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教育者们早已认识到,学生在学校取得成功与否不能只根据学业成绩进行评判,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才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针对此目标,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布里格曼和坎贝尔(Brigman & Campbell,2003)研发出一套综合性中小学心理辅导方案,即以班级辅导和团体辅导形式结合开展的学生成功技能方案(Student Success Skills,简称为SSS方案)对学生进行干预,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下文谨对此方案的理念、过程进行简述,并讨论此方案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启示。
一、学生成功技能方案介绍
(一)背景和理念
近几十年来,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了影响学生在校学习获得成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直接因素比教育政策这类间接因素对学生学习有更大的影响,对51项学习技能干预研究进行回顾,发现最有效的学生在校成功干预方案具有针对具体情境、各类任务围绕相同目标进行及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的特点。另有研究发现与青少年学业和社交成就发展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因素是亲子依恋、认知和自我管理。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布里格曼等人总结出对学生学习状况影响最大的三方面技能,即学生的认知技能、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并研发出一套提升这三方面技能的心理辅导方案。
布里格曼等人认为教育者需要创造一个充满关爱、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使学生获得三方面品质(努力、信心和技巧)进而达到学校成功(见图1)。SSS的干预过程就是要通过肯定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增长其信心,获得更多学习技巧,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最终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SSS关注的认知和元认知技能包括目标设定、进程监控、记忆技巧等,社交技能包括人际关系、社交问题解决、倾听技巧、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技能包括管理自己的注意、动机、愤怒等。
图1 学生成功技能图标
此外,SSS方案中提出了Kaizen、kool tune、安全之地等独特概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Kaizen”指小而持续、无止境的进步,体现在每次活动中,成员都要手拉手读“一点点,一步步,每天都进步”的口号。“kool tune”是指保持积极态度,用乐观的语句说话,以积极的语句重新构建原本消极的想法,活动中会听含有积极词汇的轻快音乐,让学生想像自己已经成功。“安全之地”是让学生在想象中创造一个心灵的“安全之地”,使学生学会如何快速放松,再用放松状态应对考试焦虑和压力问题。
(二)内容和实施过程
SSS方案根据美国的学制设计了针对不同年级的课程,K-1年级为准备学习阶段,K2-K3年级为准备成功阶段,K4-K12年级正式进行成功技能学习(见图2)。
图2 SSS方案实施流程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旨在使学生掌握学习高年级阶段认知与社交技巧所需的基础技能,分为“准备学习”和“准备成功”。“准备学习”以“教师说故事—学生复述故事”形式为主,使学生掌握注意、理解、提问、鼓励他人等技能,重视培养学生掌握互动反馈的方法和团体协作的能力。“准备成功”用八课时让学生掌握记笔记、分享、乐观、目标设定与倾听等技能。
2.正式学习阶段
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正式开始成功技能的学习,先统一对全体学生进行班级辅导,之后对学生进行评估,对需要进一步干预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活动。
2.1班级辅导
班级辅导课采用“(复习—)介绍新知识—评估”的形式,一般为5课时,每周一次,每节课45分钟,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部分(见表1)。第一节课介绍SSS方案的目标和理念,提供一些主题供学生讨论,最后通过问卷进行评估,再讨论确定下周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其余四次课的前10分钟,指导学生采用配对交流、全班分享和填写问卷等形式,监控个人进步,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中间20-25分钟介绍并练习新概念和新策略,内容可能涉及以下五方面内容,即创造充满关怀、支持和鼓励的课堂,目标设定、进程监控和成功故事分享,认知和记忆技能,抗压及考试焦虑,树立积极健康的态度;最后10-15分钟,设立新目标和详细计划,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预告,最后还会采用齐读口号来鼓励学生分享微小进步、换角度看问题。五次班级辅导课结束一个月后会进行强化课程。
2.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作为班级辅导的延续,只在课程结束后为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开设,一般8课时,每课时45分钟(见表2)。
团体辅导中更强调具体问题解决和同伴互助辅导。第一次活动中,咨询师介绍团体辅导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讨论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之后的活动中,组员在开始阶段会对设定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控,中间是大家以同伴支持和头脑风暴的方式分享真实生活中的困扰,最后是在组员协商下设定下周目标和具体计划。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始终强调要给学生一个安全、充满支持的环境,认为组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是其最大动力源。在团体辅导结束一个月后再开展强化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观测并反馈行为、态度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每月一次,共进行4次。
二、SSS方案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得到极大发展,也带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高。大城市的多数中小学有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部分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设置心理课、心理活动室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足以体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年来获得的巨大发展。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SSS方案可在多方面给我们提供有益启示,下面谨对该方案的若干特点及其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进行论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应以实证科学研究为基础
