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对“如何帮助孩子珍爱生命”的思考

 

对“如何帮助孩子珍爱生命”的思考
 
 
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的一生,可谓活得精彩而有意义,他堪称真正实现生命价值的典范。如果我们每个生命都能顺利、健康的成长,每朵生命之花都自由、美丽的绽放,每个人都能如保尔一样活得有价值、有光彩,我们的人类社会该是怎样一派生机勃勃、和谐光明、繁荣昌盛景象啊!
 
生命力本能是“天天向上”
 
曾几何时,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健康,聪明。他什么都不会做,但他本能会吮吸乳头,他渴望活着。第一次,小手触碰一个物件,他开始尝试抓取。僵硬、笨拙的手指,抓握失败了。但他不厌其烦的继续尝试,抓取、再抓取。渐渐地,他能准确抓稳东西了。再渐渐的,他已经学会灵活使用手指了。第一次,他鼓起勇气“忽”的独立站立起来,在他涨红的小脸上,看到害怕、也有兴奋,但他马上就跌到了,他还不能掌握好身体的平衡。他不畏惧,他渴望也能像大人一样以站立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他勇敢的再尝试。终于,他能独立站稳,并且单独走几步了。很快,他就能独立走动,甚至奔跑了。他学会了!他是多么惊喜、兴奋、和自豪!第一天,离开妈妈的保护,开始尝试步入社会,进幼儿园。小幼儿们纷纷争先恐后的想表现优秀,就为了争着多得到一朵象征着荣誉的小红花,甚至为了赢得阿姨多给一个肯定的拥抱!第一天,背着书包,踏进校园,开始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所有的孩子都欣欣然对自己的新学校充满了向往,所有的孩子都满怀信心的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求学路……。没有一个孩子不想一上学就在自己这个班里考试考第一,没有一个孩子不梦想自己是最优秀、是最棒的。哪个孩子都不想在班级考第末、哪个孩子都不愿意被老师批评……。你看着那一张张渴望着求知和被肯定、而扬起的满是期待与兴奋的小脸,你迎着那一双双清澈、真诚、充满好奇和信任的亮亮的眼睛,他们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透着不竭的动力——生命本能是渴望成长,生命力本能是向上!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生命好像变得再也不那样渴望发展了。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那股积极、冲劲儿和力量;他们的眼睛里捕捉不到曾经的活力、神采和求知的闪光。那么,他们的生命力怎么焕发不出来了呢?他们的心飘忽不定游走到什么地方了呢?他们的求知欲、荣誉感和不甘落后的本能动力怎么消失了呢?多次听到孩子们无助的跟我讲着:老师,我多想找回以前的那个我呀!我小学时候完全不是这样的!老师,我初中以前都是可有学习动力了,可不服输了,可是现在那个力量再也出不来了!这些孩子们看起来被动、涣散、随便、呆板、怠惰,有的甚至像要放弃尝试一切机会的样子……他们是怎么了?
 
对“一个想死的女孩”的成功干预
 
接到一妈妈电话,因孩子问题,想跟我求助。某重点中学高一女孩,问题挺严重。已经多次请假停学,孩子没有办法听课、学习了。也带孩子去北京治疗过,开了些药吃,但不见效果。问题表现是:没有办法听课,哪个老师的课都听不进去,非常着急,很煎熬。和同学也没办法相处了,同学都觉得她变得很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什么力气也没有了。吃饭、睡眠,都成问题。常常自言自语,念叨:我要杀人。家长描述说,这个孩子有明显的抑郁倾向。
 
我安排他们来接受帮助,建议他们最好一家三口都来。
 
我采用的干预方法是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疗法,是德国伯特海灵格大师经过数十年学习研究,整合发展出来的一种辅导法。他根据案主和代表的反应以及他们的排列方式,为人们找出问题的根源与解决办法。
 
这种疗法主要是在“萨提亚家庭重塑”疗法和“运用催眠与一个人的潜意识进行沟通”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灵格发现,即使案主本人不在场,用陌生人代替,只要这个陌生人放空自己的思想,站进案主的家庭场域里,也同样能够接收到案主本人的感受和反应。然后,治疗师再根据代表所叙述的案主的感受和反应,从中洞见到问题真相,并找到解决方法。这里的陌生人代表,可以被理解为,他们只是工具,治疗师是通过借用这些工具,在和被他们所代表的案主的潜意识进行工作。这种疗法主要是运用“现象学”原理,工作中所看到和呈现出来的,虽然无法运用已有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清楚,可是呈现出来的是事实,根据这个事实,问题在潜意识层面被解决,效果即达到。
 
