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喝“洁厕灵”的女孩——一例自杀未遂的高三学生的咨询

一、个案由来

201435日,周三上午八点我打开手机QQ,发现一条“陌生人”留言:“张老师你好!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我有一位女同学有轻生的念头,而且已经试过喝一次洁厕灵,但由于不好喝所有放弃了……她平时都是很开朗活泼的,但她说有这种念头已经很久了……我要怎么办?!在高三这段敏感又脆弱的时期,我要怎样才可以帮助她保护她?!”留言时间显示是周二晚上23:15分。

看到这条短信,我当即给她回复“明天带她过心语阁找心理老师咨询!”

由于该生已经有实施自杀的行为,属于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我立即把情况给年级主任简单说了一下,他当即查了留言学生的姓名,确定留言学生是来自高三某班同学小平(化名)。

中午13:15, 小平QQ留言说下午5:30之后带小惠(化名)来找我!由于情况特殊紧急,为了避免小惠对咨询的排斥心理。我和小平又商量了下,最后决定让小惠以朋友的身份陪小平前来咨询的这种方式,将小惠顺利带到心理咨询中心。

下午5:30,小平和小惠准时来到了我的咨询室。待见面招呼坐定之后,我们进入了会谈。由于事先约定的是小平来咨询,所以我先请小平分享了碰到的困惑。小平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想帮助我的朋友,但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她?。我先肯定小平助人的善意,然后请小平介绍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小平说她是通过“交换秘密”的方式,获得小惠心里的秘密——‘即小惠曾于32日即上周末凌晨起来喝‘洁厕精’轻生这件事。’

听完小平的陈述,我头脑闪现两个念头:(1)小惠为什么要轻生?(2)小惠给小平讲述自己的秘密行为,这说明小惠还是留恋这个世界,并非执意要离开这个世界。她告诉小平这个好朋友自己的秘密,传递出的是一种“求救”的信号!而小平也非常有心,非常警觉,及时对朋友的“求救”信号做出了反馈。

 二、自杀动机探寻

我随后转向小惠,看到的是一个脸上挂着阳光般微笑的女孩,你很难将这样女孩跟自杀联系起来。我内心充满疑惑她为什么要‘轻生’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委屈,什么样的困难或无助困扰着她?

(1) 自杀的直接动机

我首先询问了小惠“为什么喝洁厕精?”

“我觉得活着没意思,也许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会快乐一些,自由一些;我感觉自己是在浪费生命,无所事事;我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别人叫我干什么,我就干;我的梦想在哪里,我都不知。” 小惠平静地告诉我说。

透过小惠的回答,我认识到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小惠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从而让她感觉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决定先了解她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2) 学习和成长经历

通过小惠的个人讲述,我得知这个女孩在小学三年级以前跟爷爷奶奶住在老家湖南,爸爸妈妈在中山这边工作创业,很少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假期会过来跟爸爸妈妈小住,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小学三年级后,才从老家搬过来跟父母一起生活。过了没两年,她家里又添了一个弟弟。

由于自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小惠显得“独立”、“懂事”,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成绩比较优秀,学习上没怎么让父母特别担心。

考进高中过后,刚入学,对一切都充满新奇感,没有什么压力,高一上各方面还算顺畅。但进入高二过后,成绩排名下滑比较厉害,属于中等;高三之前的考试成绩一直处于重点边缘,但最近成绩下滑明显,对自己的学习评价是“学渣”一枚。

小惠的学业成绩下滑,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但学业成绩退步带来的压力不至于让人彻底陷入绝望,走上轻生的绝路。因为很多学生都曾遭遇过学业退步的现象,但并没有像小惠选择这种极端方式来应对压力。那么可以推测,小惠除了遭遇到学业退步的压力外,还遭遇到额外更多的一些压力,尤其当她学业退步承受重压的时候,这些压力累积在一起,让她无法承受之重,所以选择了轻生来逃避这些压力。那么这些压力会来自哪里呢?家庭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地方。

