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活动设计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关心不越界

课题与学生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6年审查通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试用本(傅宏主编,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的高一年级第九课的内容,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每班约60人。这节课是承接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认识并塑造自己》)的基础上深入的一课,即涉及人际关系中互动的分寸、火候把握,又涉及自我意识中个人心理界限的觉察内省。高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人际智力形成的敏感期,在处理人际关系距离时会存在一定的迷惘或冲突,所以如何把握人际关系的距离和界限以及表达出彼此的人际界限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有重要意义。

活动目标:

1. 理解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2. 意识到人际交往的界限,关心他人需从对方的需要出发。

3. 觉察并表达自身界限,同时了解他人界限。

活动准备:

1. 讲义单页、笔

2.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森林探险游戏”

教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到了一个从未去过的原始森林探险,伴随自己的还有5个不同的动物,分别是老虎、大象、孔雀、猴子和狗,四周环境危险重重,你不可能都将它们带到最后,不得不一一地放弃,请你考虑一下并列出放弃它们的先后顺序。

1:我会选择先抛弃孔雀,因为它最没用,华而不实;然后抛弃大象,因为它太笨重,会拖后腿;接着抛弃老虎,因为它太危险,说不定食物匮乏的时候会吃掉我;再抛弃猴子,因为它太聪明,不容易控制,而且站得太高容易暴露目标带来危险,最后保留狗,因为狗最忠诚,嗅觉好,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2:我也先扔孔雀,或者用它来做老虎的食物,它在五个动物里价值最小,而且不会飞,还可能因为它开屏太美暴露目标拖后腿;再扔狗,它不适合森林生存,战斗力也不强,它也可以用来当老虎的食物;第三扔老虎,此时,已到达森林中间,猴子适合密林,而老虎也没有了内部食物来源,很有可能会吃我,它已经发挥了攻击外敌的功能,可以放弃了;第四扔大象,因为此时差不多要走出森林了,大象也已经发挥了坐骑和防御的功能,我可以带着猴子去城市里表演耍猴谋求生计。

3:我首先抛弃老虎,因为它是肉食动物,会和我争夺食物;然后利用孔雀的美貌转移危险动物的注意力;猴子可以帮我寻找食物,而且视野高,做侦查员容易发现敌方目标,但是它聪明可能会把我抛弃掉,所以我会扔它;最后在大象和狗之间,我选择保留狗,因为大象发挥了它的坐骑功能和防御功能后就没什么重要价值了,而且我也差不多走到森林的边缘了,它行动缓慢,没有狗跑得快,狗还可以在走出森林后陪伴我回家。

教师:几位同学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利弊,做出了自己的抉择,都有合理化的理由,而且都在动脑思考,不过也有共性的一面,也就是立场是一致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否有同学会站在动物的角度考虑呢?如果我们是那只不实用被抛弃的孔雀,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联系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是否也会首要考虑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而不是他是否需要我的帮助或付出?我在心理咨询中经常会接到一些案例,是跟人际关系有关的,一般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相处的久了后其中一方会到我这来倾诉苦恼,“我对他那么好,把他的事当我的事,他怎么不对我那么好呢?我心里有些失落、郁闷”。如果大家了解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相信就会释然很多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就用你期望的方式对待他。”如果我们对别人的关心是有期望的(期望对方也像自己关心对方一样关心自己),那么我们会失望,因为决定别人对我们好不好的并不是我们对别人好的程度而是对方的想法和修养,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真正的关心本来就是不求回报的。

设计意图:通过暖身活动让学生头脑活跃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顺利过渡到教学目的之一——人际关系中的黄金法则。

二、案例分析

  呈现案例:教材P40

   进入高中后不久,小磊和小强成了好朋友。小强数学学习有些困难,经常要用很长时间解决一道难题。小磊会很急切地告诉他答案,有时早上急着交作业本,看到小强有题目不会,小磊也会主动把自己的作业本递给小强抄。学校社团开始招募新人,知道小强会书法,小磊帮他报了书法社团。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很多。一次小强委婉地向小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小磊以后在帮助自己之前告诉自己一声。小磊感到又生气又难理解:“我那么关心他,把他的事当做我的事,他却不领情。”自那以后,他们的关系渐渐疏远了。

师: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我们与人相处时要有同理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想要的先付出,同时付出关心不要有功利心。但是人际关系相处有时并没有那么简单,我这还有一个好朋友相处的案例,对方真心付出不求回报,但是对方仍然不领情,关系还变得冷漠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案例,分析一下,为什么?