我的干预过程:
 
工作之时,我邀请女孩、女孩妈妈、爸爸一次坐在我一边。女孩有点儿不自然地微笑着看了我一下,眼光立刻就收回去了。我问她:你觉得你需要来我这里吗?她回答:需要吧?我问:那你觉得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助呢?她扭着两手在大腿上,声音很小的说:我就是难受,我学不了习了。我感觉谁也不理解我,他们说话都在安慰我、鼓励我,一点儿用都没有。我又问:你有多长时间这样了?最开始时发生了什么事吗?女孩说:就是中考完以后,我妈妈就带我出去游玩了。然后开学一看,大家都在假期里提前往前学了,我就着急了,心里就想赶快撵上去!可是突然就发现,不知道怎样学习了,然后越着急,越学不了。上课还得装,怕大家看出来,结果我就越来越听不懂课了。后来,跟同学借笔记,同学都用异样的眼神看我,他们都觉得我很怪。我说:我听说你初中可能学习了,现在这个高中,完全是你凭自己能力从一个普通初中考进来的,而且你考的分数还不低,是吗?女孩说:还行吧,我觉得初中那时我也就是硬学。可是现在,我再也找不到那时的劲头了!我现在完了,什么都不行了,我啥也不愿意干,也干不了!谁也帮不了我!(女孩眼神茫然的向地面望着,嘴里反复念叨这几句话……)
 
停了一会儿,我总结说:我看到你现在很焦虑,自卑,还很在意别人怎样看自己,你不接纳自己,而且你很无力感,好像你感觉你的力量完全都出不来了,是这样吗?女孩点头说“是”。我接着说:一个人原本是非常有力量的,就像你初中时那样,可是突然不知怎么,这个力量就再也找不到了,好像一下子消失了,那么这个人生命中一定是发生什么状况了!心理学里讲,一个人的自信和力量,主要来自于父亲。如果一个孩子和父亲的感情连结好,这个人就有勇气和自信去进入生活、开拓世界。你现在这种情况,依我的经验,我猜你的问题可能和你爸爸有关,但不确定。现在我们开始工作,帮你找一下看,你的问题真相在哪里?
 
寻找问题真相。在我的互助小组里,我首先选了一个人代表这个女孩。我让女孩的代表站在场地中央,告诉她不要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只是随应自己当下的感觉。我观察她(代表)的反应。这个代表一站出来,眼睛立刻就看着地面(现象学讲,一个人眼睛看着地面,是代表在看家里面一个死去的人)。接着,就看到她向后退着,并开始哭泣,诉说自己感觉很无力,站不稳,接着她就蹲坐在地上了。我又选了一个人代表女孩妈妈,让妈妈的代表站在离女孩代表2米远的对面。观察妈妈(代表)的反应。我看到,妈妈(代表)看着女儿,很着急、心疼孩子的样子,想伸出手去扶起孩子。这时孩子(代表)还是坐在地上,哭着。我看到,妈妈上来后,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然后我又选了一个人代表女孩爸爸,让爸爸的代表站在她们母女(代表)一侧一个距离之外。观察他们三个各自的反应。我看到,爸爸代表站进来后,一副很没精神的样子,眼睛不看孩子,也不看妈妈,而是看一个方向的地面,是和孩子看同一个地方的地面。这时女孩(代表)看着爸爸(代表),慢慢站了起来,停止了哭泣。女孩说,爸爸(代表)上来后,她就觉得有力气多了。
 
到这里,我就清楚了,女孩的问题确实和爸爸有关。我问爸爸,你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我一问,爸爸就说:我爸爸是自杀死的。我心里一惊,问:怎么自杀死的?爸爸说:我爸爸是焦虑症。我又问,那时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吗?爸爸说:开始时,我父母是和我们同住的,孩子从小就跟爷奶在一起。到孩子十一岁时,我父母搬出去自己住了。这时爸爸声音哽咽了:是我没照顾好父母,我爸是上吊死的,是焦虑症……。按我的经验,我知道问题就在这里了。于是我选了一个人代表去世的爷爷,让爷爷(代表)站在爸爸(代表)和女儿(代表)共同看的地方。当爷爷(代表)一站进来后,马上看到爸爸(代表)眼光立即被爷爷(代表)吸引过去,并开始哭了,并且在慢慢向爷爷(代表)靠近。孩子(代表)这时更站直了身体,眼睛看着爸爸(代表)。
 
