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抬起头来,你能飞的更高

 抬起头来,你能飞的更高

——对一例缺乏交往自信心的职高男生的干预研究

 [摘要]

自信心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非常重要,目前很多职高学生由于缺乏交往的勇气与自信,无法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这严重影响了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本文通过一例提高职高新生交往自信心的研究,探讨当前职高学生与人交往的心理表现和成因,并从教师、家庭、学生自身三个层面进一步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 

职高生;交往自信心;干预;阳性强化法

                  

一、个案资料

(一) 个案自然状况

吴某,男,16周岁,农村职业高中一年级机械专业新生,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性格上,胆小、内向、自卑。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说话。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对自我评价也很低,认为自己能力差做什么都不行。

另外,从吴某父母处了解到,吴某属于早产儿,由于早产,先天营养不良,加上后天的不良生活习惯,学习压力增加,初二开始,头上出现了大面积的斑秃,严重时甚至超出二分之一的头发脱落,经过初二一个暑假的治疗,虽然长的差不多了,但是进入初三不到半年,又开始脱落,脱落面积又超出二分之一。直至到新的学校里来报到,脱落的头发还有几处没有长好,坚持要戴帽子来上课。

(二) 家庭生活背景

吴某初中时学校离家比较远,属于住校生,每周回家一次,现在离家更远了,一个月都难得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外打工,春节才能回家一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吴某当面交流沟通。唯一的交流就是在电话中询问他的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状况。

二、个案主要问题

吴某高一开学第一周是戴着帽子的,这个行为引起了很多老师的注意,尤其是心理健康课老师,而且发现他在老师办公室,是低头弯背站在老师旁边,对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声音非常小,以至于需要老师将身体不断朝他这边倾过去才能听清楚。

他母亲也向老师反映说:父母和他通电话时,他总是一言不发,不管母亲问他什么,也不管母亲的心情是平静还是急躁,以及对他是否担心,他都没什么声音回应,很多时候连“嗯”、“哦”一下都没有;第一周他拿着一张新班主任调查新生是否有当班干部意愿的调查表,反复问母亲到底该怎么填,而对母亲“愿当”的建议却总是回复“我这么差,我怎么行?”对于母亲要求他自己去理发店理发或者购买生活用品之类的要求,他总是小声回答“让我一个人去的话,我不去!”

以上情景是发生在农村职高学生吴某身上最常见的几件事情了,特别是从初中二年级以来,初三下学期选择普高或职高分流后,愈演愈烈,对父母逆反情绪严重,与父母无话可说,不敢和外人讲话、接触,没有朋友,周末整天呆在电视机前,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我不行”、“我不会”“、我这么差”是他的口头禅。

吴某的以上表现,在职高学生中也很常见,他们总是躲避着别人的目光,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不敢主动与伙伴、老师、家长交往,不敢说出内心的渴求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帮助,家长的呵护。这就形成了职高学生敏感、多疑、封闭、自卑的心理特征,也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缺乏交往的勇气与自信。而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信与不自信存在一种累加效应:愈是自信的人,愈会成功,愈会成功则会显得更为自信;反之,愈是缺乏自信则会是导致更深的自卑。21世纪需要充满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人,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因此,在吴某高一学年开始,就着重观察并研究他的交往心理特征,并对他进行切实可行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其交往自信心,引导他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身心健康发展,并以此促进他学习成绩的提高。

通过几天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发现吴某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叛逆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针对他的情况,笔者选择了04分的5级评分标准的心理症状自评调查表SCL-90《人际交往能力自测》(见附件)对吴某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如下:

SCL-90得分77分,阳性项目数58项,因子分F31.3F71.7按照SCL90结果的解释,当总分超过70,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1时,可考虑筛选阳性。其中F3为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懊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是这一因子获高分的对象; F7为恐怖,引起恐怖的因素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公共场合及交通工具等,此外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项目。

《人际交往能力自测》得分19分,按照评分标准,此分数表明其与同学、父母、师生人际关系差,交往能力弱,这与SCL-90的测试结果一致。两份测验的结果均与笔者观察了解到的情形相吻合,

