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三学生学业拖延问题案例报告

 高三学生学业拖延问题案例报告

 

个案描述

陈某17岁,独生,某校高三走读学生。 父母均是大学生,母亲是国企高管,奶奶是退休教师,父亲异地工作,周末才回家,有时甚至一个月回家一次。母亲、奶奶共同生活,由于母亲工作较忙,早出晚归,奶奶照顾他的时间更多,对他比较溺爱。

(一)拖延行为的主要表现

1.日常生活自理行为的拖延。每天早晨要妈妈把他从被窝里拽起来,然后慢吞吞刷牙洗脸,等着奶奶做好早餐催他匆匆忙忙吃完,还要帮他收拾书包离家上学

2.学校学习生活行为的拖延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平时测验考试,动作都比较慢。比如,课堂做练习,别人已经做完练习了,他经常连题都没有看完。在学校晚修时,他经常玩笔、画画,甚至发呆也不愿意抓紧时间动手写作业,放学了还有很多作业没完成,有时回家继续做,有时索性不做。在家学习时,经常玩手机、看电视,一下午没看到一页书。

(二)拖延行为的程度

从个案描述和老师反映的情况,首先可以看到个案的拖延行为是泛化的,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拖延行为其次个案的拖延行为在程度上是比较重。

 

二、成因分析和评估

(一)成因分析:

1.幼时不良成长环境

年幼时的陈某动作缓慢不利索,母亲和奶奶很心急,常常催促,于是陈某就学会了等待,等大人帮完成任务。这种包办恰恰剥夺了他锻炼的机会,惰性因此越来越强,没有自理的愿望,没有责任心。第二,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工作又繁忙,更多事情托付给了奶奶,更助长陈某的拖延。第三,父母都是大学生,奶奶是退休教师,他学习成绩的要求也比较高。然而他的学业成绩一般,尽管曾经比较努力,但始终处于中等水平,由于生活上养成的拖延习惯,也自然影响到他学业的拖延。第四,由于父母陪伴较少,出于内疚,不断满足陈某购买和更新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IphoneMp4等要求,陈某经常一玩开就很难停手。

2.低期望,没有价值感

屡试屡败之后,他在还没开始时就等待着失败。比如模拟考没达到2B(本科线),即使有些科目考得很好,那是侥幸,牢牢地坚信自己是失败的,还是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奶奶的唠叨,同学的嘲笑等,于是他不想学,就算学了下次考试依然糟糕。总会受一些非理性信念困扰,像“我很不行,我不太可能顺利完成任务”、“我永远都不受人欢迎,做什么都不讨好,还不如不做”、“数学考试又考差,我永远都学不好”“我胖,动作向来比别人慢,只能这样了”等等,这种习得性无助造成退缩回避的行为,最终越来越拖。

3.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

学业的挫败感和非理性新年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很强的焦虑情绪,越觉得自己做不好,越是担心,越是担心,越是着急,越是焦虑,越是拖延。

4.完全由冲动控制

陈某经常在开始学习时,会先做点暂时轻松的事,比如玩一会游戏,游戏很简单,但魔力超大,抵挡不住,最终学习被搁置。

5.不善于时间管理

陈某时间观念淡薄,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做事情缺乏紧迫感,计划性差,任你着急催促,依然我行我素。

(二) 评估

个案是学业拖延与日常生活拖延同在的泛化性拖延行为。前者是个案面对学校学业等刺激所显现的拖延行为,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后者是每天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行为,没有强制时间限制。

   

干预策略

1.强化时间观念

首先,培养一个良好习惯来管理时间,比如什么地方拿的东西就放回什么地方的好习惯。其次,确定对我来说什么最重要的?分清什么重要那就先做什么。再次,在办事时,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简单的事情条理化。

比如晚上写作业,首先看一下作业量,如果作业要能20分钟完成,那就规定半个小时的时间,成13的比例就好,把闹表定好时间放在旁边,时间一到即使没有写完也不能写,把作业本收好。(要提前给任课老师打电话说明情况)

又比如英语考试中完成一篇阅读理解大概10分钟,刚好一个课间也是10分钟,每天挑一个课间做一篇阅读理解,一上课到点就不能做,刚开始陈某完成不了,但坚持2周后能阅读全文,3周后能做完题目,4周后能答对率75%。(事先邀请同桌做监督)

比如,面对自己摆脱不了一些会让成绩差的诱惑,我建议他拿一张纸,中间竖着画一条线,左边写上玩乐、上网、看电视的短期之利,右边写上玩乐、上网、看电视的长期之弊,然后两相做个比较。在第二次咨询时,陈某说“当我将玩乐、看电视的短期之利和长期之弊都列出来,再逐一比较后,我就产生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玩乐、上网、看电视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快乐,可从长远来看,它对我的影响却的弊大于利。明确了这一点,我就不再那么贪玩和迷恋电视了。”

2.改变非理性信念

鼓励陈某做一些替代非理性信念的练习,画一幅放大的“痛苦→→力量转换图”,并把它贴在房间的墙上,评价自己处于什么境况,就用银针在图上适当的地方标出来,对于靠左侧的内容需要做些改变来移动银针靠右,慢慢会发现境况可以改善,最终推翻你非理性的信念。通过把“我应该”“我无法”“我该怎么办”“我老是”“都失败了”的痛苦之语带来的孤独无助感,转换为“我能够”“我不打算”“我知道自己能够应付它”“我其实”“**出问题”的力量之语,勇于承担增强力量。

3.调整期望

 

建立最初的舒适圈,选择一个真正感兴趣的科目知识点(比如数学函数),然后努力尝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一点点。在建立起自信后,可以尝试走出舒适区,试着转到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知识点。

4.订立行为契约

 

与陈某订立了行为契约,主要因为契约的平等和尊重能强化行为改变的效果。与家长商定后确定行为契约,在吸引陈某的东西和不愉快景象之间建立联系,要求每日其母完成与孩子的监督任务,完成任务则及时表扬,未完成则由陈某明确提出批评意见。

效果分析

整个个案辅导过程双方能真诚坦率地交流。陈某不盲从,不阻抗,不完全依赖教师,能不断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除分析、反思、领悟之外,懂得反复思考和前后对照,懂得做好中各个阶段的总结。

为观察训练辅导对个案的持续性效果,本人对陈某训练辅导后2个月的拖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但是试图改变一个人多年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确实是不容易的,在辅导结束后两周,虽然发现个案拖拉行为有所回升,同时还发现个案对不感兴趣的任务,仍有较明显的拖延。但个案持续效能得到加强,巩固效果显著,学业成绩得到提高。

 

五、参考文献

1. 皮尔斯·斯蒂尔著.拖延心理学2:用拖延方程式战胜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5

2. 苏姗·杰菲斯著.如何战胜内心的恐惧.群言出版社.2008,4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