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爸爸走了以后——空椅技术在一案例辅导中的应用

     空椅疗法是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Fperls)创立的完形心理疗法中的一个重要治疗技术。是用空椅将某个与当事人有关系的人或物放到为当事人创立的心理治疗空间,使之和当事人之间形成一种交流关系,从而达到呈现、转变,直至彻底改变当事人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有人认为它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当事人和自己的关系,当事人内在冲突、选择问题,其作用和功效是通过在潜意识发生过程中逐步改变当事人意象来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1]当事人所发生的问题往往是过去时空中的事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所发生的事和联系的人根本没有条件重新回到当时的人际系统和情境。很多时候,当事人在已经过去的事件中无法或没有机会表达,或表达不足,将不良情绪、不满、焦虑、悲伤等压抑或埋藏在潜意识中,从而造成问题症结。本案例在面对重大家庭变故产生的哀伤时,心理老师创造一个恰当的空椅氛围,通过贴切的语言帮助当事人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尝试适时进行认知诱导干预来令访者促使意象改变,乃至态度、情绪和行为产生积极改变。

案例背景状况:小强(化名),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母亲反映当警察的爸爸因病去逝后,孩子放学回家什么话都不说,不同妈妈沟通,多次半夜里一个人爬起来,呆呆守望着爸爸的灵牌,还听到孩子夜里在哭泣,睡觉时拿着爸爸的相片。老师反映近日孩子变了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座位上,沉默寡言,一个人发呆。

孩子自述,爸爸走得太突然了,不能接受,很舍不得,好想爸爸回来。没人陪他玩,很不开心。爸爸很爱他,晚上一下班回来,第一时间就来看他睡了没有,半夜里经常起来给他盖被子。那天从学校赶到医院,爸爸经抢救无效就走了。听妈妈说爸爸是为了一个案子,三天三夜没有睡觉,那天早上回到家休息,中午喝了一点酒,感觉不舒服,被送往医院,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妈妈还说,那时她看见爸爸脸上流下了一滴眼泪。爸爸不在了,好难过,夜里3点、5点想着爸爸就想哭,做梦都想爸爸回来,咨询辅导过程中在营造了相关氛围后,采用了空椅技术,对话过程如下:

心理老师:“太突然了,到现在都不相信是真的。”

孩子:“嗯,好想爸爸回来。”

心理老师:“很难受,有许多话想对爸爸说?”

孩子:“嗯。”

心理老师:“如果可能,愿意跟爸爸说说心里话吗?”

孩子:“愿意。”

心理老师:“爸爸很爱你,也很想听到你的心里话。”

孩子:“嗯。”

心理老师:“那好,我们来做这样一个想象,你先闭上眼睛,叫睁开你才睁开,好吗?”

孩子:“好。”(闭上眼睛)

心理老师:“假如今天,此时爸爸就坐在你对面日的椅子上,就在你身边,离你很近,你都可以感觉到他的气息,请你慢慢睁开眼睛,看看爸爸,爸爸是什么样子。”

孩子:慢慢睁开眼睛,抬了抬头说“脸上流下了一滴泪。”

心理老师:“爸爸很难过?”

孩子:“嗯。”(流泪,用手擦。)

心理老师:“来,看着爸爸,将你最想说话的告诉他。”

孩子:“爸爸,早点回来,陪我玩。”(已泣不成声)

心理老师:“爸爸已经听到了,还有吗?”

孩子:“我会考上金山的。”(本地比较好的中学)

心理老师:“来,跟着我用第一人称,告诉爸爸现在的心情。”

心理老师:“爸爸,我很想您!”

孩子:“爸爸,我好想您!”

心理老师:“我舍不得您走,天天都在想您回来。”

孩子:“我舍不得您走,天天都在想您,做梦都想您回到家!”(大声哭)

心理老师:“我很想您陪我。”

孩子:“我很想您陪我。” (此时哭泣不断,停下对话,让孩子充分表达。)

心理老师:情绪稍平静后,轻声“我知道这已经不可能了。”

孩子:“我知道这已经不可能了。”

心理老师:“爸爸,我爱您!”

