不同的家庭的相处模式不尽相同,我们学会尊重每个人每个家的相处风格。而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看到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与家人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绘画和叙事的方式,让学生把“我与家的关系”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相处方式创作出来。探索学生在“在家”与“离家”两种状态下,我与“家”的相处方式、感受和变化,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通过期待满意的“我与家的关系”这部分,不断明晰自己与家的关系,构建更加合适的家庭边界,提升亲子关系。

 

四、结束阶段——“树洞之外”视频(6分钟)

师:在树洞之外的环节中,我们初步描绘出自己与家的关系。但老师相信我们与家的关系绝不止于课堂上的发现和体验,伴随着我们的探索和成长,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觉察和体验。那么,随着小浣熊的成长,它找到了它与家的期待的相处方式了吗?

观看《树洞之外》第二段视频

同学们看完影片,小浣熊发什么了什么变化?

生:短片讲了小浣熊长大变成了大浣熊,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和她小时候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亲子关系会发生一些冲突。但大浣熊选择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外面世界的险恶,耐心陪伴小浣熊的成长。

小浣熊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变成了大浣熊,它和它的妈妈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呢?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1:第一个短片里的小浣熊长大后,选择了和***妈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每个大人都曾是小孩,每个小孩也都会变成那个曾让自己不理解的大人。第一个短片里的小浣熊经历了跌跌撞撞,甚至和父母有些误会。但他长大后也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且选择了一条双赢的办法去解决亲子冲突。这也启发我,在面对和父母的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沟通。

生2:第一个大浣熊,是阻止小浣熊去树洞外面;而第二个大浣熊,则是选择和孩子一起去树洞外面探索。我更喜欢第二个大浣熊,因为外面的世界既诱惑又险恶,但它若不踏出寸土之地,永远也无法成长。这个短片也启发我,我爸妈其实特别爱我,有时他们阻止我去做某些事情,其实是因为爱我想保护我,我要理解父母的内心,尽量少和爸妈吵架。

师总结:没有绝对完美的关系,但我们可以选择目前相对合适的行动和方式;当感受到家人的爱的时候,不妨勇敢的表达我们的爱意,让爱家整个家流动起来,温暖我们的心;当发生矛盾意见不合时,尝试换位思考、积极沟通。每个家庭都拥有不断沟通、不断成长的能力,一起学会设立安全而温暖的边界。在边界的保护下,既获得安全感,也能够保持每个个体的自身完整与独立。

 

最后,一首小诗送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朗读下:“我从遥远的时间回来,我从孤单的地平线回来,回到我原本在的地方,不再远行——这是我的家。”-海桑-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播放“树洞之外”视频后半段视频,让学生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小浣熊的成长和变化,也让同学们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出选择和行动,构建更加合适的家庭边界,提升亲子关系。

 

【活动感悟】

       整体设计上,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谈亲子关系,角度新颖。本课所涉及的活动丰富有趣且可操作性强,从“松鼠大树”游戏探索家的概念,到“树洞故事书写”觉察家人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再到“树洞之外故事书写”探索学生在“在家”与“离家”两种状态下,我与“家”的相处方式、感受和变化,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所有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以经典动画《树洞之外》贯穿整个角度设计。

      在活动分享环节,调查了学生的课程感受,如“一位曾患有抑郁症的学生主动在班里分享她和***妈的关系(单亲),也和母亲的关系从相爱相杀慢慢变得稳定和谐有边界感,我能感受到这个孩子的力量慢慢变强,所以她的状态这学期也蛮好的,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变化,也是作为这个职业的幸福感。”“父母之间好恩爱,他们关系好到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但我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可以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因为我爱我的家人”等等,学生们的这些感受正是本节课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即在练习中引发学生共鸣,不断明晰自己与家的关系,构建更加合适的家庭边界,提升亲子关系。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可改进的地方。如“松鼠与大树”体验环节,由于气氛过于活跃,导致时间略长,个人觉得可以缩短游戏次数或每轮限制时间,将更多时间留在最后环节的分享。关于“树洞之外的故事”,首先是耐心等待学生的呈现,其次是在学生分享时,一定要注意班级的安全感营造,强调鼓励和尊重。老师也可以留意学生在创作时的情绪和作品,个别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追踪或者进行个体辅导。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