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背景】 居家学习期间,网络是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当前网络中流传着许多不实信息,如“柳絮携带新冠病毒”。面对网络传言,学生的心态也发生着变化,往往在迷惑中转发、议论、辟谣。 经过课前沟通,了解到学生目前的情况。首先,学生确实受到网络传言的影响,他们困惑且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为什么长辈总相信网络传言?我如何应对当前的网络传言?其次,学生对于网络传言有着自己的一些思考,渴望听到心理学的解读,也想了解其他同学的情况和想法。 自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传言问题,目前对传言的形成和传播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本课,教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指导学生恰当看待网络传言这一社会现象,希望帮助学生处理特殊时期的心理困惑,同时希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对象】高中学生 【活动时间】2020年4月 【课时安排】网络课35分钟 【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感知网络传言背后的心理,关爱受传言影响的长辈。 2、 认知目标:能够理性地看待网络传言,认识到社会因素对人们传播传言的影响。 3、 行为目标:能从影响传言传播的因素出发,列举和归纳出应对网络传言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 这些网络传言,你关注了吗? (一) 在线互动 教师逐一呈现网上流传的信息,请同学们回复数字,1代表“我没看过”,2代表“我看过,不过没想太多”,3代表“我非常关注,并向其他人分享”。 “NASA称2月10日地球的引力最小,扫把能够立起来。” “多国限制粮食出口,造成我国今年粮食短缺。” “北京4月6日大学、中学开学。” 同学们大多回复2和3。 (二) 小结 师生总结当前网络传言的情况:层出不穷、来源混乱、虚假信息多。 教师询问同学们置身于网络传言中的感受,比如,担心长辈上当受骗?自己信过假信息,感到尴尬?好奇为什么总有人转发?引发学生兴趣后,进入课程。 二、 为什么有的人相信网络传言? (一) 同学们的观点 1、 闲得无聊 2、 没主见,被带节奏。 3、 信息有迷惑性。 4、 学识不够,交智商税。 5、 宁可信其有。 教师肯定同学们思考社会现象,也鼓励同学们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 (二) 教师介绍来自心理视角的观点 1、 从众心理 人们做决定时容易随大流,以为大家都在做的就是真的、就是对的。 2、 选择性注意 人们选择性地注意信息,记住符合自己兴趣或需要的信息。 3、 自尊的需要 人们渴望在群体里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先声夺人地转发“大新闻”能满足需要。 (三) 为什么长辈们总相信网络传言? 举例:家里长辈总相信传言,我总要和他们科普。但是,他们听不进去,或者一段时间后又转发。我现在在家,总被他们灌输一些明显有错误的信息,很头疼。 互动:请同样有此困惑的同学回复1 教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一个重要现象。腾讯辟谣平台在2018年统计的数据显示,年长的人确实比年轻人更容易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言。长辈相信传言,除了有前面提到的心理因素,还有生理因素的作用。 观看视频:年长的人的前脑岛活动不如年轻人的活跃。前脑岛有调节内脏活动和产生情绪的功能,还能促成评估所处环境的风险,并针对所处风险选择应对之策,其中就包括对欺骗的回应。迟缓的前脑岛活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年长的人更容易相信传言。 三、 如何看待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 (一) 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传播 现象:近期,网络传言层出不穷。平时不信传言的人,却相信与疫情相关的传言。理智的年轻人,过往不从众的人,也相信传言并且大量传播。 互动: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同学们回复:人们恐慌、焦虑的心理。 (二) 教师介绍相似事件 2003年,在SARS期间,“非典型肺炎与缺碘有关”的消息广泛传播,引发抢盐风波。 2008年汶川地震后,网络传言“江堰市化工厂发生爆炸,造成成都的自来水受污染”。 2011年,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后,网络传言“海水受到核污染,吃碘盐可以防辐射”。 提问:从列举的事件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几乎每一次的突发灾难性事件都少不了传言的身影。 (三) 为什么传言总与灾难如影随形? 教师: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传言的传播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密切相关。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的影响因素。重要性、不确定性、卷入度、焦虑度和媒介因素与传言的传播呈正向关系,批判力和管控两个因素与传言的传播呈负向关系,可以简化为下面的公式。 联系当前情况: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关乎着生命安全(I重要性)。疫情波及范围广,与复工复产复课密切相关(I卷入度)。对于病毒的产生根源、传播途径、疫苗研制等仍有不确定和模糊性(U不确定)。人们有很高的焦虑(A焦虑度),尤其在疫情初期,人们产生的强烈的知情愿望与信息披露之间还存在差距。人们互传信息,互联网媒介的特性又加速了信息传播(M媒介)。因此,大量有关疫情的传言在网络上传播。 (四) 设想,网络传言持续传播的后果? 对个人而言,人们愈发不理智,容易相信和传播传言。 对于社会,网络传言广泛传播,会继续增加大众的恐慌和焦虑。虚假信息有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比如非典期间的抢盐风波。 这表明,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的影响力,尤其是虚假信息的杀伤力要远远超过平时。 四、 如何应对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 互动:如果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传言,尤其是虚假信息,我们要做什么?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提升。 (一) 社会层面 1、 由权威机构发布信息,及时公开具体信息。 2、 关注和处理社会焦虑,做好知识的科普和教育。 3、 鉴别网络传言的真实性,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 个人层面:我要如何应对当前的网络传言? 1、 提升媒介素养 学会查看权威信息,为学生提供几个信息平台:首都教育公众号、腾讯辟谣小程序。 2、 学习批判性思考 联系过往知识和查找资料,做批判性思考。例如,当出现“消毒液和洁厕剂混用会致人死亡”时,有同学联系化学知识来分析。 3、 处理焦虑 运用心理课介绍的方法来调适情绪。 4、 合理表达 在满足自己表达意愿的同时,不编造信息,不传播已经鉴定之后的虚假信息。 还可以帮助家人辨别信息,通过在个人层面做的努力影响社会的变化。 五、 有关网络传言,你学习到了什么? 互动:请同学们回忆课程,写下你记住的内容。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在网络传言的裹挟下,能够明辨是非,为减少社会恐慌、为共渡难关贡献力量。 【活动反思】 从授课过程和学生评价来看,本课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作为特殊时期的一节网络课程,本课突出展现了三个特点。 首先,心理课的选题要重视社会背景,既要关注学生在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发展困惑,也要擅于提炼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因此,本课选择了特殊时期的网络传言主题,引领学生正确地看待传言、对待传言,可谓“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其次,心理课的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在了解学生对网络传言的认识后,精心安排逻辑顺序,通过一次次地提问,引发学生带着认知冲突去思考问题,又通过生活化的阐述,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 再次,网络授课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本课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多次实时互动和呈现学生观点,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感受到其他同学,减少网络授课带来的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