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悠远,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成熟完整的体系。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国外还存在一些差距,并且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才能满足目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通过借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理念和特点,能够推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
1.1 重视对学生心理状况的鉴别和对心理问题的预防
美国中小学学生心理状况的诊断与鉴别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心理问卷来调查实施的。虽然问卷调查在诊断和鉴别学生的心理状况时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问卷调查本身就有一些局限性,并且很多心理量表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中小学这个特殊的群体,所以单独用心理量表诊断是不够的,还必须用更严谨的方法来诊断和鉴别,如在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多种手段并用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学生咨询工作更关注的是心理问题的矫正和治疗,在这样的背景下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预防工作,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预防心理问题和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2]。心理问题的预防比心理问题的解决和治疗更为重要,很多学校建立起专门的心理问题预防机构。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辅导为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年级的开展和实施[3]。
1.2 重视对心理问题污名化的研究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视对心理问题和心理求助污名化现象(mental health stigma)的研究。一些学者对心理问题污名化(stigma)的研究指出:“心理问题污名化”的存在会对个体心理健康及其寻求心理救助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科里根(Corrigan)指出:“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指对患有心理疾病或者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产生的一种消极刻板印象和偏见。”艾森伯格(Eisenberg)等人的调查表明,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来自大众的对心理问题的消极偏差,尤其是那些体验和经历过自杀行为和意图的学生往往面临着一系列与心理问题污名化相关的心理困扰和压力。这种污名化或者耻辱感会导致对心理救助行为的消极认知,最终降低对心理服务资源的利用率[4],个体也会因这种耻辱感的存在而降低自尊水平[5]。因心理问题污名化的广泛存在以及它对心理健康求助行为的消极影响,许多学者和机构采取措施来提高人们的意识,减少这种污名化现象。
1.3 重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学校一些学生存在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但是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学生比率很低[6],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具备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资源和条件,如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学生却很少接触和利用咨询中心[7]。因此,学校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鼓励和激发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主动性,让学生能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冈萨雷斯(Gonzalez)等人提出:早期的宣传动员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学类的组织活动、各种宣传手册、学校公告牌、录像带干预等措施来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寻求心理帮助的意图。这些早期的措施通过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增加他们寻求心理帮助的意图,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涵盖各种心理求助行为影响因子的理论框架来指导[8],从这个角度来说,缺乏完整理论支撑的实践并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现有的研究提出更有效的做法是学校采取短期媒体干预措施来影响学生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预期、态度、意图[8]。短期媒体干预用大众熟悉的商业化的电视节目形式,在播放其他节目的过程中穿插心理公共服务通告,研究表明,这种干预模式能够对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有针对全体老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以便于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告之相关部门或者转介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9]。总之,要用新颖的传播方式向学生传递出心理健康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0],只有广泛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并且这些措施不仅仅起到动员学生的作用,也能加深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整个学校对学生心理工作的认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1.4 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
对各种心理干预活动的实际效果的检测和评估非常有意义,它能够提供这些教学项目具体该如何操作以及在怎样的条件对哪些对象最有效果等信息[11],并且只有专业的评估工作才能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优缺点,才能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全校甚至全国学校的统一调查,具体方式以学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针对学生的心理评估问卷,访谈等形式,也可以利用邮件,电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检验教学成果。评估的角度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全方位考察。除了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外,还可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追踪调查等动态的方式来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关于这样的评估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即利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模式[12],利用计算机设计一系列程序来提供心理服务和进行效果评估。
1.5 重视从发展、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忽略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针对的是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积极的,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重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积极面,也强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存在的问题,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为宗旨。发展的视角既是从学生的现阶段发展特征出发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既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阶段特征,也要考虑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问题,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同样,我国学者关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研究也指出,要以全面的、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3]。
2 美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甚至某几个心理健康老师的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利用各方资源,动员全校师生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美国一些学校采取的做法是全年级、多学科的课程渗透模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源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实际需要,即处于教学前线的各科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最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老师可能并没有及时关注这些学生。鉴于这种现象,提出了动员全体教员共同参与,在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的模式。
