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亲子沟通;心理剧;“非暴力沟通”式表达
【主题背景】
亲子之间,爱是天性。但是跨越二三十年的成长环境,相差二三十岁的人生阅历及同一屋檐下全方位的观摩碰撞,都会使得亲子间爱的表达不那么顺畅。正如龙应台先生所言:“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那么,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深爱的亲人,找到连结的桥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这需要我们看见、学习并探讨。
【学情分析】
高中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生理的成熟和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崭新的“成人感”跃跃欲试,原来单纯感恩的亲子之爱越来越多地使他们感受到被限制、束缚,亲子冲突较多。作为子代的他们常有不被理解的苦闷,同一屋檐下相似情绪集团,对立渐显,主动关闭心门也就在所难免了;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能在彼此沟通的基础上建设性地解决同伴间的冲突。如果加以引导,使他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迁移到亲子沟通中来,意识到父母作为普通人的局限,对立松动,亲代之爱就会被更清晰全面地看见了。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目标】
了解与理解:了解 “沟通最常见的误区,即表达有歧义和理解偏片面”, 对与父母的沟通过程有更清晰直观的理解,理解结果是经由“中介”选择的。
尝试与学会:在与父母日常的沟通中,能慢慢觉察到不合适的地方,尝试用建设性的沟通方式去改善,学会从积极正向的角度去理解父母。
体验与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到沟通的复杂性,觉察并担当起自己在沟通中的责任。在感悟与父母间关系中,在理解爱的基础上准确表达爱,恰当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提升与父母的沟通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体验与分享中加深对父母的理解,感受亲子之间的爱,掌握一些有效沟通的方法,增强自己对沟通的掌控感,及主动去改善亲子沟通的信心。
活动难点:理解父母的感受,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利用有效沟通表达方式向父母准确地表达爱。
【活动方法】
体验游戏、观看心理剧、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观看小视频等。
【活动准备】
探索卡、游戏卡、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起:导课题
(一)游戏体验“你来表演我来猜”
游戏规则:两名同学配合演绎词语(内容建议:关心、保护、指责、担心、不耐烦、唠叨等)表演者可以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方式进行描述,但不能直接说出词语;猜者猜到近义词也算,不求语词精确,只重意义相近。如遇到猜不出的词语可以喊“过”,继续猜一下个词语,但过的机会只有2次。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体会。游戏时间限定为2分钟。
教师引导:请大家回顾刚才在游戏中所展现的词语,它们在哪类关系中较为常见?进而得出结论:亲子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热身游戏,营造宽松、温馨的课堂氛围,增强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该游戏暗含了亲子沟通最常见的误区,即表达有歧义和理解偏片面,也是对主题内容的一个暖场。通过对词语的感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即亲子关系。
(二)现场小调查
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现场小调查,符合自己情况的请举手。
1.你爱自己的父母吗?
2.你喜欢自己的父母吗?
3.你理解自己的父母吗?
4.你觉得父母理解你吗?
5.你和父母之间沟通顺畅吗?
教师:从调查结果看,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是啊,我们从来不怀疑对父母的爱,但是在如何与父母沟通上还是有些困惑。如何将我们靠近父母真正的心意、连结到他们的爱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爱,要怎么说出口》。
设计意图:以上设问层层拉近,越来越直接、具体,引导学生认识到亲子之间虽然有爱,但是这种爱却不能被顺畅表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进而引出本课题——爱,要怎么说出口。
二、承:呈感受
(一)唤醒积极经验背景
教师:我们看见的、我们熟悉的亲子之爱是这样的(PPT中逐一呈现班内同学的家庭照,时间大概为1分钟),但偶尔也会有不和谐的音符,比如下面这对父子。
设计意图:过渡——还原亲子沟通中温馨和谐、彼此有爱的日常情境,唤醒记忆中的积极经验,在和谐的大背景下探讨偶尔的冲突。这既是大多数家庭事实,也符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导向。
(二)观看心理剧《门》,体会冲突背后的爱
本剧共有三幕,本节播放前两幕:
第一幕:推门——儿子进家,父子冲突
子:爸,我回来了。
父:嗯,回来了?我听咱楼上的同学说,上个星期考完了期中考试,发成绩了吧?这次考得怎么样?
子:... ...(不讲话收拾东西)。
父:我问你话呢!
子:就那样吧。
父:那样是哪样啊?成绩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得有个说法吧?