这就是问题真相所在了。问题真相:爷爷自杀死了,爸爸心里一直自责愧疚,爸爸内心深处没有接受爷爷死这件事,爸爸的心一直还和爷爷牵连束缚在一起,这表明爸爸内心想随爷爷去。爸爸以为这样做,是儿子对父亲在继续“尽孝”。孩子感觉到了爸爸的这份“孝心”,孩子不想爸爸死,于是孩子心里说:爸爸,你留下来,我替你。这又是女儿在以自己的方式“爱”着爸爸。于是,我们看到,这一家三代人之间纠葛在一起,导致女孩的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动力是:她想代替爸爸追随爷爷***。因她的心灵深处想死,当然她就无法正常听课、无力处理人际、对什么都没兴趣、感觉无气力了。哀莫大于心死,心已经死了,生命力当然就完全放弃了。我在解释着这些的时候,爸爸一直在哭。
 
解决办法。爸爸没有接受爷爷已经死亡,心灵深处想随爷爷去,爸爸爱爷爷。但是这不是爷爷希望的,爸爸这个样子,爷爷不能安息。所以,这里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而这时,女孩又感觉到爸爸要死,女孩又出于一种“盲目的爱”,想替爸爸死。在这里,这两代人都是“爱入歧途”。正确的解决之道是,帮助他们把“盲目的爱”转为“觉知的爱”。帮助爸爸和爷爷告别,爸爸让自己好好地继续活着,这才是儿子对已逝父亲“成熟的爱”,而不是那种想死“盲目的爱”。当然,女儿也不需要替爸爸死了,女儿也不“盲目爱”了,女儿会好好地活着了。
 
我开始对他们进行干预。我让爸爸和孩子的代表退下,爸爸和孩子本人站进来。我想引导着爸爸跟爷爷告别。开始时,爸爸不肯,只是站在爷爷(代表)面前,一直哭,眼睛不看爷爷(代表)。我鼓励他:你要看着父亲,当你不看他,你就一直活在自己自责的画面里,不接受父亲已经死了这个事实。当你真正看父亲了,你就会从自责里面跳出来,回到真实的生活里。我这样说着,这个爸爸还在哭,不看父亲。我继续提醒他:你今天有勇气来我这里,你们全家都折腾来我这里,就是想来解救你女儿,对不对?那我们看到,困着你女儿的问题真相是在你这里——你必须承认父亲死了,跟父亲告别,不要再这样纠缠着父亲。这样,你就活在现实里了。你活下来了,你女儿也就不需要替你了。否则,孩子就会替你去找爷爷。你看,孩子正无辜的站在那儿等你呢!……。过了一会儿,爸爸慢慢抬起头,看着父亲,轻轻点头。
 
于是,我引导着他,跟父亲(代表)说:亲爱的爸爸,我很想你,我现在看到你了,承认你已经死了,我尊重你选择死的方式,尊重你的命运。你在那里,我在这里,我尊重我们之间的界限。我会让自己好好的活着,活出光彩,请爸爸祝福我。我会永远记着你,在我心里,你有尊贵的位置。我会以你的名义做些好事,纪念你。他边哭,边跟随我说着这些。然后,给父亲深鞠躬。爸爸这样做了以后,爷爷(代表)说:我现在感觉平静了。整个过程,场面很感动,也很震撼,也牵动了在场的其它一些家长,有好几个家长哭了。
 
接下来,我又引导爸爸转过身来,看着自己的女儿,并跟女儿说:亲爱的孩子,我留下来了,如果你也愿意留下来,我会很高兴。女孩听到爸爸这样说,脸上变得放松了!
 
再然后,我让他们一家三口面对面站着,互相对望。女孩腼腆的微笑着,看了爸爸妈妈一会儿,慢慢地迎上去,开心的和他们拥抱在一起。多可爱的孩子、幸福的一家!一副很美丽的图画!
 
