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说说“怕”
【活动背景】
高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强烈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意愿,但在很多场合问题,往往又难以主动表达,或者对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到紧张害怕,甚至出现有意回避和退缩的行为。这和高中生的对来自周围环境的评价过度紧张有关,也和自身存在的认知偏差也有关系,甚至有的高中生存在类似的创伤性经验。有的高中生在看到别人优秀时就意味着自己很糟糕,有的通过找别人的问题来证明自己的优秀等等,这种满足自尊的方式背后掩藏的羞愧或负罪感,正以十分隐蔽的方式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和谐与学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帮助高中生全面认识自己,不断提升情绪觉察力,建立合理的认知,提升其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我们所使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有针对此类主题为高中生设计的活动专题,如《做情绪的舵手》、《情绪进行时》等。本活动在这两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与再构建。
【活动目标】
1.通过紧张的氛围体验众目之下的焦虑身体和情绪感受,交流类似的焦虑经验。
2.探讨交流背后的观念,认识不合理认知对自己的消极暗示作用。
3.提升情绪觉察和调控能力,辩证的认识到情绪的作用,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关系亲密。
4.认识到同龄人和自己一样,有相同的感受和需要。
【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
准备信封和纸条等
【活动年级】
高二
【活动过程】
一、活动体验
(一)教师宣布活动规则
1.态度认真、积极参与。
2.每个人会收到一个信封,其中有一个信封里会有一张纸条。
3. 若你收到装有纸条的信封,请到教室前面的凳子上就坐。
4. 然后接受老师一系列很难回答的、非常个人化的提问。
5. 班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向你提出TA特别想问的问题。
6. 全部收到信封后方可打开。若发现有纸条则请你先保密。
(二)分发信封(其实每个信封里都有纸条。)等都收到信封后正式告诉大家每个信封里都有纸条。
(三)情绪讨论
1.当你看到自己的信封里有纸条时,是什么感觉?
2.你注意到焦急害怕时自己的身体有什么迹象了吗?
3. 一想到曾经也有过同样或类似的经历,此刻你的感觉是 ?
生答(略)。
老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来看,大家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二是顾虑他人给自己的目光和评价。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常常会看到人们受到此类担心和顾虑的影响甚至折磨,仿佛在他人和自己之间存在着一种情绪的张力。这种张力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怕”。其实,“怕”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就连动物也有这种本能的反应。可是现实中,我们又感觉到这种“怕”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应对方式,甚至对个人发展非常不利。那些令我们“怕”的东西,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如果我们停止回避,当众说一说,是不是会有发现些什么、发生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开启今天的心灵之旅——当众说说“怕”。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制造紧张氛围让学生体验焦虑担心的感受,引出出题,为后面环节埋下伏笔,并统领本节所有活动。
二、害怕的背后有什么?
1.观念讨论
(1)请每人在小组内分享一件过去同样或类似的经历,以及当时你对自己和周围的感觉。
(2)请试着评一评,小组成员的分享中,有没有谁的经历可以称得上是最糟糕的?
(3)请和组员一起讨论“一个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并指定一位同学负责逐一记录大家的观点。
生答(略)。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分享中,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当众发生有关“怕”的经历就像我们内心的一个结,牢牢地结住了一些人、一些画面、一些场景,其中牢牢地结着一些恐惧、羞愧、自我厌恶与负罪感等等,这些都是一些让我们很难耐受的感觉。有些感觉你已经默默的扛了很多年,有些可能至今你依然难以开口说出来。甚至你依然深信:当我在大家面前表现不佳时,嘲笑、轻视、否定、批评、责罚会如潮涌来,这又让你心生羞愧,后悔自责不已,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一系列负性的连锁反应。
为什么会有这样呢?人是特别善于总结经验的,并会提炼成一些观念和信条。但随着时间和具体情况的变化,很多观念变成很难适应现实的情况,形成了一些不理性的观念。绝大多数人都有不理性的观念,在以下观念中,你认为它们的最不合理之处是什么?
(4)大多数人都有不理性的观念,你认为下面观点中最不合理之处在哪里?
我绝不能出错。
我应该每次都答对。
我必须时刻说对话。
我随时应该保持着对他人的警惕。
教师小结:这些观念曾经保护弱小的心灵免于遭受羞愧和责罚。随着年龄的增长,制约了你的发展,让你变得退缩和畏惧。是的,害怕是动物和人类皆有的本能,但可贵的是人可以开启理性的思考,用不断探索内心世界的勇气去重新获得自由。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像小老鼠一样躲在暗处偷偷啃噬你的自信的羞愧与负罪感,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可怕。
2.羞愧与负罪感的讨论
(1)什么是羞愧?
羞愧是隐藏在害怕背后的情绪之一,是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体验。
(2)什么是负罪感?
负罪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感觉,当人做了一件自己觉得违反了自己良知的事情(具体的程度由那个人的良心程度有关),在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后悔、甚至讨厌憎恨自己的情绪。
(3)小组讨论
羞愧与负罪感在什么情况下是才有害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
生答(略)。
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的分享让我们更加全面的完整的理解了“羞愧与负罪感”,也揭示了人之所以会产生“羞愧与负罪感”的本质:作为个体的生命存在的价值,我是否够好,我是否被爱?
爱是什么?
是深深的理解,
是温暖的包容;
是善意的维护;
是默默地陪伴;
……
教师小结:当我们开始触碰和面对我们的内心的感觉,会变得有一些释然,或者有一些通透,那么我们身边的现实是不是这样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类感觉带来的影响的梳理,认识到这类经验所导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一个人深远影响;对产生这类感觉的观念进行分析,帮学生感受背后掩藏的深层情绪以及此类的情绪意义,对组员和小组带来更深的扰动,聚焦内在感受,重新建构自己过去生命中的疑惑,更有勇气谈论恐惧有利于提升个人的自尊。为下一环节铺垫。
三、真正的现实是什么?
(1)当组内有人分享了TA过去的经历,你内心对TA的感觉,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2)当你在组内分享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你有无感受到来自听者的不舒服的感觉?这让你联想到什么吗?
生答(略)。
教师小结:
是呀,我们发现,我们懂得体贴,我们能包容理解,我们能用心聆听,我们会爱去他人,我们也能感受他人给予你的爱,所以,事实就是“我本就足够好,我一直被爱着。”
不过,从开始听懂人的语言开始,就有一个小孩,他不吃你家饭,不穿你家衣,但是他一直伴随着你的成长,时不时会出来把你比下去——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可是,我们每个人不也同时在别人家孩子那里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呀。今天,在这里,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们”坐在一起,互相分享曾经让你感觉很不好的经历时,是不是有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视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利用鱼缸原理,让学生体会到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和自己一样的,周围也并不存在“无数双恶毒的眼睛”。相反,分享失落与挫败反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亲近。有勇气去探索和接近真实自己会收获到更多。
四、一句话总结
请每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今天讨论的任何一个话题都没有固定的标准的答案,每一个话题也不会因为课堂时间的结束而结束。它们所涉及的内心感受也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今天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所能给予我们的就是开启了对我们它们的关注与思考,对内心的探索与追问,我唯有在此祝愿同学们,当你再次和“怕”相遇,你能够做出更从容更自由的选择。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 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设计意图】借着大家的力量,曾经一个人默默承受的恐惧、尴尬得以转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