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此“双减”大背景下,更高的学习效率变得尤为重要。根本途径是帮助学生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逐步提升效能感、积累成就感、激发自主性、建立掌控感,一步步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设计依据】
理论依据: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个体在6-12岁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勤奋感的获得源于过去主动探索和承担任务并取得成功的体验,如果失败经验过多会导致“习得性无助”,从而导致自卑和退缩,在12-18岁“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时期导致更大的问题。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获得效能感的最有效途径是成功体验;短期焦点治疗理论也强调小成功的大作用。
实践依据:
1、高理想自我——在接触过程中,发现我校初一的孩子普遍对未来抱有较高期待。在学业、人际、情绪管理、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有较高水平的理想自我。尤其不同学业水平的孩子都有更高的学业理想自我,但大部分学生行动力较差,缺乏行动自信、没有科学的方向。
2、失败体验多,成功体验少——学生在描述中,很多提到学习中“听不懂”、“不会做”“试了但没效果”等挫败体验,当启发他们思考成功体验时,很多学生更是体验甚少、甚至没有,处在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困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自暴自弃或在无法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达到平衡的纠结中抑郁甚至绝望。
综上,引导学生通过触手可及的小成功创造小的“成功感”,从而逐步摆脱习
得性无助,提升效能感、积累成就感、激发自主性、建立掌控感,是本节课的设
计主题。
【活动目标】
【活动重难点】
【活动过程】
教师讲解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实验:今天我们从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研究说起。1967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一个电击狗的实验,他是这样做的。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鸣器一响,就对狗进行难以忍受的电击。狗无论怎么躲避跳跃都没有用。多次试验后,把狗放在一个可以穿梭的笼子里,笼子中间有一个隔板,隔板的另一端是没有电击的,而且隔板很矮,只要它轻轻一跃就能越过隔板。但是蜂鸣器一响,狗甚至不再跳跃尝试,直接倒地哀鸣。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明明可以跳过去,却不再进行任何尝试了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感觉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很绝望。
教师总结:所以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个体之所以会退缩、逃避,是因为我们体验了太多的消极感受,觉得不管做什么都于事无补。所以会呆在这个消极循环中痛苦的重复。以我们的学习为例,很多时候就是陷在这种循环当中,尤其是我们的一些困难学科。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描述。(出示先前调查的同学们对于困难学科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同学们认识“无助感”,觉察自己身上消极循环的存在及影响。
ppt出示并请一组同学依次读出同学们的描述:
英语:人生最大死对头,永远背不下来,背了也会忘!!!
英语:完型和阅读总是不会。可以说是完全理解不了。
生物:知识太枯燥了,实在不感兴趣。
数学:75%真心听不懂。
地理:完全不知道怎么学,有什么答题技巧和方法。
政治:一见到政治就烦,要背的太多了!
历史:我的历史基础太差了,上课基本是懵的状态……
语文: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
某学科:老师的教学方法我不太适应……
学生任务:
教师总结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发现,偶尔体验到无助是正常的,谁在学习中都会有这种时刻,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呆在这儿,那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
设计意图:联结自己,体验自己学习中的“无助感”和消极循环。通过同伴分享,接纳 “无助感”,促进畏难情绪转变。
教师再次讲解习得性无助实验:我们再次回到塞利格曼的实验中。实验中还有一组狗,这组实验狗设置的不同是笼子中有一个开关,当狗在奋力挣扎时偶然碰到了开关,电流关闭,它在后续的过程中碰到开关的概率越来越高。同学们猜测把它放到带隔板的笼子中后,它的反应是什么?
学生回答:更积极的跳过隔板。
教师回应:所以一个小的行动——碰到开关,让它体验到了控制感,希望感,所以建立了后边的积极循环,有了更积极主动地行动模式。那我们再回到我们的学习中,看看我们有哪些触手可及的小行动可以帮我们体验到控制感,成就感和希望感呢?我们以小A同学为例。
Ppt出示小A案例:
数学学习不及格,
上课一半多内容都听不懂,
每天作业都不会写,
觉得数学老师严肃,比较害怕TA。
觉得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脑子,想放弃又不甘心,很痛苦。
小行动清单:
行动一:定一个目标(下次考试提高5分)
行动二:针对不懂的内容,课下询问某同学,每天弄懂一道题。(坚持3天)
行动三:每天找课下机会接触老师(去问题,分享自己的畏难情绪)
行动四:找一个同学,分享学习数学的感受。
行动五:每两天找机会上课回答一个问题。
案例展示:
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扮演小A,请小A和全班同学一起头脑风暴,每个小行动可能带来的改变是什么,写在A4纸上并用夹子夹在小A身上。
学生生成:更大的动力,老师更多的关注,进步的希望感,好的学习方法,对老师的亲切感……
教师总结过渡:所以我们看到,一个触手可及的小行动有可能带来我们内在心理能量的积累,这些更大的能量会帮我们建立其积极循环,推动着我们有更大的行动,体验更大的成功。
设计意图:引出正向循环;直观方式展现小成功带来的大影响——内在积极体验:成就感、效能感、自主感和掌控感等。
教师引导:最后我们还是回到自己身上,看看对于自己的困难学科,你有哪些触手可及的小行动,可能会帮你积累积极能量,建立积极循环呢?先来进行一段冥想(冥想指导语为一段登山的隐喻,带领学生在冥想中感受遇到困难,一小步一小步克服困难,体验身边人的帮助,体验成就感)
冥想结束后,请学生在学案上写出三个小行动。写完后找3个想分享的同学一起分享,然后进行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冥想,用登山的隐喻让学生把学业中的困难正常化,感受小步行动的重要性,他人帮助的重要性,体验成就感,提升小行动的意愿。
观看一小段多米诺骨牌的视频,让学生体验每一次的小行动都会增加自身心理能量,再次激发行动意愿。
总结:你们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希望每位同学都去尝试,去行动,去体验。
【总结反思】
初一学生应该完成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但是由于之前的成功经验少,失败经验多,学生有很多处于“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影响他们尝试的勇气。本节课可以让学生从小处着手,提升行动力,着手解决眼前的困难。
本节课整体感觉思路顺畅,学生能按照要求感受、认知并生成。从学生的结果看,不管是情感还是认知和行为目标都基本达成。比如部分学生的收获如下:觉得语文没有那么难了;不能放弃;正确面对不会的科目,解决它,克服它;让我更自信;相信我会更好;一点点积累正能量;只要做出小行动就可能会改变;不能放弃一个学科;要一次次尝试;有动力,下决心去做行动小清单。一个小行动将带给你无限变化、影响;要去尝试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