总体来讲,多学科教师合作的课程渗透与激励模式应该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来指导和完成。首先,选择合作伙伴,可以从现有的合作关系开始,比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或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者与某个心理群体学生接触较频繁的老师。在与这些老师的沟通中,要强调老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教学规划中来,要让老师意识到他们的参与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并且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每个老师的兴趣和特长[14]。可以运用的学科主要集中在:(1)艺术类课程,通过学生和老师参与来共同完成艺术类作品展的方式来表现心理问题和解决心理问题;(2)舞蹈类课程,通过学生编排舞蹈来展现情感愈合、心理问题污名化等问题;(3)宣传活动课,主要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的开发和推广;(4)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主要是通过手工制作等方式来揭示较为敏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和抑郁。这些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性,尤其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所有课程的成果都会进行全校性的宣传和推广,并且可以进行外校的巡展。
3 启示
3.1 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鉴别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工作应该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它能够防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保护现有的健康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实际上是和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和维护密不可分的,预防和发展二者相互促进[15]。学校应注重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初级预防应该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般心理现状,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的知识性课堂来进行,也可以开展常见心理问题如入学适应,学习适应,压力管理等为主的心理培训课程;二级预防是针对心理困扰较严重,处于心理行为偏差边缘的学生进行的,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来实施[1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我国学者对较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追踪研究表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建构起健康的家庭、学校等外在生态系统[17]。
国内中小学的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主要是通过心理量表,但是目前用的量表都较单一,并且缺乏全国统一的常模,各个地区和学校的量表使用不同,评价方式不同,难以实现各个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比较。对于这种集体大规模的心理测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一定的鉴别力,但是这样集中的心理测验也有很大的问题,学校是否都安排了专职的心理老师来评价问卷,是否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心理档案等。很多学校在后期并没有运用其他评价系统来鉴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的鉴别缺乏连续性。因此,可以利用多种心理量表结合或者与其他手段如访谈、追踪调查等方式结合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这样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活动应持续进行。具体的实施应该是全国统一规划,并且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测量,实施形式可以是统一的网上调查,完成后应该给每个参与施测的学生反馈详细的调查结果。
3.2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
只有通过健全的评价机制才能分析教学活动的优缺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对具体心理教育活动的评估可以通过施测心理量表,学生的自我报告,教师的访谈等方式进行。具体而言,可以从4个方面来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客观评价,主要是对某个心理教育活动的前后测问卷评定,考察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后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明显改善;(2)主观评估,学生对具体的心理教育课程活动的评价,如学生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参与程度、知识的实用性等方面;(3)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老师对教学活动的掌控度、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否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等方面的评估;(4)质化评价,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下对课程的感受、自己的看法、课程的经验,也就是对这项教学活动的总结[18]。
3.3 全校动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以团体辅导,心理素质训练等为辅助活动,心理咨询室也发挥积极的作用。传统的以学校辅导员为主的心理干预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将心理干预融入教师教学的环境下,在教室开展心理服务活动,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而非传统的将学生安置于心理咨询中心等专门的场所进行干预,这种在日常教学活动下开展心理服务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业发展[19]。前文提及的课程渗透虽是一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下有一定难度,还无法渗透到每门学科,但是可以以某些学科的渗透为试点,如艺术类的课程(音乐、美术、舞蹈)与心理健康课相结合是能够实施的。相关的研究表明:艺术类的心理课程模式能够给参与者提供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的机会,它的教学效果主要是能改善动机水平、提高个体自主能力并且缓解和释放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不良症状[20]。这种课程渗透的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增加其他学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发挥老师的积极性和优势,实现了全校动员;对于学生而言,主动参与,切身感受,积极思考,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对以后的生活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影响程度而言,由于全校老师的积极参与以及政策支持,能够在全校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所以,心理课程活动的开展要改变以往只依靠心理健康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而要动员所有老师,发挥其他老师的兴趣和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以这样的方式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amkins, S. Mental Health Care in the College Community.Psychiatric Services, 2011,62(8):981–982.
[2] Romano, J. L., & Netland, J. 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to prevention science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008,36(5):777–806.
[3] 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课程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Eisenberg, D., Downs, M. F., & Golberstein, E. Effects of contact with treatment users on mental illness stigma: Evidence from university roommate assignment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2,75(6):122–1127.
[5] Rüsch, N., Corrigan, P. W., Wassel, A., Michaels, P., Larson, J. E., Olschewski, M., ... & Batia, K. Self-stigma, group identification, perceived legitimacy of discrimination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9,195(6):551–552.
[6] Eisenberg, D., & Chung, H. Adequacy of depression treat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12,34(3):213–220.
[7] Mier, S., Boone, M., & Shropshire, S. Community consultation and intervention: Supporting students who do not access counseling service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therapy, 2008,23(1):16–29.
[8] Demyan, A. L., & Anderson, T. Effects of a brief media intervention on expectations,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of mental health help seeking.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2,59(2):222.
[9] Nolan, S. A., Pace, K. A., Iannelli, R. J., Palma, T. V., & Pakalns, G. P. A simple and effective program to increase faculty knowledge of and referrals to counseling centers.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2006,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