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亲子沟通三部曲

辅导理念

加拿大伯恩提出PAC理论,他指出人类个体的人格特征有三种自我状态组成:①P(Parent)父母自我状态:代表“权威”;②A(Adult)成人自我状态:代表“理智”;③C(Child)儿童自我状态:代表“顺从和冲动”。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平行的。平行沟通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具体有六种形式:P=P;A=A;C=C;C=P;A=P;C=A。儿童期,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通常是C=P。小学高段学生进入青春前期,成人感开始萌发。这个阶段,孩子往往会挑战父母,他们尝试与父母用A→A去沟通,但由于父母仍然是用P→C来沟通,形成交叉沟通。交叉沟通会使亲子之间交流受阻,从而引发亲子冲突。本课针对亲子沟通中的这一矛盾点展开辅导,引导学生破解与父母之间的交叉沟通模式,形成利于自我发展的平行沟通模式。

辅导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平行沟通可以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2.引导学生破解与父母之间P→C;A←A的交叉沟通模式。

3.尝试运用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A=A平行沟通模式。

适用年级:小学高段

辅导准备:

课件、课前小调查视频、案例相关视频、PAC理论微课、每人一张自我分析填写卡、板书板贴。

辅导过程:

一、“我说你画”——引入沟通

1.做游戏。

规则:传达者面向全体倾听者下达画图指令,倾听者边听边画,但不许提问。

2.谈体会。

(1)采访传达者,你认为自己传达清楚了吗?

(2)采访画得像的同学:你画得这么好是怎么做到的?(认真听,边听边画)

(3)采访画得很离谱的同学:你没画好的主要原因在哪儿?(不能问)

3.引入话题:是的,如果传达者和沟通者之间能相互沟通的话,我们能画得更好。这节课,我们要交流的话题也与“沟通”有关。(出示: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并由学生的体验很自然地引入“沟通”话题。

二、生活链接——交叉沟通

1.课前调查:亲子沟通小视频。

2.现场采访:(1)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沟通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请你分享最近发生的一次与父母的不愉快的沟通经历。

3.视频呈现案例:

那天,乐乐上完网课,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必须要在网上完成。乐乐在家用了一整天的笔记本电脑做作业。妈妈下班回到家,一看到笔记本电脑开着,就误会乐乐以做作业的名义在玩游戏。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争执。乐乐气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闷气。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亲子沟通小调查》视频,唤起学生的回忆,消除心理防御,从而很自然地在“现场采访”一环节中分享与父母的不愉快的沟通经历。

三、理性分析——平行沟通

过渡语:和妈妈之间发生争执之后,乐乐的心情很糟糕。她想打开电视看看,正好心理小博士在讲解亲子沟通小知识。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1.学习微课:心理小博士讲解PAC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伯恩提出PAC理论,他指出人类个体的人格特征有三种自我状态组成:①P(Parent)父母自我状态;②A(Adult)成人自我状态;③C(Child)儿童自我状态。

这三种状态的典型特征是:P父母自我状态主要表现为强权、训斥、管教、保护;A成人自我状态主要表现为冷静、客观、理性、宽容;C儿童自我状态主要表现为顺从、冲动、任性、无主见。

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平行的。平行沟通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具体有这六种形式:P=P;A=A;C=C;C=P;A=P;C=A。

而交叉沟通方式会使沟通受阻。具体有四种形式。

青少年和爸爸妈妈沟通时,常常是(P→C;A→A)。爸爸妈妈的角色是父母,他们常常以父母自我状态P来对孩子说话,他们希望孩子以C的状态来回答。但孩子想要跟爸爸妈妈以A→A的形式来沟通。因此就形成了交叉沟通,亲子之间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别急,我这里有PAC三部曲:

第一步:识别对方处于什么意识?

第二步:调整自己,建立相应的沟通状态。

第三步:出现矛盾、冲突时,应力争以自己的成人状态去唤起对方的成人状态,理性解决问题。

2.有奖竞答:

第一轮:基础题

(1)三种自我状态,哪三种?

板书:父母P、成人A、儿童C

(2)这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有什么特点?

P父母自我状态主要表现为强权、训斥、管教、保护;A成人自我状态主要表现为冷静、客观、理性、宽容;C儿童自我状态主要表现为顺从、冲动、任性、无主见。

(3)什么是平行沟通?什么是交叉沟通?

学生回答后,借助手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平行沟通和交叉沟通。

第二轮:挑战题

(1)具体介绍了哪一种交叉沟通形式,为什么会使沟通受阻?

(2)怎样才能使交叉沟通形式转化为平行沟通形式?分为哪三步?

出示板书:  ①识别   ②调整    ③唤起

第三轮:实践题

(1)画一画:平时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你的PAC所占比例。

 

(2)找一找:

现在,我们来看看案例中乐乐与妈妈的对话,找一找他们母子之间沟通上出了什么问题。

妈妈:你怎么又在玩电脑?作业写完了吗?