三、个案问题原因分析

初步分析吴某这几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 自身原因

1.吴某从小性格偏内向,养成了回避与陌生人交往的习惯。

2.身体上的缺陷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吴某感觉到自己见不得人、低人一等。

3.吴某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由于吴某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逐渐影响了他的自我认知,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做任何事情都不行”,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暗示,加上来到陌生的环境,普通话不够标准,更抑制了自信心,不敢与人交流,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孤独感进一步加强。

(二)家庭原因

吴某来自遥远的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留下他与奶奶一起生活。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子女教育的方式缺少研究,但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学。父母与吴某在电话中交流的内容仅限于学习和身体情况,对于吴某曾经表现出对父母权威的冒犯,父亲曾不止一次以拳脚相加。处于少年期及青春期的吴某需要父母爱护、关心,需要父母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提要求,需要父母对他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而吴某的父母不针对孩子的实际,一味地提出高要求,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需要。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和教育方式不当使得吴某长期处于孤独之中、高压之下、悲观之间,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缺乏理解,心理负担过重,造成其性格的缺陷,形成自卑、压抑、叛逆心理。

(三) 社会原因

目前我们的社会仍把升入大学作为衡量一个人有无出息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上大学是唯一正路的导向下,到职业高中学习就成了低人一等、被迫而为的一件事情,这种学习上的落差加深了吴某的自信心不足,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则对吴某人际交往自信心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能促使他消除深深的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和陌生人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最终促进成绩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四、干预措施

(一)教师层面

1.班主任、任课教师配合,多提供展示机会

学校教务处、团委、各专业组以及班级内都会定期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技能比赛,这些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施展一技之长的舞台。因此笔者结合学校活动,首先取得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配合,要求他们有意识地多鼓励吴某,多向吴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打破吴某这种因学习成绩差而“一丑遮百优”的心理,如:

(1)上课多看看吴某,让吴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2)选择吴某担任学习委员,多参加班级管理;

(3)有意识地多找吴某回答问题。在前两个星期的交流中,吴某把自己上课发言的次数都一一向笔者做了汇报,从吴某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吴某对上课发言已经尝到了一点甜头,也慢慢开始消除对上课发言的恐惧了。

(4)多找吴某帮助老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创造吴某和老师、同学多接触的机会。在“红五月”班级大合唱中,需要一位同学担任指挥,吴某心里跃跃欲试,但是由于从来没有参加过合唱,甚至连当众大声唱歌的体验都没有过,吴某心中马上涌出了“我不会”、“我不行”的念头。吴某的跃跃欲试被音乐老师和班主任捕捉到了,在几位同学的尝试之后,音乐老师鼓励吴某到前面来试试看,并表扬他指挥的好,后来又单独教了几次吴某如何指挥。结果,吴某在全校师生面前自如地完成了合唱指挥。

2.转变与家长的沟通策略,及时反馈优点和进步

一般情况下,老师只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与家长联系,因此,对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学生往往很害怕,担心老师向家长“告状”。所以,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增加家长对孩子改变的信心,笔者和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适当转变了与家长的沟通策略,与家长沟通时,一方面表扬肯定学生的进步为主,并询问学生在家中好的转变,另一方面教给家长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增加学生对自己改变的信心。例如:在某周的家校联系中,班主任告诉家长本周吴某举手发言的次数,并且回答都是正确的;家长则告知班主任,吴某上周一回到家里就兴致勃勃地讲了在学校里帮班级做的一件重要事情。

3.重视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

人际交往技巧对于建立交往自信心非常重要,因此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课中,笔者用一个月时间重点对吴某进行了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的培养:

第一周培养重点:学会真诚地帮助别人,帮助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

第二周培养重点:学会倾听、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倾听时,学习以“啊”、“哦”目光接触或者点头作为回应。

第三周培养重点:学会赞美他人、鼓励他人、理解他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赞美和鼓励。

