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放
“小李老师,有紧急事找你!”
二、案例起因
林为独子,小时候交给外婆抚养,2岁多便被送至托儿所;林妈和林爸均高中毕业,林妈曾经喜欢赌博,几年前输了家里所有积蓄,林爸从此不愿回家,即便在家里,夫妻也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打闹,直至现在,双方虽然保留着婚姻,但仍然是分房状态。林的父母由于是工厂工人,每天加班比较晚,也很少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更别说辅导功课了,连晚饭都做不了,林经常只能到爷爷或外婆家吃饭;听林的班主任介绍,在学校里,林有时不上学,不写作业,老师们谈起他,也摇头叹气。
三、辅导经过
(一)第一次面谈:舒缓情绪,书写内心。
当天返校后,林塌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低着头,手紧握着,由于之前我担任过他三年级的心理老师,他对我保留了一些好的印象,于是我从以前的课堂情况谈起开始进入和他的对话,考虑到他当天上午离家出走可能受到外界以及自身各种复杂情绪冲击,我没有一开头就进入直接谈话法,而是邀请林先进行内心的自我对话,即写一封内心日记(见附件1),目的是帮助他释放内在情绪的同时,平静自我。我跟他事先解释了这封日记是他内心的自由记录,他不用担心写的好与不好,也不用担心内容的规范,只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着轻柔的放松音乐响起,整个咨询室里安静极了,林沉默了几分钟后,开始写内心日记,内容如下:
“我的好朋友,叶XX,黄XX,叶是我以前最要好的朋友,但是他已经转学了,黄和其它人和我不怎么聊的来,所以有时候我很不开心。在家里爸爸和妈妈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我很不开心,因为我看见他们吵架而我却无能为力,所以我很不开心。作业我一有不会的题目,就心烦,头好象爆炸一样,也跟着下面的题目就不想写了。而且我也不想麻烦别人来较我,当然除了在学校里。现在,在我外婆家,我就感觉很开心,因为我外婆对我很好,还有我表弟和我玩,所以我觉得开心。但在自己家里有时候能感受到家里的温暖,但有时我只能面对冷漠,那个时候我很不开心。”
写完日记后,林的双手开始放松,他的情绪在书写的过程中慢慢平复下来,我从他手中接过日记时,对他说:“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向你保证,在没征得你同意前,这个日记我不会给学校其他人看的,我会为你保管的。”,林的眼神闪过一丝感激。
从他的日记中来看,他的“很不开心”出现了4次,他谈论不开心的原因: “父母经常为了小事大吵大闹,他对此觉得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还伴随着自责和挫败倾向,“当父母吵架的时候,我很想做点什么,可是什么也做不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无助,自责和挫败,也是孩子离家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他的无力感,我同理他的情绪:“林,老师理解你的无力,你很想做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很挫败,是不是你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种自己挺没用的感觉。”“是的”。“林,你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时,你选择离开了家,当时想做什么呢?” “我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做什么,只想一个人静一静,去没有人的地方”。“嗯,老师理解,当你很迷茫,很无助的时候,你内心其实很乱,很想静一静”,“嗯”,林轻轻点点头,“但老师有个建议,可否下次在内心很乱的时候,或者任何孤独、无助的时候,来老师这个小屋,这样老师就知道你是安全的,以免在外面出现不安全,你觉得怎样?”
林此时点点头,“
在建立良好关系后,我从他日记中的“无助感、内疚感”的情绪点出发,引导他认识到父母关系不好有许多客观的复杂原因,父母作为两个大人应该对自己的婚姻关系负责,而这个责任不需要由小孩来承担;其次,跟他明确一个家庭中小孩的能力范围与责任,比如每天坚持来上学,尽量写好作业,这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引导林思考自己的责任是做好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的事,这样就不需有内疚了;然后,进一步引导他认识到如果他采取离家出走或者逃学的方式,结果上并没有真正帮到父母,表面上还可能会让父母着急,本质上这种方式潜意识是想引起父母和好,以达到父母双方共同来关注自己的需要。
(二)第二次面谈:进一步绘画投射评估,制定针对性方案。
为了进一步了解林的内心,这次面询,我让林做了绘画方面的辅助评估,林的自我画像②(见下图)是一个哭泣的小孩,眉头紧皱,表明他内心的伤心、无助、郁闷;
林的房树人画像③(见下图)是一个孤独的小孩站在窗户边往外望,门是关着的,表明孩子的内心对外界的矛盾心态,既想和外界有所联系,有所沟通,又害怕直接面对,将门封闭,反映他内心的不安全感。
结合林的绘画和林的日记可以看出,林在学校其实是缺少核心人际支持的,林日记中写道自己最好的朋友转学了,并在这次聊天中谈及此事,还是很难过的,他还曾恳求父母帮忙转学到一起,但无果,他谈到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很一般,用他自己的话说有时觉得自己很孤独,没人玩;另外我了解到之前因为他有时不上学,不写作业,他的老师们也对他评价很低,这实际上也会影响他内在的自信。