孩子:“爸爸,我爱您!”

心理老师:“谢谢您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孩子:“谢谢您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心理老师:“谢谢您给我爱和呵护!”

孩子:“谢谢您给我爱和呵护!”

心理老师:“是您让给我知道什么是爱!”

孩子:“是您让给我知道什么是爱!”

心理老师:“爸爸,我想您在那边开开心心。”

孩子:“爸爸,我想您在那边开开心心。”(嗯咽)

心理老师:“不要太劳累了,照顾好自己。”

孩子:“不要太劳累了,照顾好自己。”

心理老师:“不要担心我和妈妈。”

孩子:“不要担心我和妈妈。”

心理老师:“我们会好好生活下去。”

孩子:“我们会好好生活下去。”

心理老师:“我会爱妈妈,好好照顾妈妈。”

孩子:“我会爱妈妈,好好照顾妈妈。”

心理老师:“我一定努力学习,考上金山中学。”

孩子:“我一定努力学习,考上金山中学。”

心理老师:“听到你这么说,爸爸也泪流满面,也有许多话想对你说。现在请你与爸爸换个位子,将爸爸想说的话说出来,好吗?”

孩子:“嗯。”(换了位子,沉默了一会儿)

心理老师:“用关心的眼神,看着儿子,说吧。”

孩子:“孩子,不要担心我,希望你坚强的生活,老爸在天上祝福你。”(声音低,再一次流泪。)

心理老师:“来跟着我说:‘儿子,我也想你。’”

孩子:“儿子,我也想你。”

心理老师:“此时,我知道你很难过。’”

孩子:“此时,我知道你很难过。”

心理老师:“丢下你和妈妈,我心里也很难过。”

孩子:“丢下你和妈妈,我心里也很难过。”

心理老师:“你们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孩子:“你们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心理老师:“我也不想这么早就离开你们。”

孩子:“我也不想这么早就离开你们。”

心理老师:“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孩子:“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心理老师:“不要难过了。”

孩子:“不要难过了。”

心理老师:“我虽然走了,但永远都爱你们。”

孩子:“我虽然走了,但永远都爱你们。”

心理老师:“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和妈妈开开心心。”

孩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和妈妈开开心心。”

心理老师:“坚强生活。”

孩子:“坚强生活。”

心理老师:“你觉得刚才有没有表达出爸爸的心声?”

孩子:“表达了。”

心理老师:“好了,请回到你的位子,老师再给你提几点小小的建议好吗?”

孩子:“好。”(回到位子)

心理老师:“首先,要勇敢接受爸爸已经不在的事实,这很难,但不得不这样做。很多亲戚朋友都在安慰你们说:‘节哀,人死不能复生’对吧。”“要接受爸爸再也不能陪伴自己了,慢慢适应家中没有爸爸的生活。”

孩子:“嗯。”

心理老师:“其次要近快从悲伤中振作起来。你不是说不要让爸爸担心你吗?如果爸爸真有在天之灵,看到你和妈妈一直都不开心,他肯定也很难过。所以要近快振作起来,让爸爸看到你的开心,真正的放心。”

孩子:“好。”

心理老师:“爸爸是家里的大树,这棵大树突然倒了,你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风,遇到雨,会遇到一些困难,当遇到困难怎么办?”