第四周培养重点: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并重点选择那些品性好、上进心强的同龄人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

4.进行提升自信心的行为方式训练

 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而战胜自卑、培养自信心还可以从日常的实际行为的改变入手,因此,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对吴某进行行为方式训练,这对于自卑心理的克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多突出自己,尽量挑前面的位子坐。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座位,则要求吴某尽量挑前面的位子坐。
   
2)练习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在心理训练中,选择几位同学和吴某进行对视训练,并要求吴某在和老师、同学、家人以及陌生人接触、讲话时,尽量睁大眼睛,逐渐增加正视别人的次数和时间。  

3)练习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走路时,抬头挺胸,快步行走,并且后脚跟先着地,这也是吴某每天的训练内容之一  

4)练习当众发言。主要是练习在课堂上多发言,或者多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5)学会微笑。微笑一方面可以消除自己内心的胆怯,又可以给人友好的印象,是与人交往的一件法宝,因此,要求吴某每天对着镜子练习3分钟嘴角上扬,并将这种微笑逐渐应用到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去。

5.联系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目标

有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根据心理咨询中目标的七要素,即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在研究开始,笔者就与吴某一起商量制定了如下切实可行的目标:
   
 1)近期目标:每周和父母进行一次交流沟通,主动汇报自己生活学习情况,内容包括和同学交往的情况,寝室生活情况,学习及与老师关系等等;路上碰到老师,主动和老师打招呼,问老师好;上课时,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从第一个星期的每天回答一次,慢慢发展到以后的每天至少一次,有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主动问老师;逐渐减少周末在家看电视、上网时间,不去网吧,不玩网络游戏,在得到家人同意后,可以在家里电脑上玩玩小游戏,但每天上网时间不能超出2小时。课间、周末能与同学结伴玩,选择正确的交往对象,一学期下来能够交2-3个谈得来的好朋友;能自己独自上街购买生活用品等而不需要家人陪同。

2)远期目标: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信心,进而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和满足感,明确自己高中阶段的奋斗目标。

6.引导个案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反复、经常的积极自我暗示对建立一个人的自信心非常重要。而自卑的吴某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我不行”、“我不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已经深深影响了他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向吴某讲解了积极自我暗示的重要意义后,笔者引导并要求吴某在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进行一分钟的积极自我暗示。在自我暗示的前半部分,选择一些积极的、肯定式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并固定下来,天天背诵,做到反复强化,例如:

“我正在进行自信训练,我一定会越来越有自信的”;

“我是有能力的”;

“我在各方面都会越来越好”。

完成了前半部分固定内容的背诵以后,后半部分吴某可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发挥,如“我是有能力的,我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在各方面都会越来越好,我一定会成为校三好学生”。一般而言,要求吴某对长期目标的暗示要富于想象和激发性,对短期目标则应切实可行,具体明确。

()家庭层面

1.家长适当降低要求,改变评价维度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笔者逐步引导家长改变对职高的观念,并逐步接受多元智能理论,同时把吴某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吴某的实际情况,多方面评价吴某表现,而不仅仅是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唯一标准,适当地降低要求,对吴某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

比如,针对吴某不敢单独和陌生人接触的这一情况,父母决定从吴某周围的生活圈子入手,慢慢放手,鼓励吴某逐渐独自去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或者独自到固定的理发店去理发,然后再慢慢鼓励他到不太熟悉的场合去和别人接触;又比如,对吴某成绩不好的事实,家长也不再一味提高要求,而是首先接受这一事实,着重看吴某在成绩上的点滴进步:吴某每次考试都不是很理想,只考40分左右,而这次又只考了40分。但父母对孩子这样说:“虽然你只考了40分,但所学的内容加深了,这也是个进步,相信你下次会考得更好。”同时,多关注吴某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是否敢于上课回答问题了,是否敢主动老师打招呼了,是否敢正视别人、走路时抬头挺胸了等等。