生:我觉得如果我是小强的话我会觉得对方没有尊重到我,毕竟我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虽然对方的出发点是想对我好,但是方式不合适,把我自己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拿走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冒犯和侵权,如果能征求我的同意,尊重我自己的选择就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意识到人际相处的界限存在,付出关心要尊重对方的主观意愿。

三、探究活动:界限我心知

   师:通过刚才的案例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我们善意的付出未必都能得到期待的反馈,真正的关心是基于他人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主权范围内为自己做决定,如果越过了主权范围,对他人的过度关心有时对对方是一种伤害,关心有方式,界限需心知。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理界限是什么,前提是我们需要有一个内向的自我觉察:我的个人界限是什么?只有明确了个人界限才能知道对方的界限。

活动规则: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日常互动过程中,有哪些对方的作为或许出发点是为我好但我们内心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呢?列举3-5件不希望同学对你做的事,并把这些告诉你的伙伴。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老师先抛砖引玉做一个自我开放的分享。近来身边有很多关心我的人会对我说这样的一些话:“你是不是又瘦了?”“你得多吃点,太瘦了”“你现在有没有八十斤啊?”可能这些话对于在座的同学们来说,是一直很期待的结果,我巴不得瘦下来呢,一直减肥都没效果,可是人际互动很多时候会出现“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情况,自己想要的或许是别人不希望的,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一直对自己的体重不太满意的,希望增重却一直没有成效,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接纳现状吧,当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以上问题的时候,我内心又会感到自己对自己的不悦纳带来的冲突,而且还有一丝别人对自己的不悦纳,可是又没有办法,很苦恼。所以下次别人再跟我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就可以表达“我们可以换个话题了,实在没有办法~”你是否也有一些个性化的过度关心苦恼,我们借此机会本着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原则适度自我开放,表达一下。

1:我比较不喜欢好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带口头禅脏话,虽然他是把我当好朋友,相信我才跟我倾诉心里话,但是听到不干净的口头禅心里还是很不舒服,很别扭。

2:我想对大家说,能不能不要等老师一提问题就起哄点我的名字回答问题,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认可我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一到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就被集体起哄,让我觉得真的很尴尬!

3:我不希望同学朋友总是和我过度肢体接触,比如捏我脸上的肉,借身高优势不停摸我的头(巨烦),甚至有时袭胸(不能忍),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很不爽。

4:不喜欢别人以自己的想法去揣量别人,把不属于我的想法强加在我的头上,并四处宣扬,也不喜欢别人随意拿我的东西不打招呼,太把我当自己人。

设计意图:意识到尊重他人心理界限的重要性,通过个人界限的觉察和表达,领悟自己之前忽略的界线或想法,了解心理界限的个体差异性。

四、总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明确了人际交往的界限,懂得了尊重他人自由意志,关心不越界。最后,还有个拓展作业,除了同辈互动的界线,人际关系还有很重要的亲子层面,期望大家回去后与父母沟通你需要的关系内容及形式,并了解父母希望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关心他们。最后期待大家在今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收获和谐的友谊和亲情。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题目来看是一节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课,主要表达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需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关心他人时注意把握分寸和火候,不要单纯以自己的想法投射他人的需要。在呈现教材设计目的时,鉴于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的反思,个人增加了咨询中涉及人际关系困惑比较多的一种案例——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并通过暖身游过渡,在呈现过程中,发现学生确实是从个人利害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较多,不过这一举动会被理解为对教材的不忠或跑题。这节课的另外一个侧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去觉察和表达自身的人际界限上,这涉及了一部分的自我认识和觉察反思,内省的能力,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营造公开课上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个人花了较多的时间用在自我开放上,起到的有效作用是学生能够理解人际界限的个体差异性,意识到内省和表达的重要性,鼓起勇气表达,另一边面,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分享的时间受到了限制,生生之间的互动有限,教师有喧宾夺主之嫌。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