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风灯 向死而生
活动背景: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华夏大地,面对延后开工、网上授课、交通管制等一系列事件,面对不确定的疫情终止日期,世人难免会产生恐慌心理。随着国家各项举措强有力的实施,情况逐渐好转,人们的恐惧感逐渐降低,一切逐渐恢复正常。疫情过去了,可是疫情的痕迹并没有消失,尤其是感染肺炎,并不幸离去的人们,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20年春节伊始。疫情过后,如何处理哀伤、理性面对生死是每一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行为,生命教育中也缺乏直视死亡的教育。死亡是每个人生命的归宿,这是不可逃避的客观事实,我们需要勇敢面对死亡。
高中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经历过友人或其他生命的离去,对死亡有一定感知,他们知道死亡意味着再也不相见,他们对死亡或多或少产生恐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减轻死亡恐惧,关注当下生活的点滴,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充分抓住本次疫情教育契机,设计如下教案。
活动目标:
1. 感受死亡,正确认知死亡。
2. 向死而生,充分发展和完善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
3. 积极探索生的过程和意义,减少死亡恐惧。
活动准备:
剪刀 胶水 胶布 印有直角坐标系的A3纸 一间可控制明亮程度的教室
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人生风灯
完成目标1:感受死亡,正确认知死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抗击肺炎、地震、飞机事故等重大灾难中牺牲的人员的剪辑视频,时长约5分钟。
教师提问: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停留1分钟,学生谈论感受。
教师:同学们看完这个悲伤的视频,我们都感觉到了生命的无力和脆弱,有可能前一秒钟,还在欢歌笑语,下一秒钟不幸就突然来临,我们永远没有办法知道死亡何时来临。这就是本节课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
教师展示课题:人世风灯。
教师解释课题:人的一生就像风中的烛灯那么渺小脆弱,时刻都可能会熄灭。
二、主题活动:设计葬礼
教师:正如视频中播放的人物和故事,谁都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在老师的生命中,经历过三位重要他人的离去,一位是17岁的姐姐,一位是58岁的奶奶,一位是83岁的外婆。在我7岁那年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和姐姐坐在墙角吃饭,有说有笑,半个小时后,姐姐死于一场意外事故,没有任何征兆,让我痛苦不堪、难以接受,如今23年过去了。在我9岁那年,奶奶得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去世了。在我12岁那年,外婆生病,与病魔抗争大半年的时间,去世了。面对亲人的离世、身边其他人歇斯底里的哭喊,我无助、伤心、小小年纪的我开始担心和恐惧死亡。
教师:同学们或许你身边也发生过重要他人、或者其他生命离去,如果谁愿意可以和我们分享下彼时、此时的感受吗?
邀请愿意分享的同学分享个人感受。
教师:说到死亡,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一丝担心、伤心、恐惧,但是我们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依旧要收拾乱糟糟的情绪继续前行。若干年后,我们都将死去,这节课,不妨将时间拉到若干年后,让我们假想和设计一下自己的葬礼。
教学任务:设计葬礼。包括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葬礼播放词(对自己、对他人)。
十分钟后,班级内部分享,同时全班同学为自愿举行葬礼的某一位同学按照当事人设计,举行一场特殊的葬礼。时间15分钟。
教师提问:1.为若干年后的自己举行了一场葬礼,现在的你有什么感受?2.参加了同学的葬礼,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预设):死是结局,生是过程,我们不用过多担心和恐惧结局,我应该更多关注活着的过程。人终有一死,认真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葬礼只是形式,活着的过程才是最重要。
三、总结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生命的起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正是无数的生死循环,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好比一颗大树,用落叶滋养嫩芽。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到来,正如有的同学在葬礼中说的,不要为离去感到悲伤,我们只是换了存在形式。
电影《寻梦环游记》认为: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真正的告别。所以有人惦记着你,你就没有真正消失。同样的,如果死亡不可避免,那就接受他人的离去且记住他。