最后,父母也非常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2.增加亲子沟通,关注个案心理健康

通过与家长打电话,家校联系等方式,建议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为吴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家长在与老师交流沟通后,对矫正吴某问题,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1)保证每学期到学校来看吴某一至两次,让吴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心与爱护。

(2)每周与心理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吴某的各方面表现,然后每周给吴某打一次电话,表扬吴某的进步,并询问生活学习中有无困难。

(3)多看孩子优点和进步,多赏识孩子,对吴某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

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吴某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吴某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3.寻找闪光点,及时强化进步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某种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阳性强化法是以阳性强化(正面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在教师讲解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和作用后,家长依据这一心理理论,有意识地仔细寻找吴某的闪光点或者对老师反馈来的进步信息及时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爱抚的动作,或者一个精美的小蛋糕等等,这些都能给吴某带来莫大的鼓励,让吴某对自己越来越充满信心。

比如,在得知吴某得到两位老师的表扬之后,吴某一回家,父母就微笑着对他说“你的表现真的好了很多,这样坚持下去,你一定还会有更多好的表现和收获的,爸妈相信你能行!”在技能节比赛成绩出来之后,吴某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母亲马上去买了吴某最喜欢的小蛋糕,奖励他取得的成绩。在期中考试取得班级第四名的成绩后,母亲又特意买了吴某喜欢的零食一起去郊游作为庆祝。

() 自身层面

提高交往自信心,个体的努力也很重要,因此,在心理辅导和训练的过程中,吴某保证尽力做到以下方面:

1.每周按时参加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完成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布置的作业;

2.准备一本成长记录本,每天记录自己在行为、学习方面的进步,并以周为单位向心理老师、父母汇报;

3.与老师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然后从近期目标开始,一步一步的完成,最终达到远期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这些目标包括:

(1)每周当面或电话中和父母进行一次交流沟通,主动汇报自己生活学习情况;

(2)路上碰到老师,主动和老师打招呼,问老师好;上课时,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从第一个星期的每天回答一次,慢慢发展到以后的每天至少一次,有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主动问老师;

(3)逐渐减少周末在家看电视、上网时间,不去网吧,不玩网络游戏,在得到家人同意后,可以在家里电脑上玩玩小游戏,但每天上网时间不能超出2小时。课间、周末能与同学结伴玩,选择积极乐观的交往对象,一学期下来能够交2-3个谈得来的好朋友;

(4)能自己独自上街购买生活用品等而不需要家人陪同。

4.坚持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行为方式训练,如练习正视别人、走路时昂首挺胸,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3分钟,并逐渐在与人交流时面带微笑,练习当众发言等等;

5.在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进行一分钟的积极自我暗示,逐渐练习将“我能行”、“我可以做到”、“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等暗示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禅。

五、干预成效

一个学期结束,笔者对吴某的辅导及训练取得了明显效果:

首先,吴某与家长、老师、同学及陌生人的交往自信心增强;据家长反映,吴某现在每周主动与家长电话联系,汇报自己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不再像以前一样一言不发;任课老师也反映,吴某现在上课经常举手发言,并且是一门专业课的“指导老师”,在校内,经常主动与老师交流,请教老师问题;有了固定的好朋友,周末会和朋友约好一起逛街、爬山或去书店看书;能够一人独自外出购买生活物品等;在面对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时,不再是以“我不行”“我不会”作为回答了,讲话声音变大;班主任也反映,自吴某在班级里担任学习委员以来,在同学面前讲话的声音明显变大,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多位任课老师都曾表扬其课堂表现。在第二学期举行的校“红五月”大合唱中,吴某还担任了班级合唱指挥,顺利地指挥了班级的合唱演出。

第二学期笔者对吴某又进行了SCL-90测试,为了方便比较,将两次测试的结果对比如下:

 

时间

总分

阳性项目数

F1躯体化

F2强迫

F3人际关系

F4抑郁

F5焦虑

F6敌对

F7惊恐

F8

偏执

F9

精神病性

第一次

77

58

0.75

1.3

1.1

0.5

0.8

0.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