最后,我交待他们,选个日子,一家人去给爷爷上坟,跟爷爷告别。
 
结尾,我又叮嘱他们: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事,回去后,不要跟外人讲,你们相互间也不要讨论,同时不要带着急切和期待心。就让那个画面留在心灵里,力量在那里凝聚,效果自然会静静的发生。你们继续回到你们原来的生活,让一切顺其自然。
 
两个星期后,女孩妈妈打电话过来,欣喜的汇报:孩子现在一切都尘埃落定,在安静的学习。只是偶尔还念叨,担心学习被落下很多,怕考试考不好。问我是否需要考虑来年留级一年?我说:先不必担心那么远,做好眼前事,抓紧补习功课。现在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妈妈一再道谢。
 
解释。像这样一种疗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神,似乎无法理解。我们都知道,精神世界里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发生在精神层面的事情,不能用物质层面眼见为实的理论和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释。海灵格老师讲:我也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每次工作之时,我只是让自己处于“无知”,静静地观看,突然间,现象学便会自行呈现出一些东西来,我随着呈现出来的东西指引,解决办法便会找到。在这里,我信赖呈现出来的事实,我不用大脑思维,很多时候,人的思维推理是靠不住的。我也不想分析:“效果是怎么发生的?”、“那个力量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当收效获得了,其它的还重要吗?这就好比“病人吃药”,难道一定需要把药捣碎了,仔细分析、研究药里面都是些什么成分,再吃它吗?你只要信任它,这药有效,然后整个吞下去,紧接着便药到病除。道理,是一样的!我称这种工作态度为“谦卑”。
 
类似上面女孩的情形,我运用家庭系统排列疗法,帮助了多个个案,避免了多个孩子问题继续激化,或许真就挽回了几个或多个生命。例如,一个初二男孩。学校出名的问题孩子。动不动就扬言:我要找我哥去(他哥哥是一岁时夭折的),我要自杀……。一次还真的留下一个“我去自杀了”字条,去买老鼠药,但没买到。他这个样子,弄得校领导和班主任整天提心吊胆的。后来,我帮他做工作,主要引导他和他夭折的哥哥告别。问题解决了。一次,他给我QQ留言:韩老师,我想开了,我不想死了,我死我爸妈该伤心了。等我过了初中,我就出去打工,挣钱,自己花点儿,再攒点儿,孝敬我爸妈……老师,谢谢你救了我!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再例如,一个高一男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都折腾挺长时间了,整天作死,不去上学,和谁都做对,摔砸东西,也不正常吃饭、睡觉,嘴里总念叨:不想活了……。我们以为孩子脑子出问题了,带他去医院检查,仪器检测结果,说他脑子没问题。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妈妈哭诉着,希望我能帮助。工作中找到原因,是妈妈在生这孩子“坐月子”时,妈妈的爸爸突然癌症去世,没告诉妈妈,妈妈没有最后送爸爸。作为女儿,多年来心里一直对父亲有一份亏欠和遗憾,压抑了下来。女儿心灵深处惦记爸爸,想随爸爸去。可是孩子感觉到妈妈要死。于是孩子心里说:妈妈,我替你吧。因为孩子心灵深处想死,所以才表现出来现在看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方法还是,帮助妈妈和她父亲告别。妈妈留下来了,孩子也就留下来了。
 
问题引发的思考
 
多年的心理工作,我真的看到,一个孩子,生命力不再绽放,甚至完全丧失和放弃,问题背后,正如海灵格老师所说,确实在问题深处大多都隐藏着家庭里的某个秘密。一个孩子因考试考得不好,就跳楼自杀;一个孩子因学习任务太重、不堪重负,就投湖自尽;一个孩子,因为被老师或父母骂几句,承受不了,就选择自杀或自杀未遂。这些问题,深层原因,应该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国家教育体制有问题、老师教育不得法、家长期望值太高、学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孩子耐挫能力差等”那么表浅。一个学龄孩子死了,一个悲剧发生了,国家教育体制、教师的教育、家长的期望、课业负担、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等等,这些方面是存在问题。但我认为,这些方面可能至多只是引发或推动问题走向极端的一个导火索、引燃剂、助推剂,或起了某种激化作用。所以,当“事故”发生以后,在大家纷纷把矛头指向这些方面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把眼光转一下,转向这些问题孩子的家里?是不是我们也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再看待和讨论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中学的心理辅导老师,十几年来,我接触诸多的青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我深深的看到和总结出来,套用海灵格的话说,就是:“孩子永远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永远是家长”。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是信号,在提醒家长:这个家里存在哪些问题没有处理、没有了结、没有面对。只是家长们不懂得、或没有意识到、或不愿面对和没有勇气面对,一直在逃避,导致无辜弱小的孩子在做着代罪羔羊。当然,这些“代罪羔羊”,他们内心深处“愿意”,因为他们深爱着他们的父母和家族。只是他们不知道,正是他们这样一份深厚的“迷失之爱”,让自己陷入深渊之中,从而导致家族里悲剧和不幸接连发生。
 