美国学者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探索中认识到,心理教师应提供有科学研究支持的咨询服务,布里格曼等人正是在这种呼声中设计、实施并检验SSS方案效果的。首先,布里格曼等人基于前人研究结果总结了影响学生在校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并以该领域结论核心文章为依据设计干预方案,最后又在多所学校实施该方案以检验SSS方案的效果,多项研究结果都支持了SSS方案在提高学生三项技能及学科成绩方面的有效性。从整体而言,SSS方案符合了学校教育“基于实证”这一重要趋势。
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是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早在2004年就有统计显示,内地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读物已逾300多种,为我们继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总体而言,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困境仍然存在,极其缺乏有特色、高水平、系列化、发展性和服务性的研究成果。很多已有方案或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撑;或源于高校研究者的理论架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而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传统上不太注重收集数据以支持或者检验相关教学实践,现有的方案大多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持续有效发展,就要结合理论研究者和学校一线实践专家,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设计心理教育方案,使教学得到理论支持,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方案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不断的修订和调整。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系统性
SSS方案的系统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SSS方案以三项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贯穿小学至中学的整个教育阶段,在正式的技能培训前,教授学生三项技能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进入正式培训后,阶段性教学目标随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有层次地提高,使教育过程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二是重视对所学技能的巩固,把复习、反馈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从整体来看,每阶段目标都建立在过去所学技能基础上,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对旧技能的应用;从单个阶段来看,每节课都采用“开始-中间-结尾”模式,包含复习和预习,教学内容前后呼应、联系紧密,促成技能的习得并养成习惯。SSS方案的系统性使心理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能有效服务于整个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行的政策性指导文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纲要提出了心理教育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及教学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前推进的里程碑。然而,现行政策还不足以为提供全面的指导,并未细化到具体技能,使各阶段任务难以围绕总目标展开,阶段目标缺乏连贯性。另外,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宏观管理,纲要只能为教学提供参考,难以根据统一标准落实。SSS方案在目标和内容方面的系统性值得借鉴,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出更为具体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以此为基准,建立递进式阶段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注意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巩固,将应用已学技能列入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方面,仍需教育管理部门推广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各学校提供宏观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宏观系统性与微观灵活性的结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应该具有高度可操性
SSS方案旨在为学校咨询师提供一个基于实践、能增加学生学业成绩及亲社会行为的直接指导方案。方案详细描述了每节课的实施流程、活动开展方式、课程涉及的故事内容及时间安排,并附有所需要的测评材料,高度可操作性便于教师直接应用。此外,SSS方案中涉及的活动地点、要求都能在学校环境方便实现,这些都使得SSS方案在各个学校得到迅速推行。
教材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操作性指导工具。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通用教材,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是选择现成的教材,系统性强,简单介绍了实施方案,但缺乏针对性;二是选择可读性强的教育读本,可读性强,但内容泛化,缺乏针对性;三是使用校本教材,针对性强,但在学校无法投入足够人力、物力情况下,教材容易出现不系统、不科学的问题。调查发现,课堂讲授仍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部分学校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但远不及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情况,有47 %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进行过团体辅导活动,地区差异极大。心理老师多根据本校情况确定主题,再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料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有形式极少出现在中小学教育的官方文件中,教师很难得到官方认证的专业指导。参考SSS方案,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团体辅导参考手册,确立针对各年龄阶段的技能,详细描述实现各类技能的具体活动方案,保证方案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体可行,由各级教育部门向学校心理老师推行、指导,心理老师可在参考手册指导下选择针对本校的活动。
(四)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效果