综合以上的会谈结果,我初步制定了接下去的辅导计划:
1、 约见林的父母,全家一起进行家庭辅导
2、 和林的班主任和科任一起召开联席会,着手班会辅导
3、 对林进行人际交往模拟训练和学科学习辅导
4、 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提升林的内在活力,改善低沉情绪。
(三)第三次面谈:家庭辅导修复其受伤内心,恢复内在动力。
接下去的第二周周一,我约见了林的父母和林一起进行家庭辅导,辅导的流程如下:
1、先讲家庭辅导的设置问题:我安排林坐在他父母中间,在进行之前,我交代了他们本次辅导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完成一份家庭协议书;家庭成员需要遵守的规定就是不管家庭中任何一人说什么,其它人都不能随意打断对方,直至对方讲完;
2、关系进入:讲完设置后,我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一张小纸条,(只允许写各自的优点,不允许写缺点),此举为了营造温暖、爱、安全的心理氛围;
3、家庭协议签订
开场白:“林,老师了解到你最难过的时候就是看到家里争吵不断,为此,我特意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前来,爸妈也非常关心你,即便很忙,也非常有诚意的抽空特意过来和你一起来解决问题。”
接下去我邀请每个家庭成员写出自己对对方的期待和建议,然后一起探讨哪些行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商量。林一家的协议(见附件2):父母承诺可以做到能控制脾气,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并尽量回来一家一起吃晚餐;孩子也承诺可以不离家,凡出门或离开告诉父母,天天去上学。协议签订后,全家人都无意识的长长舒了一口气,在我关咨询门的时刻,我能明显感觉整个家庭的氛围比进来咨询室要轻松很多,尤其是林,这个时刻,他的眼里突然有了一种光彩,那是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活力光彩。
(四)学科班会增强外在人际支持。
为了让林同班同学更多理解和包容林的不上学行为,我邀请班主任和协同科任在全班进行了一场《你我都一样—换位思考》为主题的班会课,课程从一个侧面写出不同匿名家庭背景成长的孩子,他们彼此内心的烦恼独白,邀请同学们来做知心姐姐帮助这些孩子,从学生们的踊跃讨论和情境扮演看以看出,孩子们能对类似同学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五)第四次面谈:角色扮演认知调整和活动法缓解内心冲突。
在这次聊天中,我了解到林的认知有些片面和偏执,看不惯不符合自己内心标准的事情,容易轻易对人、事物做消极评价,某种程度上林的人际关系不好,也是他主动疏远同学的关系。为此,我采取角色扮演法,让林扮演其它同学,我扮演他,我们进行场景对话,让他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和别人受欢迎的原因,与此同时,我还邀请林带上乒乓球拍,课间和我以及其它同学一起打乒乓球,增强林在学校的快乐体验,林很乐意,每天一下课,就找我和同学打乒乓球,运动的时候,他脸上的笑容明显增多了。
(六)加强学科辅导,逐步增加成功感体验
林学科存在一定困难,他在日记里写自己一看到题目,“脑袋就像爆炸一样”,加上意志力薄弱,缺少恒心,“回家后就想看电视或玩手机放松自己”,遇到考试就不来上学,这是一种逃避型的压力处理方式,我从学科辅导方面入手,让教师给他布置相对容易的题目,逐步提升作业完成上的自我效能感,然后增强预习辅导,对新的课程提前预习,课堂上提问他已预习的东西,让他感受到同学们的鼓励和掌声,增强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六)案例效果与反思
两周过后,在家长和教师、林自己的共同努力下,林坚持上学一个月了,没有再出现离家出走的行为,他也走出了郁闷状态,话语增多了,田径运动会上还看到他参加了垒球比赛。期末结业典礼的那天,我正在办公室,林进来了,他悄悄对我说;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我刚开始觉得很意外,他飞快将一块东西塞在我手里,就飞奔出去了,我一看,原来是还一块小巧克力,当时那种内心的甜蜜就如巧克力一样。
本案例需要加强辅导的地方:
1、林的家庭问题不可能通过一次就彻底解决,父母的反应会反复影响林的心理,所以家庭咨询除了家庭协议外,还应该考虑建议父母去专业结构接受夫妻治疗。
2、林遇到挫折或矛盾时采取无意识的逃避方式面对家长、老师,尤其是离家出走的极端方式,带有一定的威胁性质,辅导过程中需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逃避和威胁方式给父母老师带来的伤害,在给予关心辅导之外,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反思,顺便可以培养他承担自然的后果,防止他无意识将其作为一种威胁大人的手段。
3、林的外婆似乎目前为止是林最重要他人,考虑到林从小由外婆长大,我应该找个机会和老人家聊聊天,让她继续多和林聊天,多关心他的内心,这样林不至于孤独,多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五、附件
附件1:内心日记(已获得当事人同意)
附件2:林林一家家庭协议书(已获得当事人同意)
六、参考文献
①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 ③玛考尔蒂[美]著.李甦,李晓庆译.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④萨默斯-弗拉纳根(美)著.陈祉妍等译.心理咨询面谈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