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一次死亡,死是生的总结。我们希望当我们离去的那一天能实现葬礼上所说的话,那就珍惜生的过程,拥有一个满意的生的过程,将会拥有一个满意的死亡总结。下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生的过程。
第二课时:向死而生
完成目标2.:向死而生,充分发展和完善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
3.:积极探索生的过程和意义,减少死亡恐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前拉上遮光窗帘,打开教室里灯,安排好小助手。学生就坐后,请小助手室外拉下电闸,教师立刻关闭班级内电灯开关,小助手随即拉上电闸。班级瞬间陷入一片黑暗中。
教师安静五秒钟,让学生感受到突然黑暗,也不至于发生踩踏等不安全行为,随即教师发声告诉学生事实真相为教师故意而为之,在需要的时候,会打开灯,没开灯之前,希望大家能用心感受,与我同步。
教师安抚大家情绪,维持课堂纪律,继续正常的课堂教学。此时教师打开电脑和课件,微光照亮班级。
教师提问:突然停电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预设):害怕、恐惧、死亡、心慌、恐怖、好奇等等。
教师: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停电,突然断电让你措手不及,惊慌失措,如果我上课前就告诉大家,几点几分断电,你肯定就不会像刚才那样惊慌失措了。这间屋子像我们上节课分享的死亡一样,它有点黑暗、有点恐怖,我们也知道死亡是最终的结果,生才是最重要的,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共同讨论生的过程,从黑暗走向光明。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主题:向死而生。
教师解释课题:“向死”是一个生命过程,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向着死亡而去,我们活着的每一天,或苦或喜,或乐或悲,都改变不了死亡的命运,我们“向死”的这一历程,便是“生”的体现。向死是一个过程,而生才是最终的归宿,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让我们认真对待“向死”的过程吧。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由黑暗走向光明,才是认真对待“向死而生”呢?
二、主题活动:制作“生命的容量”
1.制作生命的长度
接下来请大家观看短视频“苍蝇的一分钟”。
教师提问:看完“苍蝇的一分钟”你有什么感触?
学生回答(预设):人生短暂,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人世风灯,生命的长度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更加充实是可以把控的。我们的生命远远超过了一分钟。
一分钟很短暂,有的人拿来发呆,有的人拿来娱乐,苍蝇却在这一分钟完成了许多人生重大事件,它的一分钟很长很长。所以生命不在于他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也很重要,所以我们怎么做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呢?
小组讨论并分享(预设):不虚度光阴,珍惜时间。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 :加强体育锻炼,争取更多的绝对时间,这是延续;充分度过每一天,争取更多的相对时间,这是利用,正如钟南山院士坚持锻炼身体,坚持科学研究,如今83岁高龄还分秒必争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延长生命的长度,我们可以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总结:延续和利用、珍惜生命。(供参考)
教师:我们知道要珍惜生命,这时候我们的人生多了点亮光,现在老师打开一半的灯,人生亮了一些,黑暗、恐惧少了一些。
制作任务:在任务单X轴上标记自然生命的长度,同时写上延续和利用、珍惜生命。
2.制作生命的宽度
视频中展示的,生命的长度是一分钟,但有限时间内完成的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衡量着着生命的意义。
教师呈现新闻案例:2020年2月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王佳希捐献4500元压岁钱,同时发动公益项目,先后1700人参与,筹集45万元现金,最终为前线医护人员捐赠500套防护服。
教师提问:看完这个新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预设):人活着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人要有大爱、帮助他人的同时就是帮助自己、我们要多帮助他人等等。
教师总结和分享新生命教育学家朱永新老师的生命教育观: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共同构成了生命这一容器的容量,三者缺一不可。社会生命之宽如新闻中呈现的故事,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
制作任务:1.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现状、人生理想、人生规划、在Y轴上写下未来你愿意做的拓宽生命宽度的事件,每个事件占据一小格。请大家分享,小组成员相互观看彼此事件。2.小组成员根据他人的事件,修改、补充自己的事件。并画出生命的宽度。
教师:每个人价值观和经历不同,写的事件存在很大不同,对照纸上不同事件,能否用两个关键词将大家的事件进行归纳和总结呢?