(3) 家庭关系

当我请小惠描述她和家人的关系,她用了一个词‘相敬如宾’来形容。说完这句话,小惠就开始不停地抽泣。我轻轻将纸巾递了上去,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说”。

“他们应该很爱我;其实我也想像其他孩子那样撒娇,跟他们亲近,但却事与愿违;我总是感觉到无法融入他们。我从来就没有抱过爸爸、妈妈,我不敢跟他们亲近!我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 小惠一边抽泣一边说。

“我就是不能让他们担心我的学习,怕他们会失望,伤心!我觉得自己好可悲,连在自己的父母面前都不能展现自己真实些!”小惠继续说到。

一说到跟家人的关系,小惠的情绪完全失控、无法自控,哭的特别伤心,哭的时间也特别的长。可以看得出,“家”是这个孩子的伤心之地,她的内心有太多的委屈一直以来无处述说!她渴望与父母保持亲近感,渴望展现真实的自己,但事与愿违,她却不能做到。可以看出,小惠和父母的关系是存在障碍的,这个障碍阻碍了小惠和家庭的沟通,也阻碍了小惠在父母面前的撒娇,也阻碍了小惠展现真实的自我。

(4)心理原因分析

由于小惠在9岁以前学习生活经历主要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典型“留守儿童”。这种留守状态可能给小惠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小惠的对于亲情的情感需要在早期的童年经历中并没有很好的满足,因此没能很好的与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从而在跟父母相处时始终有一种距离感,无法形成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需要小惠去做,生活中碰到酸甜苦辣也只能埋在心底,这也形成了小惠内向、封闭的个性特点。

9岁之后,小惠从湖南到中山和父母一起生活后,而那个时候家里正好新添了一个弟弟。这种情况下父母关注的焦点也就自然集中在小弟弟身上,较少放在小惠身上;而小惠本人也承担了关心照顾的弟弟的任务。久而久之,父母对小惠形成了“独立、懂事、会照顾人”这么一个印象。家长们把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是放在物质层面,放在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恰恰忽视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这进一步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疏远。

因为父母对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虽然口头上说没关系,但在生活中总会表现出对学习成绩的关心。因此,每次考试失利过后,小惠在父母面前并不愿意把自己学业成绩告知她们,既不敢展示自己真实的成绩,也不能展现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只能不停地掩饰自己。在这种情况,一方面小惠出于担心父母的失望而把自己给包裹起来,不愿敞开心扉;另一方面,其父母也不善于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化,与孩子更多的交流停留在学习和生活其他表层上沟通,忽视对孩子的心灵深处的关心和爱护。孩子的内心深处很少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支持,从而有一种“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的感觉”而本应是最温暖的家庭,却未能在此时给她以心灵的抚慰和支持,反倒成为另外一种压力和痛苦的来源。在这种孤独、无助,自责的心理压力下,最终促使小惠选择了轻生来逃避生活的重压和苦闷。

三、辅导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确定了以下的辅导策略:一是理顺家庭关系,促进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重建,改变过去那种“客气的”、“有距离感”的关系状态,让她真正感觉到家人是爱她的;二是理顺小惠的心理状态,重树学习的信心和希望,摆脱学习上的无助感和盲目感,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三是建议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学习上,生活中多给小惠以关心和支持,一起帮助她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四、咨询过程

经过与班主任商量,决定请班主任陪同小惠的父母坐下来沟通。第二天,在班主任的陪同小惠的父母到心理咨询中心之前,班主任已经把孩子自杀行为的相关信息告诉其父母。其父母听完过后也相当错愕、惊讶、百思不得其解,直呼为什么?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等班主任、小惠的父母落座过后,针对父母的不解,我把跟小惠的对话直接反馈给了父母,如“我不敢跟他们亲近,我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我不敢把成绩告诉他们,怕他们担心、失望……,这些话语听起来让人情难自抑,小惠的妈妈听了不禁热泪盈眶,小惠爸爸则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班主任也在一旁默默流泪。

