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好孩子”PK“坏孩子”——初三学习焦虑个案分析报告

来访者基本情况: 女,汉族,15岁,初三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情绪波动,易激惹。因近期学习状态不佳,且有时情绪烦躁与同学老师产生冲突,有时低落在水池边哭泣,经语文老师推荐本人同意后来到咨询室,后能主动求助,定期来访。无躯体症状。没有做心理测试。 主 述: 进入初三下学期,情绪变得容易烦躁。看到每天的作业就烦,不想写;看到老师上课不停地强调知识点就烦躁,有次课上因政治老师批评自己作业未做完而顶撞老师,现在开始不想上政治课;班主任就会向家长告状,回家就会被父亲讲,有时父亲还会打她。 父亲早年患过鼻咽癌,目前恢复良好,脾气不好,经常对自己和母亲发脾气。对自己教育简单粗暴,曾将用皮带抽打过自己,自己趴在地上无法躲避。目前和父亲除了打招呼无其他交流。而且现在父亲病休在家,家里都靠母亲支撑。母亲很辛苦,经常出差。所以也不想早回家,独自面对父亲,经常和同学在外面游荡玩耍,等比较晚了才回家休息。 母亲对自己很好,尽管很辛苦,但从不会短了自己的零花钱,希望她能考一个好的中考成绩,上个好学校,将来能进舅舅的公司帮忙。但是之前自己学习未投入,落下很多知识,现在进入初三复习,很多知识都不懂,感觉很着急,很烦躁。 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一头短发,行为举止像个男孩。会谈中情绪低落,信心不足,谈到父亲时激动而对抗。据同学与老师反映,来访者平时在同伴关系中往往以保护者自居,平时交友时乐于帮助别人,重义气,出手大方,人际关系良好。但脾气暴躁,自控力不足。对于学习,其实她刚进初中时还不错,后来不怎么用心,所以目前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只能达到上一个中专或职业类的学校的水平。最近1个月来,课堂听课、作业等情况比较糟糕,班主任找家长谈过话,效果不明显,甚至有更糟糕的趋势。 评估与诊断: 通过来访者陈述、观察和调查了解,来访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情绪低落、紧张焦虑、自卑。 根据该来访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统一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认识清楚,主动求助,无逻辑混乱无知觉异常,无妄想。 2、根据来访者情绪低落,紧张焦虑,自卑等问题,都有现实的并且出现的时间只有1个月,无泛化现象。 3、社会调查现实来访者的社会功能正常。 4、鉴别诊断:本案例应与严重心理问题相区别的基础是无退缩行为,无自杀倾向,无泛化现象,社会功能良好。 5、由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即有一个问题的家庭。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来访者在父亲的暴力及权威下由小时候的无助,开始成长为对抗,对抗的方式一是回避父亲,除了打招呼没有其他交流,母亲出差时宁可在外闲逛也不愿早回家单独面对父亲,二是“做一个让父亲头痛的坏孩子”,以自己糟糕的成绩和行为表现来证明父亲的失败。但是,当老师向父亲通报来访者表现时,被父亲批评责骂时她还是会无助和愤怒,转而将愤怒指向自己的老师,从而对个别老师和学科产生对抗情绪。直接导致来访者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兴趣下降。 而来访者和母亲的关系很亲近,能体会母亲的辛苦,对父亲的不工作却对母亲发脾气的态度非常愤怒,想保护自己的母亲不受伤害。所以她内心还是想顺从母亲的期望,成为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一直以来,来访者内心就在学习问题上存在着上诉的双趋冲突:既想成为可以报复父亲的“坏孩子”,又想成为回报母亲的“好孩子”,尤其是到了初三下学期,中考压力明显增加但自己学习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这样的冲突更加剧烈,对应产生了容易激惹,逃避作业等厌学行为,想“破罐子破摔”的同时又担心辜负母亲而变得情绪低落,越不能满足母亲的期望就越强烈。 所以,在来访者内心深处,她最希望的还是做一个“好孩子”,把成绩搞上去,但是面临时间紧张、基础薄弱,自控力不强的问题,信心严重不足。而现实中父亲难以沟通,母亲经常出差,支持系统很不给力,就呈现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习焦虑的状态。 咨询过程: 来访者经过12次面询,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始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以倾听为主,收集来访者的相关信息,使得来访者能够充分的表达,释放内心的焦虑与冲突。此阶段主要了解来访者情绪变化的触发事件及情绪反应,了解求助者的过往经历。 (二)指导与帮助阶段: (1)确定目标。①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了解自我的状态,接纳真实的内心。②建立自信,学会自我控制,不再以他人关注获得安全感。③重建亲子关系,修复来访者的家庭支持系统。 (2)实施过程。①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父母的态度,表达真实的内心。来访者渴望来自父亲的认可与呵护,心疼母亲的辛苦与付出,接纳过程中所有的委屈与受伤;②引导来访者分析自我的现状,逐渐明确学习能力,学习困难,学习优势等问题,确定合理的中考目标,明晰自己的学涯规划,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恢复自信;③与来访者家长进行沟通,开展家庭治疗,让来访者父母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通过家庭系统的重建,修复来访者的支持系统。父亲的改变,母亲的调整给来访者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鼓励。④与班主任及课任老师交流,帮助老师们重新认识这个“乖张”的孩子,给予她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为了巩固效果,提高来访者的自控能力,咨询师与来访者制定了行为契约,对双方的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有意思的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要求只是如果她做得不好,咨询师也要耐心地对待她并尊重她。其中折射出的或许就是来访者希望是100%的接纳,来自咨询师的100%接纳,也来自父母的100%接纳。确实,当来访者感受到接纳后,逐渐平和。 当然,过程中也有反复。其中有一次来访者因一时无法达到行为契约中的要求,急躁之下把契约撕得粉碎。但是过了几天,她冷静下来后又向咨询师要了一份原稿,据说回家后把这份契约装进了镜框。 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咨询,来访者自述的情绪状态明显改善,亲子关系良好,积极意识增加,已经能够完全适应正常的初三学习生活。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已经克服了心理问题的困扰。经过半年的随访,巩固效果良好:中考成绩比预期的高出100多分,使来访者考上了预期的一所3+2的专科学校。其后在学校表现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与实践活动,成绩相当不错。 咨询师的感悟: 著名的心理专家武志红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陪伴是难得的心理救助。这一个12次的个案,这是我做的一个比较长的个案,个人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陪伴的过程。每次谈话的内容看似随意,却逐渐深入。来访者越来越多地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于是,她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越来越少,并最终做了一些重大的决定,这对她而言是相当的挑战。美国一位资深的老咨询员也认为如果来访者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时,再好的咨询师也是枉然。而如何让来访者做好改变的准备,我想陪伴或许是一个好的办法。陪伴是对来访者的理解、接纳和积极关注,而这些才是来访者真正需要的。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她自己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明”路,开启自我自愈并成长的新篇章。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