子:成绩、成绩,你整天就只知道关心成绩,你怎么不知道关心一下我呢?
父:我怎么不关心你了?平时你的衣服谁给你洗的,你的饭谁给你做的,你房间谁给你打扫的?
子:... ...(不耐烦的拿出手机开始玩)。
父:你这是什么态度,又玩手机,那成绩能好吗?
子:对,我就是成绩不好,怎么样呢?
父:你学不好还有脸跟我顶嘴了?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大学,你考不上大学,难道指望我养你一辈子吗?
子:你能不能别管我了?你根本就什么都不懂。
父:我怎么不懂了?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不要把心思放在别的地方,尤其是跟女同学的聊天上。
子:我跟哪个女同学聊天了?你这是什么意思?
父:前几天一大早就有女同学给你发短信,还约你一起去上学。你被以为我不知道。
子:你看我手机?你凭什么看我手机,你知不知道这是侵犯个人隐私啊?
父:我是你爸爸,我这是关心你。
子:你这是关心我吗?我跟同学一起顺路上学也不行吗?
父:那是普通朋友吗?
子:我不想跟你说了,随你怎么说好了。
父:把你手机交出来,就你这成绩还玩什么手机。你看楼上的XX,人家根本不碰手机。
子:别人家孩子这么好,你去养别人去。
父:别给我提这个。把你手机交给我,把你手机交给我!
儿子生气地把手机摔在桌上,然后回到自己卧室关上了门。
父亲拿起孩子的手机,陷入沉思。
第二幕:摔门——儿子进自己房间,内心独白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他就是不懂我的心情呢?他只关心成绩,从来都不知道关心我。在他眼里,我好像都不是,永远也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我心里也明白他们是对我好,可是却总是打着为我好的名义干涉我所有的生活。我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很多事情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根本就不懂我。现在竟然还偷看我的手机,一点都不尊重我。
教师:类似的场景在你的家庭生活中常见吗?父母在跟你沟通时最常说的一句或几句话是什么?请把它写下来。听到这话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试着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达感受,形式不限,可以是一幅画、一种颜色或一种形状。时间为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心理剧,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内在自我。“常用语”具体、直观,却能唤起很多熟悉的感觉,所以它还深入。当情感越来越饱满,艺术性表达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及时而恰当的出口,它有效地唤起我们的表达欲、创作欲及探索深层自我的欲望。
三、转:晰沟通
教师:我们看清了自己的感受,那么在跟我们的沟通中,父母又是如何感受的呢?一起来看心理剧第三幕。
第三幕:窥门——父亲门外窥探,内心独白
孩子,我不太会表达,有时候小心翼翼的与你交流,怕自己说的不够,又怕说的太多。知道你没考好,我感觉很着急,一时没能控制住脾气,请你谅解。我们听说有很多沉迷游戏的,后果都很严重,我们很担心你,因为我们不想你因为沉迷游戏而影响学习,耽误前途。从来没有人教过我如何去爱,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选择这种方式,可能让你感觉到了伤害,请原谅爸爸的无能为力。我是个普通的人,知道生活的艰辛,我不能在学习上帮助你,只能给你生活上的辅助,我也感到自责和无奈,希望你能理解、体谅爸爸的心情。
教师:听到这位父亲的内心独白,大家有什么样的发现呢?是不是父母跟我们原来设想的也不太一样?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头脑风暴:父母到底在说什么?
1. 一句话的心理剧:
这次考得怎么样(以文字呈现)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感受说出这句话,其他同学反馈“我听到这句话时的感受是……”及“我打算这样回应……”
说明:这是本节课的最核心的重难点,是实现转化的关键点,对教师个人的觉察力要求很高。教师还需要做充足的预设,如这句话的语气可以是关切的、小心翼翼的、看似随意的、不信任的
采访说话者:当你说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样的期待?(期待一个好的结果、期待孩子能看到我想要接近他、)这个期待背后好像有个观点,你能明确说出来吗?
采访反馈者: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好像有个信念(想象、情绪)在,你能觉察到它是什么吗?这个信念(想象、情绪)是理所当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的吗?