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并用关键词归纳和总结Y轴事件,班级分享,从中选择大家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并书写于Y轴上。
关键词:爱与责任、热爱生命。(供参考)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我们都愿意承担责任,就像在此次疫情中,勇挑重担的钟南山院士、张文宏教授、医护人员,以及为抗击疫情胜利做出贡献的所有人,正是因为他们辛勤的付出,才有你我的健康幸福生活,如果每个人都不愿为社会多做一份贡献,那社会可能就不会如此美好。
教师:当我们与社会发生连接,社会因我们的努力变得更好。这时候我们的人生又多了点亮光,现在老师打开剩下的灯,人生更亮了,黑暗和恐惧又少了。
3. 制作生命的高度
教师播放伟大物理学家杨正宁、医生钟南山的视频介绍。
教师提问:看完他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感受。
教师:这就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精神生命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绽放人这一特殊生命体的存在价值。
制作任务:1.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现状、人生理想、人生规划、在Z轴上写下未来你愿意做的提高生命高度的事件,每个事件占据一小格。请大家分享,小组成员相互观看彼此事件。2.小组成员根据他人的事件,修改、补充自己的事件。并画出生命的高度。
教师:对照纸张上大家不同的事件,能否用两个关键词将大家的事件进行归纳和总结呢?
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并用关键词归纳和总结Z轴事件,班级分享,从中选择大家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并书写与Z轴上。
关键词:价值与意义、成就生命。(供参考)
教师:我们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和存在意义,这时候我们的人生又多了点亮光,现在老师拉开窗帘,看人生是不是尤其明亮,黑暗几乎不存在了,恐惧也终将消散。
4.容器合成
学习任务:教师知道学生将坐标剪下来,翻折纸张,用胶水粘成方形容器,完成“生命的容量”制作。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生命容器”的制作,有的同学生命的宽度和高度都几乎画到了纸张的边缘,甚至还不够,有的同学写的事件并不多,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思考,今天很高兴看到大家都努力积极的增加宽度和高度,老师也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群人,正如李文亮医生,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由于其生命拥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他们的生命容量依然很庞大,生命的品质依然很高洁,足以形成一座伟大的丰碑。
三、总结
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离开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自然生命的长度,有效地保障并促进着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继续发展。社会生命也制约着自然生命的丰富和精神生命的提升。每一个自然生命都会被时空所局限,此时社会生命的宽度,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和把握,并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精神生命则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绽放人这一特殊生命体的存在价值。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
如果以前的你认真思考过人生,今天写下了丰富的事件,希望你在以后的人生中去实践,去落实。如果以前的你还没来得及思考自己的人生,希望今天的你有所启发,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完善和发展自己的长宽高。当然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需要你自己去衡量、取舍。
此次时刻班级里一片光明,当我们关注生的过程,努力过好人生的长宽高,黑暗将慢慢褪去。
面试是一次工作的机会,我们会精心准备一天,
情人节是一次约会的机会,我们会精心准备一周,
春节是一次团圆的机会,我们会精心准备一月,
高考是一次转折的机会,我们会精心准备18年,
死亡是一次重生的机会,我们会精心准备一生。
请大家带着你的“生命容量”离开教室,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扩大你的“生命容量”。
教学反思与探讨:
1. 第一课时5分钟的视频导入是否过长?
生死话题需要先调动学生情绪,当学生情绪浓度越高,学生的投入程度越高,学生感受越深,收获才会越大。本课时一开始用几次重大事件中生命离去的视频,调动学生情绪。如果视频太短,刺激程度不够,学生不太容易被触动,接下来很难展开教学,所以选择制作五分钟的视频。
2. 设计葬礼和突然关灯,是不是有悖伦理。
设计葬礼,是几十年之后的基础上展开的设计,葬礼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诅咒,设计葬礼只是假设,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结果,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感受当下,而不是故意伤害学生,所以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害怕造成不良影响,课后可进行调研,并进行相应安抚。
突然关灯,似乎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学生会产生害怕和恐惧的心理,但是关灯是每个学生曾经都可能遇到的事件,不是重大的伤害事件,不会造成心理创伤,而且课堂时间为白天,班级人数众多,还有授课教师,所以不会存在不良后果。
3. 关灯后教师几秒钟发声比较合适。
具体安静的时间,根据学生实际反应情况而定,如果班级学生反应不强烈,可以略微延长时间,如果学生反应强烈,教师可以立刻发声,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4. 是否可以完成方形制作。
如果学生写的内容很多,有可能本张纸完成不了方形制作,此时需要用另一张A3纸覆盖方形的另外三个面。所以教师要提前准备充分的A3纸。
坐标系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