乐乐:我没有玩电脑。我在写作业。

妈妈:写什么作业要在电脑前?

乐乐:我真的没有玩电脑。

引导思考:

①妈妈用什么自我状态跟乐乐沟通?希望乐乐以什么来回答?

②乐乐以什么自我状态回答的?情绪上还处于什么状态?

③你觉得乐乐哪一步还没有做好?乐乐要做怎样的调整才能唤起妈妈的成人自我状态?

(3)议一议:同学们,如果时间能倒流,乐乐回到了和妈妈争执前的时光,学了心理小博士的沟通技巧之后,母女俩会有一番怎么样的对话?大家可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4)演一演:

①抽一组派两个同学上来表演。

②提供脚本,师生演一演。

妈妈:你怎么又在玩电脑?作业写完了吗?

乐乐:妈妈,我作业刚刚写完。今天的作业全得在网上完成,你看到我开着电脑一定很生气吧?来,您来看看,这是老师布置的网上作业,我全完成了。

妈妈:宝贝,妈妈错怪你了。累了吧?咱们一起吃饭去吧。

③比较:这一次乐乐和妈妈的对话中,你觉得打动妈妈的是哪一点?(能站在妈妈的角度去理解妈妈。)

3.沟通小锦囊:

在现场小调查中,很多同学都想起了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一次不愉快沟通经历。如果再一次碰到类似的事,运用PAC理论,你会怎么跟爸爸妈妈说呢?请把下面的沟通小锦囊补充完整。

如果碰到了                      事情,运用PAC沟通理论,我会这样跟(           )沟通:                                                                                                         

分享:你当时说了什么?运用PAC沟通理论后,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学习微课”、“有奖竞答”、“亲子沟通小锦囊”三个活动,从理论学习、内化反馈、尝试运用三个梯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PAC理论。

拓展延伸——积极沟通

过渡:有了这个亲子沟通小锦囊,遇到这一种情况,我们知道怎样跟父母沟通了。但事情千变万化,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选择不同的PAC来应对。

1.选PAC:当碰到以下情况时,你将选择哪种自我状态跟父母沟通?

(1)我看中了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不给我买,我该怎么办?(A)

(2)爸爸妈妈给我报了很多培训班,我想减少几个,该怎么办?(A)

(3)成绩考砸了,回家后爸爸妈妈又要批评我了,我该怎么办?(先C再A)

(4)我和弟弟妹妹产生冲突时,爸爸妈妈批评我,我该怎么办?(先C再A)

2.找规律:从上面这几个事例中,你能找到与父母沟通的规律吗?

向爸爸妈妈提出请求时,要用A好好说话,讲明理由。

爸爸妈妈批评我时,要先用C接受批评,再用A跟爸爸妈妈好好说话。

3.课堂小结:是啊,在父母眼中,(板书:父母)我们(板书:我)永远都是C。(板书:P→ C)想要让爸爸妈妈看到我们已经拥有A,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用A去唤起爸爸妈妈的A。(板书:A ← A)这样,我们与爸爸妈妈的沟通会变得更顺畅。我希望这节课后,你们能与爸爸妈妈在A=A(板书:A=A)的平行沟通中慢慢长大。

 

设计意图:与父母沟通时,不同的情景需要选用不同的自我状态。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到规律,并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现实生活。

 

 

板书设计:

亲子沟通三部曲

爸妈       我

父母P    ①识别    P     →    C

成人A    ②调整    A     ←    A

儿童C    ③唤起    A     =     A

 

活动反思:

PAC理论在小学高段上会有难度,但这个理论在沟通当中确实比较实用。因此,我进行了这堂亲子沟通课的尝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学会运用,我在以下四个方面作了探索:

1.小切入口

这堂课针对青春前期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于引导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模式从“P→C;A←A的交叉沟通”转化为“A=A的平行沟通”。所选的切入口比较小,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案例导引

理论服务于问题。主题部分的展开是由一个案例开始的,案例的主人公乐乐在与妈妈发生争执之后,无意中看到心理小博士在讲解亲子沟通小知识,不知不觉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微课,再通过帮乐乐找一找沟通中的问题、运用PAC理论中学到的沟通模式演一演乐乐与妈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很自然地学习并运用A=A的平行沟通模式。

3.梯度设计

引导学生从“P→C;A←A的交叉沟通”转化为“A=A的平行沟通”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活动设计上体现了梯度性。“学习微课”、“有奖竞答”、“亲子沟通小锦囊”三个活动,从理论学习、内化反馈、尝试运用三个方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4.寻找规律

如果说帮案例解决问题和为自己设计亲子沟通小锦囊只解决了个别性的问题,那么“拓展延伸”部分就是为了寻找一般性的规律。只有总结出规律,才能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本课为绍兴市级公开课教案。听课老师对上课的效果评价都很高,表示为理论知识如何深入浅出地运用于小学心理课堂提供了范例。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