小惠的妈妈自责地说道,这孩子从小就很懂事,加之有一个小弟,所以父母也很少操心她。”或许正是小惠给父母留下了“懂事”印象,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父母因此没有太多地关心她及其内心世界。其父亲补充道,当初为了她能上好的学校,自己没少辛苦到处张罗她上中学的事。对此,我表示认同,父母肯定是爱孩子的,关心孩子的。父母也表示,对于孩子内心的感受,的确很少关注到,而且孩子也很少讲。对此,父亲也充满内疚和自责。

最后,我们安排了小惠和她的父母相见,三个人抱在一起,互诉衷肠,哭了很久很久。这眼泪中包含着孩子的委屈、也包含着父母的自责和歉意,更蕴含着新生的希望、亲情重新建立起联结的可能。

这次会面过后,小惠和父母一起回家了休养了几天。说是休养,还不如说是父母跟小惠重塑亲密关系的机会。在这几天的时间里,父母也是给予小惠无微不至的关心,每天围着她转,小惠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而小惠最亲密的弟弟也打电话来过来跟小惠聊天,几天的亲密相处让小惠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在跟小惠爸爸电话聊天中,小惠的父亲也深深认识到过去那种过分关注孩子成绩的危害,他现在已经不在乎孩子的成绩,他只要一个健康、快乐的女儿。他甚至打算现在就让女儿休学,带女儿出去旅游散心。后来,还是在女儿的劝阻下,放弃了这个念头。他们打算高考后外出旅游,整个家庭的氛围在悄悄的改变着!

在家里呆了几天后,小惠决定回到学校重新投入高三的复习!在征得班主任和年级的同意后,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习,并定期与心理老师保持联系。在后来跟小惠的聊天过程中,小惠与我分享了她在家庭的变化。尤其是她和弟弟之间故事,看得出她很关心自己的弟弟成长。她本人也通过这次风波,更加珍惜生命!更加主动关心家人,主动关心身边的朋友,让自己的生命之花更加精彩。

后来,小惠顺利参加了高考,并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继续着她的新生活!我也在内心默默地祝福这个历经磨难的女孩,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五、咨询反思

小惠的轻生之路让我想了很多,家本应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父母本应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朋友。但有的时候,家反倒成为了孩子的伤心地,父母成为孩子痛苦的来源。咨询中,小惠反复提及到的“我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这句话背后传递的是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同时也折射出亲子关系之间充满了隔阂,而正是这种隔阂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小惠轻生。而造成这种亲子隔阂的原因是多种的。

从父母的角度讲,他们肯定是爱孩子的。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不过从孩子角度来讲,她的的确确未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这或许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深沉,不会轻易说爱你,也很少拥抱孩子,更多的时候靠意会而非言传。因此,对家长来说,学会爱的语言,学会表达爱,是促进亲子关系保持亲密的有力保障。

另外,当前高考制度下,很多父母比自己的孩子更加关心学习成绩。在家长看来,我对你学习上的关注,其实就是在关心你。那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她或许更渴望的父母关心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比如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事实上,关心学习理应是孩子的事, 毕竟学习的主体是孩子!不过现实的状况是,很多家长错位了,比孩子本人更关心成绩,孩子考差了,比孩子还紧张、还要担心、还要焦虑。这种错位的关注带来的危害是什么呢?

孩子考差了,已经是很难过了;但是一想到父母,看到这个不好成绩会表现出更大担忧、焦虑,甚至批评、责备,那么孩子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为了避免父母担心或者批评,很多孩子可能选择隐藏自己的成绩,也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把学业挫败的不快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同时也容易让孩子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父母爱成绩、爱排名甚于爱我,或者父母爱好成绩,不爱我这个成绩不好的人;成绩比我个人还要重要。长此以往,必然会为孩子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因此,家长应该更多做好孩子心理保健师,当孩子进步时给予肯定,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以安慰和鼓励!唯有这样,才能陪伴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