SSS方案关注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信心、有技能、不断努力的人,关注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每节课上都设计有监控、复习等环节,采用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既包括计划进程等客观内容,也包括个人感受这类主观内容。此外,课程效果的主要评估对象还是学业成绩的改变情况,重视心理教育工作对学习的影响。在方案设计上,分为课堂教学和团体咨询两部分,团体咨询对“后进生”进行“加餐”、“补课”,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
知识性科目的教学效果主要是以考试成绩进行评估的,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采用同样方式进行评估。《纲要》中提出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这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正是由于这些要求难于实现,又没有找到合适的评估标准,在实操中难以衡量是否达成目标。心理健康是对个人发展最有影响的教育工作,关系到个人未来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流于形式,仅关注课程开展情况如何、团体辅导进行顺利与否还远远不够。我国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可借鉴SSS方案,一是在课程中时刻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关注自身变化,二是可以邀请班主任参与其中,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变化进行评估,三是与学业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心理辅导方案是否带来成绩的变化,使心理健康教育这正发挥预期效果。
(五)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SSS方案倡导在充满关爱、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中使学生获得在校成功,教学真正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方案在目标设立上重视三大目标的平衡,让学生全面发展;在辅导形式上,采用课堂整体教学和课后团体辅导结合的形式,既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又使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有效辅导,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所有学生的教育,最大限度发展学生技能。SSS方案要将所有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既不是只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普适性教育,而是兼顾重点和全面,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所有人的全人教育。
早期心理健康教学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将学生看作病人,过于重视心理治疗,片面关注病态矫正而忽视发展层面;二是忽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专注于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心理健康,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达到预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可借鉴SSS方案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首先,设立全面的教学目标,保证目标涵盖学生发展所需的各项技能,着眼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其次,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的需求,具体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开展多样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课堂教学等,形成教育合力,使不同心理需求的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针对性的训练。
三、总结
SSS方案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严谨的实施流程和操作方法,并获得多项实证检验的支持。中国学生最主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学习、自我和适应性问题,与SSS三大技能相似,因此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充分借鉴其优越性。但是,SSS方案的实证效果和生态效度仍需要进一步验证,方案中不适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部分也需进行本土化改良。
SSS方案在效果评估、被试选择以及常见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用于我国教学实践也需非常谨慎,需要考虑到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比如,美国基础教育重视人文教育以及教育内容的广度,中国基础教育更重视理科以及教育的深度,心理健康教育对认知技能的培养目标应该紧跟学生实际需要,我们应该设立更符合本国基础教育需要的认知目标。此外,SSS方案更适于班级人数少的情况,考虑到国内学校多为大班制的现实状况,需对活动形式进行调整。
总之,SSS方案为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过程中可以吸取其经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组织专家编写针对各年龄阶段的系统心理教学方案来指导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并鼓励教师开展实证研究检验教学效果,宏观管理制定参考标准,微观灵活应用验证完善,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 Wang M C, Haertel G D, Walberg H J. What helps students learn[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4, 5(1): 74–79.
[2] Hattie J , Biggs J., & Purdie,N. Effects of learning skills interventions on student learning: A meta-analysi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6, 66(2): 120–124.
[3] Masten A S, Coatsworth J 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 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successful childre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8, 53(2): 205.
[4] Brigman G A, Webb L D. Ready to learn: Teaching kindergarten students school success skills[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 96(5): 28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