孩子:“坚强面对。”

心理老师:“说得很对,坚强面对,并想办法克服困难。今天爸爸走了,你很难过,妈妈也很悲伤,这对你们来说就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这么大的困难和痛苦都坚强挺住了,以后还有什么困难会打倒你了,因为你学会了坚强。”

孩子:“嗯。”

心理老师:“放学回到家里,多点与妈妈沟通,如果看到妈妈伤心和难过,就安慰妈妈说‘妈妈,不要伤心,不要难过了,爸爸虽然走了,但还有我。’让妈妈看到你懂事和坚强。开开心心的生活,尽力最大努力去争取好成绩,就是对爸爸最好的报答。”

孩子:“嗯。”(点头)

心理老师:“几天前我遇到一个高中生,一个比你大的哥哥,他的情况与你有些相似,但表现却与你很不一样。他读初一时,在法院工作的爸爸因心肌梗塞死了。他告诉我那个时候很难过,因为觉得爸爸在时经常照顾他,陪他玩,一切都多么的好。爸爸突然不在了,没有人陪他,很孤独。家里经济收入一下少了,变困难了。家里的小车,爸爸走,也卖了,妈妈开着一辆在他眼里说是破旧的摩托车接送他上学。他觉得什么都没有了,很痛苦,整天埋怨爸爸,埋怨妈妈,还与妈妈对着干。他还告诉我,前不久跟妈妈吵架,还动手打了妈妈。你听到他这样,怎样想?”

孩子:“他爸爸走了,应该与妈妈相依为命,爱护妈妈,而不是打妈妈。”

心理老师:“很高兴你这么说,他做得不好。与妈妈对着干,打妈妈,很不孝。他责怪爸爸平时吸烟过多,不注意身体,病逝丢下他很不负责任。你怎样看?”

孩子:“不能怪爸爸。”

心理老师:“说得很好,爸爸也不想这样。我看到你就比那位哥哥还懂事。他虽然已经是高中生了,但还有许多没有想清楚。以前爸爸在时要什么,爸爸就买什么,走到那里都是爸爸开着接送,现在没了。跟其它同学相比,什么都不如别人,很多想要的东西都得不到了,他觉得很痛苦。如果是你,会怎么想?”

孩子:“节约。”

心理老师:“节约,我很赞同你,家庭经济不好,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应当节约。我们不能盲目跟别人攀比物质条件,可以跟别人比努力、比成绩、比孝心,这样会觉得开心和快乐许多。一个人自己开不开心最重要的不是物质条件有多好。眼目前年龄还小,还在读书,学好本领,等长大了,像爸爸一样去工作、创造,改善家里的条件是可以做到的。虽然现在过得不富裕,清苦一点,但能和妈妈在一起,相互照顾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还想对你说的是有时想爸爸、难过时,想哭就哭,爸爸走了这么大的事情,连妈妈都难过伤心,都会哭,更何况你一个小孩子。很想、很想爸爸时,掉几滴眼泪,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偶尔看看爸爸的相片,告诉爸爸很想他,但会好好的生活。”

孩子一直点头。

后记,亲近的人死亡,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丧失。哀伤是一个人在面对丧失时的心身反应,小学生受认知发展的影响,虽然明白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转的,但是无法与自己做出连接,觉得离自己是遥远的。只有有限的能力以口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死亡很可能无法适度的处理哀伤。需要关怀、以获得信任、支持与联系。小学生哀伤辅导,要依据孩子的认知、人格、社会和情绪的发展,应用一些指引和媒介(游戏、玩具、绘画等)。让孩子接受丧失,经历哀痛,感受哀痛,然后重新适应生活中的缺少,建立新的正面自我形象意识和生活观。本案例通过空椅技术对孩子进行了辅导,咨询辅导结束一段时间后,与孩子的妈妈老师追踪联系,都说孩子好了许多。妈妈还说,孩子每天上学出门前都要在爸爸灵牌前插上三支香,放学回家也要向爸爸拜一拜。可见爸爸在孩子心中地位有多么的重要。新学期,九月的一天回访时,看见孩子开朗,有说有笑。小强高兴的告诉我,考上了他和爸爸都希望的学校,已经上学三星期了。看得出来,孩子正逐渐走出哀伤。

参考文献

[1] 周朝英.空椅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功效机制及其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5):36-4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