教师总结:在对父母言语的解读中,有很多我们意识不到的“中介”,它们决定了我们的理解是有所选择的。
设计意图:通过微型心理剧及教师层层引导,学生可以清晰看到:表达的歧义性和解读的选择性,一则会对沟通过程有更清晰直观的理解,明确自己的主动选择权;二则会增强学生自己对沟通的掌控感,及主动去改善亲子沟通的信心。
2.以小组为单位解读 “父母最常说的话”
从前面心理剧《门》中抽取三句话,分别是“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玩手机,那成绩能好吗?”、“我是你爸爸,我这是关心你。”。组内成员一起探讨:父母可能在说什么?我又听到了什么?时间为3分钟。
教师总结:父母的表达和我们的反应中间,其实是有一些中介的,我们自己的理解,不是完全准确的,有情绪的积累,有我们的想象推断、思维和感受的惯性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与碰撞,尝试对“理解”的理解转化为实际技能。即使暂时不能完全掌握,至少会多一份反思和觉察。
(二)重新解读:“常用语”里爱多少?
1.拿出前面所写的“父母最常说的话”,按照前面的解读模式进行重新解读,看看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如何表达的。
2.此刻再感受一下这些话带给你的感觉,然后对画作进行再创作,时间为3分钟。
设计意图:
照应开头,对比成长。回归自我经验,解决自我困惑,连接感受和记忆,使新技能落地生根。
(三)尝试表达:爱要怎么说出口?
教师引导:家人对我们的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感受;我们对家人的爱,需要我们厘清自己,清晰表达。那么,如何做到这点呢?建议同学们在表达时参考下面的模式:
陈述观察:当我看到/听到……(限定在具体时间说事情,不贴标签、不翻旧账、不作评论);
说出感受:我感到……(多用“我讯息”,如“我感觉自己被质疑或者没有被信任”等,而非“你讯息”,如“我感觉你不信任我”等,以免使关系对立);
表达需要:因为我需要……(觉察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提出请求:如果您愿意,可否……(请求必须是具体、可执行的)。
1.教师举例,全班同学一起探索表达模式。
2.依据前面的重新解读,试着用上述模式表达自己。
说明:此处要有预设,如有的同学跟父母的关系很僵,或者其父母确实很固执,他们能改变的也很有限,教师要看到这点,并告诉他“如果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发现事情依然不能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跟父母沟通的阻力太大,矛盾暂时无法解决,这种情况下不要太苛责自己,守住和父母的界限,接纳此刻的现状。”等。
设计意图:倾听与表达是沟通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通过尝试建设性表达,在守住界限的前提下主动承担起沟通中的责任,将技能落地生根,助推亲子之爱良性互动。
四、合:暖亲情
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家》,你感悟到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老去,家,在悄悄变化。是时候,我们需要去学习主动承担起责任,尝试理解他们及爱的建设性表达。
设计意图:该视频形象展示了家庭中力量结构的变化,一则将亲子冲突放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背景中考量,同学们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审视与父母的关系;二则视频后半部分“I”力量的展现,也在鼓励我们在亲子沟通中主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活动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真实现状。导入部分通过热身游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放松、温馨的课堂氛围。接下来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认识到亲子之间虽然有爱,但是这种爱却不能被正常表达,由此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起、承、转、合”,情感层层递进
课堂所展示的心理剧《门》,选题基于本人在工作单位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内容根据真实的父子关系改编,符合高中学生对亲子关系的基本认知,所以具有较强的现实代入感。在心理剧中,学生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通过艺术性表达,有效地唤起学生创造力、自发性和想象力,进入深层的自我探索。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适切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总结表达技巧,并通过练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学生在本节课中共进行两次艺术性创作,表达自身的亲子关系,在前后不同作品的对比中呈现出内在情感的转变,达到情感的内化和升华。
3.课堂技术灵活多样,符合内容需要
本节课充分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游戏、艺术性创作等实操方式,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呈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发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性高,很好地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教师语言反馈
对学生发言的反馈深度不够。亲子关系主题力求直击学生内心,我在上课过程中对于学生表达的敏感度有待提高,针对不同学生,应该有更进一步的反馈语,引导学生表达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在这方面还没有做到很准确。
2.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有待加强
本节课最明显的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学生合作探究环节。在方法运用部分,教师设定“小组讨论”,但没有适当提醒学生进行讨论,也未明确表达讨论要求,所以最终效果差强人意。学生们专注于自我思考,忽略了小组内部的讨论分析,导致课程后半段略显仓促。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教育和体育局,山东省汶上县第一中学,济宁,2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