那么,在国家教育体制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市场经济社会就业竞争激烈、教育教学任务量大、学生课业负担重,等等,这些大的体制和环境不可能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怎样尽量减少和避免学龄孩子悲剧不再发生呢?我的思考如下。
 
一、 学校的反思。
 
重视家长培训。我经常听到孩子们跟我诉说自己的一些烦恼,有多少孩子都是眼泪
汪汪的说。例如:心里多难受,感觉多孤单无助,害怕、恐惧、不敢一个人在家,感觉多无力活着,等等。如果我问他们:你们这些情况、这些感受,你们家长知道吗?孩子会说:我跟他们说,他们就说,你小孩哪有那么多事儿,别瞎想,什么都不用你管,你就学习就行。孩子说,跟家长说了也没用,家长根本不在乎,不当回事儿。家长是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心理。虽然在家长眼里他们只是个孩子,但孩子也和大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感受和心里需求。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他们需要承受那么大的学习、竞争和高期望压力,他们的心灵更需要关爱,渴望理解。如果一旦孩子有一些异常表现和迹象,作为孩子的父母,最有机会第一时间敏感和警觉孩子的动向。家长要多与孩子心灵沟通,多关注孩子,多给孩子温暖与支持,对给与爱护。不要只注重学习,无视孩子的心灵需要,忽视孩子的心理。有必要的话,要积极、及时带孩子寻求心理辅导。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一个孩子想死,绝不是一朝一夕偶然发生的事,更不是一时冲动,他们大都会酝酿已久,甚至有很多蛛丝马迹,只是很多时候往往都是家长的忽视和不懂得,造成悲剧发生,悔之晚矣。家长还一定要有一个重新的清醒认识:孩子身上看到的种种问题,其实是信号,是在提醒家长,家长身上哪里存在问题?如果家长能懂得和有勇气转而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并积极站出来去处理和解决,孩子便问题消失。

   
 对于当前“很多家长不懂得对孩子心理关注和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这种现状,我认为,学校有责任发挥家长学校的“桥梁与指导”作用,搭建一个平台,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提升和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与重视度。这也是学校“把孩子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必要工作中的一项。
 
二、教师的反思。
 
学生的生命第一位。教师,要有一个高度认识:与知识教育相比,没有什么比生命教育
更重要。学生如果连生命都不保了,提高学习成绩有什么用!教师,不应把眼光更多的盯在学习成绩提高上,还应该对自己班级每一个学生生命真正负起责任来。细心留意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动向、表现、状态。一旦发现一个孩子有什么异常,要警觉,多关注他、爱护他、注意保护他的自尊、适当减压、多提供些支持和肯定,同时在班级营造一个围绕在他周围的友爱氛围。总之,一定要注意,避免别让自己充当了助推剂、导火索。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像这样的孩子,问题主要根源在他的家里。所以,教师一定注意多和他家长取得联系,有什么消息和迹象,及时向家长汇报,郑重提醒和督促家长引起重视,不可忽视大意。并建议家长有必要的话,积极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三、教育的反思。
 
重视生命教育。孩子随随便便不珍惜生命,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也不懂得尊重
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心存敬畏。无视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的生命。这些情况,体现了孩子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太缺少认识、孩子在生命教育方面知识的缺失。所以,当前的教育,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我的看法是,生命教育内容应包括:“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尊重和发扬生命”教育,“敬畏生命”教育,这里的“敬畏”包括“敬畏自己、他人和自然界全部生命”,以培养孩子的慈悲和博爱心。

   
 身处学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除了父母就是老师;他们生活的最主要环境,除了家庭就是学校。所以,面对这一棵棵幼苗,为尽可能确保他们得以顺利、平安、健康的成长、成才,我认为,我们学校、家长和老师三方责无旁贷,我们三方应该全力以赴携起手来,为他们创设一片尽量避开社会大环境负面影响的安全、温暖、扶持、正向引导的净土。当孩子们被保护在这片相对安全的天地里,他们自当尽情的自由舒展和翱翔,自当珍爱生命、发展和发扬生命,让自己茁壮成长为祖国未来合格有力的接班人!

                                                                                                                              
韩萍  修改于 2014年1月12日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